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歐洲戰場,有一支神祕的中國軍隊,戰後全授少尉,無一傷亡

二戰歐洲戰場上,有一支神秘的中國軍隊的身影,這支部隊一共25人,卻表現英勇,戰績輝煌,還曾擊沉德軍最大戰艦,戰後25人無一傷亡,凱旋迴國。

這25人分別是:黃廷鑫、盧東閣、王顯瓊、郭成森、林炳堯、牟秉釗、白樹綿、姜瑜、葛敦華、熊德樹、聶齊桐、吳桂文、謝立和、鄒堅、楚虞璋、汪齊、王安人、周宏烈、吳家訓、錢詩麒、吳貴榮、吳方瑞、張家瑾、晏海波以及海軍上校領隊周憲章。

二戰歐洲戰場,有一支神秘的中國軍隊,戰後全授少尉,無一傷亡

赴英中國參戰將士

明明中國也正遭受著日軍鐵蹄的侵略,為什麼還要派這25人到歐洲參戰呢?

其實,他們都來自中國海軍。抗戰時期,中國海軍在與日本海軍的戰鬥中,軍艦損毀殆盡,擁有偌大海洋的國家,全國軍艦不足十艘,還都是老舊小型艦艇。沿海的海軍基地也都被日軍佔領了,海軍最後被逼搬到了內陸貴州桐梓。

即便是這樣,中國海軍依然沒有放棄,所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雖然海軍沒了,但一批海軍軍官和士兵還在堅持。為了重建海軍,1943年6月,中國派出了25人的海軍官兵團,遠赴英國,一邊學習英國海軍,一邊參加歐洲戰事,相當於軍事見習團。

參戰的中國軍人

對於英國來說,也是很樂意中國軍人來見習的,英國也急需海軍人才,又能拉近和中國的關係,因此,25人的海軍見習團英國相當重視,給他們都分配了很好的崗位。

24名中國軍人被分成2組,學習軍艦、槍炮等,並被分配到英國海軍“國王”號、“探索者”號航母,以及戰列艦、巡洋艦上。

1944年6月6日早上6點30分,以英美兩軍為主的盟軍共計17.5萬先頭兵力在諾曼底登陸,標誌著二戰歐洲戰場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在先頭部隊中,25名中國軍人就在其中,他們全程參與了諾曼底登陸。楚虞璋和謝立和兩名中國軍人在英國皇家海軍“國王號”航母上,執行反潛與防空任務。

二戰歐洲戰場,有一支神秘的中國軍隊,戰後全授少尉,無一傷亡

諾曼底登陸

另一艘皇家海軍“搜索者”號航母上,中國軍人黃廷鑫和葛敦華也在執勤。由於“國王”號航母是直接參戰,楚虞璋和謝立和都是直接參與了一線戰鬥,而“搜索者”號航母擔任反潛任務,黃廷鑫和葛敦華離主戰場要遠一些。

其他21名中國軍人組成了“中國班”,分別在皇家海軍各戰列艦、巡洋艦上參加了戰鬥或後勤保障任務。早在諾曼底登陸之前,中國軍人就在多次戰鬥中立功,1943年12月,盧東閣、郭成森兩人在皇家海軍肯特號巡洋艦上,分別擔任1、2號炮塔的副炮長,擊沉德軍“沙恩霍斯特”號巡洋艦。

德軍“沙恩霍斯特”號巡洋艦

1944年4月,諾曼底登陸前,楚虞璋、謝立和隨“國王”號航母,黃廷鑫、葛敦華隨“搜索者”號航母,參加了英國海軍對阿爾塔峽灣中德國王牌戰列艦“提爾比茨”號的空襲,並且最終將“提爾比茨”號擊沉,這是德國最大也是最後一艘戰艦。

由於中國軍人在歐洲戰場上的表現,戰後除了海軍上校領隊周憲章外,其餘24名中國士兵全被授予皇家海軍少尉軍銜,受到丘吉爾表揚,25人後來全部得以安全回國,無一傷亡,這和一戰時參戰的華工命運截然不同。

1949年,這25人有的留在大陸繼續服務於新中國海軍,有的則去了臺灣,還有的旅居海外。2009年,最後一位參加過歐洲二戰的中國軍人黃廷鑫逝世,享年9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