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非:性空与空性

于晓非:性空与空性

(录音摘自喜马拉雅FM

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38讲)

于晓非:性空与空性

我们讨论两个名言,一个是“性空”,一个是“空性”。在我们汉语里,这是两个相同的字,只不过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两个词的法义搞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讲佛教课,性空与空性不分,混着讲,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

什么是性空?”性空“的这个“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这个性指的是我们凡夫执着于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性”指的就是这个独立存在性,在佛陀二时教法当中,这个词有时候也翻译成“自性”,梵文就是“svabhāva”,“bhāva”就是存在,“sva”就是与别人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别人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梵文是“niḥsvabhāva

”,加了一个否定的前缀,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所以”性空“的这个“空”,是指这个独立存在没有,无自性。那么在四重二谛当中,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也就是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是性空,那么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

于晓非:性空与空性

“空性”,“空性”的这个“空”,对应着梵文是“

śūnya”,“śūnya”是什么?就是“没有”,就是“零”,就是“不存在”。那么空性的“性”是“śūnyatā”,词尾“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它的基本特征,所以“空性”的“性”是“基本特征”,所以“空性”对应着梵文是“śūnyatā”,那么它在我们四重二谛当中对应的境界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是离言空性

那么讲空性,破的是我们凡夫的实执,“实有”的“实”,所以性空破我执,佛陀说无我,无自性;空性破实执,佛陀说无生,一切法压根儿没产生,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压根儿无生,为它的基本特征的,注意这是两重境界,不能混淆。

那么性空跟空性,我们不能混淆,但是这两个名言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前边讨论四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说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是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叫“

无自性性”,梵文是“nihsvabhāvata”,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那么这个“无自性性”,其实就是空性,所以性空跟空性,是两个不同的名言,不能混淆。但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于晓非:性空与空性

讲到这儿大家就可以理解,佛教讲“空”,我们用了一个词叫“解构”,那空什么?解构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解构什么?解构本来没有、凡夫误以为有的东西。比如说“svabhāva”,自性,凡夫误以为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而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这个凡夫自以为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根本没有的。所以我们说要解构这个“我”,要淡化“我”,淡化“我执”,并不是原来有一个我,我们凡夫境界有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后来通过我们一修行,把这个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给空掉了,给解构掉了,不是的。是这个

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本来就没有,是你凡夫误以为有。所以解构的是本来没有,凡夫误以为有的。

自性是这样,存在也是这样,实执也是这样。我们说实执,那是凡夫的一种虚妄分别,是“执”,也就是凡夫以为凡夫境界上是存在的,而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它没产生,它根本就是不存在。所以解构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是说原来有个存在,后来通过我们的修行,我们把这个存在给解构掉了,给解构没了,不是的。空,是空那个原本就没有的,不是原本有、你把它空掉了的。所以我们讲解构:解构者,非解构也;不要以为是原先有个什么东西真实存在,后来被我们解构了。我们说解构,这是一种方便,我们说淡化我们的我执,这也是我们的方便:淡化者,非淡化也。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理解佛法的空的一个要害。

于晓非:性空与空性

于晓非:性空与空性

点击“了解更多”,收看收听精品佛学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