西汉是统一的国家,为何还有诸侯国?

lixin02


西汉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共存,朝廷直属的汉郡和诸侯王封地同时存在。诸侯王封地的面积和人口一度超过直属汉郡,诸侯王名义上为汉朝的王,实际上有自己的武装,有自己的内政,一个个封地就是半独立王国。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刘邦打天下时候的情势所迫。诸侯王的存在,成为汉朝政权稳定的隐患。欲知详情如何,待『尔朱少帅』慢慢道来:


【项羽分封诸侯,战火再起】 秦朝灭亡后,项羽势力最大,自封西楚霸。不知道他是没想做皇帝,还是没来得及做皇帝。反正他是尊楚怀王为义帝,然后大封诸侯王。项羽分封诸侯王,给人的感觉就是随手任性画圈圈,随后就引起了混乱。

西楚霸王,自然居众诸侯王之上。凡是好地盘都被项羽看顺眼的人占据,像刘邦这样看不顺眼的就扔到汉中,那个睁眼就是大山的地方。


比如,齐地本来有田荣管辖,就因为田荣没有跟项羽进军关中,项羽就分了三个王:济北王、齐王、胶东王去拆迁田荣的地盘。这田荣接着就操刀子了。

项羽让老燕王韩广去做辽东王,却让韩广部下 臧荼做新燕王。谁都知道辽东苦寒呀,反正老燕王不乐意挪窝,新燕王急着接管封地,两伙人就火拼起来了。

最悲催的是,秦地关中百姓本来就对项羽和章邯等人不满,项羽居然把关中分封给章邯等三个秦朝降将。而关中是曾经答应封给刘邦的。

项羽封诸侯,后果很严重。灭秦后没多久,战火又重新燃起。有造反的,也有火拼的;有抢地盘的,也有就为出口气的。反正,项羽是很忙,四出灭火,疲于奔命。

【项羽很强,刘邦需要建立反楚统一战线】 项羽忙的时候,刘邦也没闲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吃下三秦,“据函谷关,窥视天下”,形势上跟当年秦朝统一六国差不多了。嘿嘿,形势不错,刘邦势力还不行。这时刘邦没有当年秦国那么强,这时项羽不比当年六国弱。项羽的军事压力足以让刘邦窒息,怎么办?



项羽分封诸侯就是下了一步臭棋,利益没见着,惹下一堆军阀。诸侯们凭什么服项羽,除了武力,还有利益。这就是漏洞,刘邦的策略就是:以利益勾引,建立反楚联盟。

第一次联盟,刘邦就勾搭了五路诸侯,组建过五六十万联军。再后来策反韩信,联络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耳等共同对抗项羽。这些个诸侯王,都是无利不早起,关键时候还会摆刘邦一道。没办法,一个人的兵马干不过项羽呀!刘邦也只能心里骂娘,该低三下四拉拢还得拉拢。(虽然韩信刚开始不是诸侯王,但是后来仗着军功和兵强马壮自封为齐王。)



就这样刘邦的诸侯联盟占据了战略优势,韩信北伐后,向南推进;英布南路抄项羽老窝; 刘邦和联军主力中路出击,一步步将项羽逼到绝境。垓下之围,诸侯王按兵不动,隔岸观火。刘邦只能给更多地盘、更多财富,外加好言相劝,诸侯王才来帮忙,气得刘邦牙痒痒。


【西汉初定,诸侯王成为威胁稳定的隐患】 灭了项羽之后,诸侯王共推刘邦做皇帝。天下初定,虽然不乐意,但是诸侯们势力巨大,刘邦还是捏着鼻子给手握大军的诸侯们封王封侯,这就是异姓王。同时,为了牵制那些手握重权的异姓王,刘邦还分封了众多刘家子弟为同姓王。

到后来,刘邦的皇位逐渐坐稳,异姓王逐渐被清洗,或被杀,或被废,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同姓王。


尔朱少帅


西汉和东汉统称为汉朝,公元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于前202年统一天下称帝,建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整体是这个版图,但是,在政治上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所以,西汉内部还有很多诸侯国。早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将领为王。这时候,主要是为了收买人心。等到了汉朝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此外,还封了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多人为列侯。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觉得这些异姓王的存在,对中央集权是一个严重威胁。韩信就是在这时候被萧何用计由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刘邦在白马之盟时对众人说了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以后,开始大量分封刘氏宗亲,整个西汉时期总共分封了55个诸侯国。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前202-前201年在位,分封楚国。后来楚国就被封给了楚元王刘交。

刘邦在楚汉之争时期以及汉朝初期,分封诸侯国是为了拉拢人心和巩固期统治。后来改封刘氏宗亲,也是为了巩固刘氏江山,毕竟血浓于水。就如刘邦自己说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就如同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分封藩王一样,把自己朱氏宗亲分封各地,如果中央受到攻击,外地藩王可以进京护卫。朱棣搞政变时,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皇帝被坏人控制了,要杀了这些小人,保护皇帝。

随着诸侯国势力发展壮大,诸侯国对于中央集权的危害也是越来越明显。为了避免汉朝中央成了第二个西周,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来削减诸侯国势力。

晁错削藩

汉景帝在位期间,听取晁错的意见,进行了著名的晁错削藩!结果,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杀晁错就是“朝服斩于市”的。

刘彻

汉景帝死后,太子刘彻即位,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武帝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每个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后来,汉朝又颁布左官之律和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是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且不能进入中央任职。“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联系。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并禁止诸侯与封国内的官吏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再次以诸侯王所献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106人,超过当时列侯的一半。这个时候,王、侯二等封爵制度虽然还存在,但是,只能“衣食租税”,不管军政民政。汉初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结束,诸侯国名存实亡。


勇战王聊历史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刘邦创立的西汉是在推翻秦王朝,与西楚霸王争天下胜出后建立起来的,诸侯国的问题自然就有其历史原因了。



首先,秦灭六国,单设郡县,不设诸侯国成为秦的一项罪名和倒秦的理由。不说夏商,就单说周朝,分封天下也有八百年,也就是诸侯国的存在时间是八百年,秦始皇用战争,短短十年就把诸侯国扫平了,这让被灭诸侯国的那些人很难接受,战争是可以短时间毁灭一切,但是文化却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人的心中有诸侯国的概念,只要条件成熟,诸侯国还是会回来的。秦末农民战争,项羽和刘邦都是复立楚怀王的孙子为义帝,重新建立楚国,进而统兵西征的,其他被灭诸侯国也是复立他们的王再打秦军的,总之,这是一面旗帜,只有六国的旗帜在,才能招揽民众,投身反秦斗争中。



其次,从秦亡的教训中总结了经验,不能不要诸侯国。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分封功臣宿将为诸侯也就算了,就连自己的儿子们也是一个没封,宗室过于弱小,造成咸阳一破,秦就灭亡的局面。刘邦是第一个杀入咸阳的,他当然清楚这个问题,如果汉也不设诸侯王,那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一点回转的余地都没有了,只能等着被屠杀,所以刘邦接受了这个教训,分封自己的儿子,兄弟,侄子到地方上当诸侯王,用以拱卫中央刘氏皇室政权。



最后说下汉初的异姓诸侯王,这是秦末战争和楚汉相争后的一个遗留问题,秦亡后,项羽为天下宰,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在楚汉相争中,凡是支持项羽那边的诸侯王自然都被灭了,但支持刘邦的你不能把人家也灭了,只能择地安排,而且在楚汉相争中还有新势力崛起,如韩信,也得安排,但是异姓诸侯王中能征善战者太多,韩信,彭越,黥布,臧荼,韩王信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对王朝的威胁太大,所以刘邦对他们使用了不同的策略逐一剪除,使诸侯王尽是自家同姓,这也成为后来各个朝代遵行的标准一直延续到清亡。



所以,不管是统一王朝,还是割据政权,都采用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的机制,有利于王朝的稳定,鉴于之后同姓诸侯国对国家的造成的动乱,一般采取以郡县制为主,辅以诸侯国的制度来统治。


史书上冬眠的蛇


刘邦采用分封制,是有历史背景的。

本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已经普遍采用了郡县制,也就是全国所有地区,都划分为郡县,由朝廷任命官员来管理,全国土地都是国有的,当然其实也还有一些王公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的,只是比例很小。

秦朝的这种国土管理制度,实际上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开始逐步推行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巨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进步。但是老秦国以外的其他地区,也就是老六国的地区,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前,一直是沿袭周朝的分封制。

分封制下,周天子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地区,分封给各地诸侯,而诸侯们则臣服于天子权威。这些封地是世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优胜劣汰,最后形成了战国七雄,所以各位看大秦帝国中各国的合纵连横,好不热闹,就是来自此分封制。其中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郡县制,而其他六国一直沿袭分封制。六国的封地开始当然是由诸侯王占有,但是诸侯王为了奖励下属,又再封地给自己属下的王公贵族。东方六国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被分封给这些有权有势的贵族世家了。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也就是把原本属于六国贵族的土地国有化了,然后由朝廷派驻的官员进行管理。这样就革了东方贵族们的命,彻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秦统一中国后,最具有反叛动机的其实不是底层农民,而是六国贵族后裔。典型的贵族后裔就包括楚地的项氏子弟。当陈胜吴广发起农民起义的时候,这些贵族后裔马上加入起义军行列,而且因为他们本身拥有深厚的经济以及社会资源,很快就掌控了起义军的上层控制权,利用起义军发起对秦朝革命的复辟战争。

这些贵族后裔们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呢?首先肯定是要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那就是封地,其次是权力。所以当秦朝政权灭亡后,各地义军的首领们已经各自占据了大片土地,而那些土地在他们看来,理所应当成为自己的封地,况且当时的义军首领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领袖,有野心想当上天下之王的刘帮项羽,必然要尽力拉拢其他义军首领,那么必然也要给他们许诺各种利益,所以项羽首先分封了各王,基本是按照各支义军首领占领的地盘来封的。在此情况下,刘邦要对抗项羽,必然也要拉拢各位义军首领,所以不但要承认各王,而且还要给各王许诺更多的好处。在这种背景下,韩信被封为齐王,最终形成反项羽联盟,围项羽于垓下,最终完成天下一统。

刘邦统一天下后,汉承秦制,也基本采用来全国郡县制。部分收了给各王的封号和封地,非刘氏子弟不能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最终韩信被封为淮阴侯。

所以你说西汉朝建立以后,那么应该是没有外姓人被封王的,但是确实存在封国,这些封国都是封给刘邦的子孙们的。唯一的例外是吕后当政时期,违背刘邦遗诏封吕氏子弟为王,但这是吕后的问题,吕后死后,吕氏诸王被全数诛灭。

那么刘氏子孙们的封国是什么情况呢?这实际上是皇家的特权,凌驾于全国郡县制之上,原则上并不影响西汉的统一。但是即使都是刘家子孙,一旦势力坐大,也会危害朝廷稳定的,比如汉武帝刘彻时期,就发生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撤除了这七王的封国,谓之削藩。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总有土地分封的情况,实力强大的封地藩王们,也时常对朝廷形成威胁,所以历代常有削藩大戏上演,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却惊心动魄,各位看官不正喜欢看这样的好戏么!


步步小赢


刘邦在与项羽的争霸中不仅仅是凭借真实的力量,更是依靠了一大帮的诸侯,同时对项羽的手下进行拉拢才能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在汉朝建立之初,为酬劳消灭项羽和对实力派诸侯的拉拢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可以说这些异姓王的分封是刘邦处于无奈不得不封,这些诸侯王不是实力派就是功高震主之人,不进行分赏对稳定汉初慌乱的人心影响太坏。



刘邦虽然分封了,诸侯王但是作为一个平民皇帝他也担心实力强大的诸侯王会造反,所以刘邦在局势稳定后开始铲除异姓王。



在铲除异姓诸侯王后,刘邦面对的是如何才能有效的管理打下来的土地。在汉之前秦朝施行了完全的郡县制,不分封诸侯王拱卫中央,以至于在秦末的战争中新占各地快速失守。所以在刘邦看来在中央控制力度不高的地区分封同姓诸侯王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控制各地,同时即便诸侯王造反成功,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依然是刘家人。所以在这之后分封了众多的同姓诸侯王。而他的后继者自然会遵守祖制将分封刘姓诸侯王的事情继续下去。



而在分封诸侯王的同时,汉朝中央政府对诸侯王并不是完全没有控制,对于诸侯国的军政财权均有一定的控制,而到了汉文帝时期经过七国之乱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和削弱,进入武帝时代诸侯国不仅被进一步削弱控制,更是一步步的分裂。从而彻底丧失的对王朝中央的威胁。所以这些诸侯王更像是拿着俸禄的宗室,只是俸禄以封地的产出来体现。而不在具备周朝时期那种一国之君的概念,所以即便西汉有众多的诸侯王,却依然是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天空之下一扁舟


自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来,历代王朝大体上都沿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不过也有的朝代总体上虽然以郡县制为主,但在局部上仍然实行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为什么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要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呢?

这得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历史背景说起。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并起,他们不断地争夺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诸侯国。在众多诸侯王里,拥兵四十万的项羽实力最强。项羽在取得起义军的领导权后,自立西楚霸王,大肆分封诸侯王。然而因为受封者之间利害冲突巨大,很快就酿成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中,实力弱小的刘邦能够脱颖而出,靠的是谋臣能将的鼎力帮助。这些功臣通过楚汉战争逐渐手握重兵,占据要地,拥有了自立为王的资本,刘邦很难控制他们,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尤其是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实力大增,攻打齐国时就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纵然心里极不乐意,也只能顺着韩信的意思来。

所以说,刘邦分封异姓王、建立诸侯国并非他的本意,而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他只能通过分封的手段来换取臣下的效忠。因此,西汉初期并不是刘邦一人的天下,而是刘邦与异姓王共天下。

此外,刘邦在分析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时,将其归因于秦朝没有推行分封制,倒是无人秦王。于是,他又分封自己的儿子为各地诸侯王,并最终酿成“七国之乱”。


与书居


秦朝末期,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纷纷起来反抗暴秦。秦朝实行郡县制,和现在省市县制度类似,中央集权。

虽然刘邦也是趁火打劫,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但这不可能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兵到用时没有自己人来帮忙。

所以在刘邦称帝后,封了不少刘姓王,在灭掉异姓王后,更是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



周朝的翻版。

刘邦打天下初期,实力较项羽相差太多,为了笼络手下大将和当时项羽封的诸侯王,只能接着封赏,以留下人才和项羽抗衡。


正是依靠着这些人才,刘邦才在楚汉之争中站稳脚跟,继而反攻,在垓下将项羽击败,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汉朝实行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制度一同实行,这在最一开始确实对于汉朝的统一和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期各诸侯国叛乱,又扰乱了统一和平。


梁上非君子


楚汉战争,刘邦收揽人心封了七个王,韩王信,楚王韩信,燕王藏荼,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后来灭了燕王藏荼后封卢绾为燕王。这些个异姓王有地盘,有军队,有领兵作战能力,对中央政府构成危胁。汉高祖开始铲除异姓王。赵王张耳病死,燕王藏荼反叛被杀,韩王信和燕王卢绾投降匈奴。淮南王反叛被杀,楚王韩信被夷了三族。梁王彭越被夷三族,本人被煮了肉汤,分给每个列候一碗,以昭炯戒,仅长沙王吴芮幸免。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刘邦大封同姓王,把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西汉实行郡国并行政体。同时订白马之盟,非刘姓不王,违者天下共讨之。刘邦希望用这种办法保住刘家天下。这些诸候王在王国内拥有军队,任免官吏和铸造钱币等特权,拥有很大的独立性,严重威胁中央政府安全。汉景帝时采用晁错"削藩"的建议,开始解决王国问题。以吴王刘濞为首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反叛。后来被镇压下去。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允许各诸侯王把土地分封给子孙,这样王国直属领地缩小了无力对抗中央。后来汉武帝以各王国进贡的金子成色不足为借口又陆续削夺大批王候的爵位,这样经过长期的斗争,王国对中央的危胁解除了。


关东侠客


非刘姓不能称王,除太子及未成年王子不就封,一般成年的王子是不允许呆在京城的,一些特殊的除外,韩信彼时虽隶属于汉王,然功高盖世,刘邦封为楚王,齐国本来准备投降的,却被韩信故意攻下,局势很明白了,可称为三足鼎力,刘邦不得已封为齐王,最后西汉一统,韩信要么退隐,要么等死,要么造反,不过也没什么用,刘邦已经是天命所归。从汉武帝开始实行雨露均霑以达到最后中央集权,封地还有,只不过越来越小,各怀鬼胎,不足以与中央对抗,还要按时缴纳酎金,否则削爵,到刘备爷爷时只是个小县令,最后变成一无所有的农民


一二横撇捺


分封同姓诸侯,是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方式,即分封制。表面上看并不会影响国家的统一。但随着各诸侯国经济人口等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当皇位出现动荡之时,分封制的弊端开始出现,各种觊觎之人开始佣兵自重,蠢蠢欲动,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和安危。即使在西汉最强盛时期,汉武帝也不得不面临八王之乱的险境。

所以,后来,始于秦盛于隋唐的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让中央集权开始真正的名至实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