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孔子的儒家不受重用,而汉高祖统一后却兴起了

儒法

,儒是一种社会秩序。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孔子的儒家不受重用,而汉高祖统一后却兴起了

就好比丞相要听皇帝的,尚书要听丞相的,御史要听尚书的。

“儒家等级制”,决定了社会的架构。决定了命令的传递方向。

但是命令是什么?并没有说。

“法家”是什么,法家是国家动员。

所以法家与儒家并无矛盾。

当一个国家用“儒家”串联了起来,皇帝可以指挥千兵万马。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干什么”。

比如,皇帝命令钦差大臣到地方郡。“你们郡在二个月内,准备好好3000士兵,300匹马”。

郡守战战兢兢地问:“请问钦差,这兵马如何准备?”

钦差一巴掌打了过去,“你是干活的,还是来给我找麻烦的?”。

于是郡守召集底下的10个县。吩咐县长说,“你们每人要准备300名士兵,30匹马”。

县长问:“请问大人,这兵马该如何准备?”。

县长一记耳光打上去,“你是干活的,还是问问题的”。

于是县长再各自找村长摊派任务。

国家动员

这就是“法家”治国的一幅具体图像。概括来说,就是“儒家等级制”构建好了整个国家的框架,然后皇帝来开动这架战车。

皇帝有很多种选择,有的皇帝一辈子征战不休。有的天子修生养息。

还有的天子征战完了还要修长城,修完长城还要修运河,修完运河还要修大典。

可见,儒家和法家之间并没有矛盾。他们可以称为“儒法家”。

法家另一面,是道家:“黄老”。

法家在战争时代非常地有用。因为战争,归根到底就是谁再有“3000个士兵,300匹马”。

而法家,是最擅长做这件事的。至于对家,把他打败后,所有钱都是我的。

到了和平年代,法家并不受宠。

如果你强行分配,每个村“30名士兵,3匹马”。那么,就有很多农夫被迫放下手中的农活,把用来犁地的马去用来打仗。

短期内的兵源获取,是以长时间生产力破坏为代价的。

而秦统一后,天下本已经平定,正应该休养生息才对。

可是在平定的朝代,秦二世仍然严厉苛刻地修长城,何必呢,何苦呢。

结局都知道了,秦二世而亡,民变导致了整个王朝的覆灭。

法家的真正对立,是道家,“黄老”。是无为而治。萧何曹参文景之治。

道教黄老的意义,就是官家不干预,不搞事。不给县令摊派任务。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从而长远获得活力。

法家代表人物,是诸葛亮,李元昊。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孔子的儒家不受重用,而汉高祖统一后却兴起了

这二人都是以一州一府之地,将国力压榨到极致。以一城和天下抗衡,甚至把大国压着打。

所以,诸葛武侯治下的百姓生活过得很不好。

“独尊儒学”在刘邦建国时代就已经确立了基础

儒才是根本。儒奠定了等级制构建了社会的架构。在此基础上,皇帝是征战四方(法),还是修养生息(道),那是第二层级的事。

后来董仲舒上书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根本就不算事。因为儒术是底层规则。而其他的墨,法,道,鬼谷子,纵横家,都是上一层的应用层面学术。

他们就和儒术不构成冲突。

大学

在汉宣帝时期,也就是董仲舒约50年后。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太子刘奭(汉元帝)对父亲说:“父亲应该多接触儒生,这可是治国安邦的人才”。

宣帝正在吃饭,听了把嘴里的饭吐到盘子上。直接说:“儒生只会夸夸其谈,一点真实本事没有。这样的人怎么可以依靠”。

儒生的确是夸夸其谈,儒生的确是什么都不懂。

既不懂得工程,也不懂得算术,更不懂得农桑。站在庙堂之上,就是个文盲。

但正是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儒生。却是国家的栋梁。

我们知道,之后的二千年,基本就是这些“百无一用”的书生,垄断了中国的官场。皇帝给他们官做,搞了科举。

你要说这些熟读“圣人之言”的学生们,到底学了些什么,那可真是什么都不懂。

一个秀才,下不懂农桑不辨五谷,上不识水利不懂盐铁。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这样一个儒生还有什么用。

可皇帝还要把官给儒生做。但是基本上“官、吏”是分开的。凡是官这一类职务,全都给儒生做了。

到后来更是发展到不是儒生,就不能做大官。至少在“进士”这一栏,是卡得很严的。

你没有一个进士的出身,在官场就受排挤。能活下去就很不错了。

整个官场从上上下下全部都塞满了儒生。

那么,请问儒生可以做什么事?

儒生其实什么事也做不了。任何事都得交给手下的人去做,吏去做。

儒生们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全力维持这个体制”。

禅宗

说起中国的思想史,一般都说是儒释道。

说起佛门的主要思想,在中国流传的主要是禅宗。

禅宗讲究的是“顿悟”。其影响之深远,延续一千多年。目前中国大地上仍以禅宗为主。

禅宗为什么会兴起。把他放在“儒教”的大框架中,就不难理解了。

社会是个金字塔。皇室和官士在上面。

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向上”的通道永远是要存在的。否则底层的人就会感觉痛苦不堪。社会也不可能凝聚和稳定。

对于“向上”的通道,西汉主要是举孝廉。到了唐初,从李世民手里开了中国制度性的“科举”。

科举之伟大,用多少词也形容不完。

每一种社会秩序对应一种宗教。

禅宗就是建立在“科举”制度上,对其解释,并予以信服的一种宗教。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科举。

科举其本身,哪怕你昨天是个落第秀才。一夜之间金榜题名,戴红花游车河,三元高中就成了状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禅宗”思想。

禅宗讲究的是顿悟。不需要任何积累,哪天你被雷劈中,灵窍顿开,顿时就有了大神通。

这种思想,简直就是为“考状元”的人度身定做的。

禅宗讲究“顿悟”。顿悟的另一方面,则是不可以血统继承,也不能师徒继承。

哪怕你被雷劈中,但你不能保证下一次谁被雷劈中。

不能保证你的儿子,或者你的徒弟,也能“顿悟”。因为顿悟是灵气,不能学习。

对于中国的皇帝,也是同样的道理。皇帝并不欢迎大臣们把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徒弟。所以禅宗也是皇室最喜欢的宗教。

“禅宗”是儒术的副产品。因为有了儒教等级制,才有向上流通的需求。才会有顿悟和禅宗。

顿悟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难解释另一个疑问。

“为什么在内地势如破竹地禅宗,最终在西藏遭到了挫败。桑耶寺之辩,禅宗彻底输给了渐悟,西藏从此陷入喇嘛教怀抱”。

桑耶寺之辩是宗教史上的著名事件。公元776年,顿渐二派在藏北桑耶寺举行了长达二年的辩论。

辩论最终以渐悟派胜出。禅宗淡出西藏,喇嘛教取得主流。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惊讶于禅宗在华区的战斗力,一方面惊讶于禅宗在西藏的失败。一方面为西藏没有溶入中国文化圈而惋惜不已。

其实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要搞清楚,西藏和内地的根本不同。

西藏,他是一个佛教地区。他奉行的是政教合一制度。

在西藏,喇嘛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实行活佛与寺庙制度。

好了,现在你一个小喇嘛跳出来,说“我有神的指引,我顿悟了,我要做上师指导你们前行”。

你想一想,方丈老禅师会怎么想?

在西藏,本身就是喇嘛掌握政权,老喇嘛就意味着资历和官职。

所以西藏只能够采取“渐悟”制度。你侍奉佛祖的时间越长,职位就越高,级阶就越高。

如果人人都跳出来喊“我顿悟了”。岂不是天下大乱。

因为活佛转世并不是随机的,所以,与其说西藏是喇嘛统治,政教合一。活佛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翻译法:“土司”。

在内地,框架是儒教“等级制”。禅宗作为一种科举考状元的思想,作为补充,YY出人头地。

而在藏区。喇嘛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所以他们断断不会允许你“顿悟”的。哪怕历史再辩一百次,也是渐悟胜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