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驿道考笔记31:腰站上亭铺(作者:李戴)

时间:2014年8月24日11:02-12:10

人员:锅铲先生、九天飞凰、二哥、上潼人、高庭贵、李戴

腰站,意即驿站的中间站,以便休息打尖或换马。上亭铺为梓潼驿和武连驿之间的腰站,绵阳境内同属腰站的递铺,有新铺。

一.两柏三乡

自林管站起,路旁始有开阔地带,近山顶上的人家渐多,这与大庙到林管站之间的情况很不相同。

在陈家山段(海拔750米许),路左远望许州百顷坝,右近观新建楼房和土坯青瓦房,墙上有禁止焚烧秸秆和反“门徒会”、“血水圣灵”和“观音法门”等内容。在NO.08087古柏处,遇敬大爷(60岁)和他的父亲(88岁),言此处为陈家湾,是两柏三乡(建兴、演武、豢龙)交界之处,前面山嘴为牛王庙咀,过山嘴为牛王庙,上亭铺到。

路旁一碑上圆下方,额阳雕五星,碑身阴刻:“毛主席语录。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得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告别豢龙敬大爷仅几步,就到建兴,有丝袜村妇啃烧黑的玉米棒,三四分钟间,又到演武园坝村地界。两柏三乡之地,名副其实也。

二.上亭铺牛王庙

路在牛王庙咀绕了大弯,过山嘴,众多民居于路右并肩相连,旧有街道。有铭牌写“上亭铺”,海拔740余米,路右有牛王庙,又名灵音寺,地图标为灵观庙。

庙前坎下有道光二十年的石碑,高约1.8米,上圆下方,额匾字迹无存,碑身右四列刻序文:

“古闻‘人助神威,神佑人灵’,囗系迩言,尤必察焉。今因文昌帝君,始于囗囗(魏祝?),山系(?后)/迩予,三圣宫所敬者,无不囗格。切因乏年,圣像颇败,兼庙宇漏囗,勿(无)所观瞻。故/踩牛王庙中,爰立圣像,兼雷祖、财神金身,崇高圣庙,新修两廊。恐不能胜,故而/募化街乡,幸蒙不吝,其功告竣,特立碑志以表众善之襄,欣云。杨国兴书。……(捐资姓名略)大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1840年)六月十四日 谷旦立”

庙前石香炉,也为道光二十年。红砖小青瓦陋殿两座,左殿为“郎铛驿群众活动室“,有“恩周绿野“匾额,正位像似君王,唐玄宗否?右殿供三大士,脊梁写“灵音寺观音殿建于丙戌年(2006年)仲秋”。

新庙老底子,牛王庙不知初建于何时?不知是否与唐明皇幸蜀有直接关系?不知是否是清代上亭铺铺站位置?

出牛王庙,问得上亭铺背靠紫荆山、营盘梁,前瞰杨家湾上亭水库,远望许州百顷坝。“嘘气为云多变幻,百顷风潭任回旋。”想唐明皇来蜀走上亭铺路线,回程却走许州,不知满载历史故事的百顷坝处于什么级别的道路之上?

三.塘报房,不是唐报房

再行,有妇剥玉米,有男洗衣服,有老妪坐房前石坎上,有三口之家,或坐板凳忙于手中事,或靠木椅闲聊,院坝前,电杆架在磨盘石上,竟成候车长凳,房后拴水牛,项下挂铃作叮当响。人言此为演武乡园坝村5组,古时成街,有上亭铺、郎铛驿,石板路上车马喧嚣,官、兵、商、旅皆行此道也。

问有无古迹,男女皆指旁边一四挑檐三开间、穿斗篱壁悬山小青瓦房说,那就是“唐报房、唐代的报房”。此房正对G108-2032里程碑,柱枋略偏大,看样子至多百余年也,果真是唐代的报房?

官网、晚报、百度百科词条曾记:“上亭铺驿站接官厅、芙蓉苑遗址今在,明清时的‘唐报房’尚存。后面靠山处有一眼古井,相传唐明皇曾饮过井水,临走时投下白银二十四鞘,将井封闭。1946年国民党军队连长驻此,曾掘过此井,但未掘出遗物。”

上潼人戏辨:“百度百科词条‘上亭铺驿站’有句如此。吾友数子,每每入其彀中,以寻访‘唐代建筑’自任,殊不知,误会也!何为‘唐报房’?唐时驿站丰富驿务公开所立阅览室,报乎?多种经营,是以建抱鸭房,抱乎?抑或繁荣驿道经济,实现驿站GDP而大上娱乐场所,豹乎?吾友不知、不疑、不审,率以唐为得,遂有唐代建筑之谬。上潼人曰,唐报房,非也,塘报房,是也。”

上潼之辨,让人豁然开朗,其听闻外事,“先倾向于怀疑”,有此精神,让其常见人所不能见,赞!

塘报房不是唐代的报房,而为明清产物。塘在古代为军事用语,“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塘报指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塘报内容一般反映战役进行及轮输转运等情况,还有就是向朝廷传达捷报以及请求增援,塘报房应该是指传递塘报的驿路中转或休息场所。

一行人在新铺腰站未有此发现,而在上亭铺腰站见此遗迹,幸甚。此房已在土改时,归私人名下,门锁未进,在塘报房边发现一带方槽石墩,为塘报房插旗杆之用吗?

塘报房见证了此线路的军事地位。此地带背靠青山,丛林密布,前临龛湾、潼江,中间是开阔地形,是驿路之上的险要地带,可筑数千平方米的驿馆场所,也可为兵家练兵集散之地。古往今来,东晋李雄、明末张献忠、李自成、清代白莲教冉天元和1935年的红军皆于此驻兵或战斗。

通过这一不起眼的瓦房,依稀可见上亭铺位置曾为县治、为驿、为腰站铺的历史存在。《许州志》载:秦灭蜀后,始建上亭,因隶属神乡置于县城之上故名,南北朝刘宋时为茂陵县治地。唐为上亭驿,又名郎铛(当)驿、明清为上亭铺,腰站级别。方志记:“上亭铺腰站,雍正六年安设,北至剑州武连驿四十里,南至本县站四十里,额设马十二匹,马夫六名。”又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设梓潼驿,配马30匹,马夫15名。同年调设魏城驿,配马30匹,马夫15名,杠夫30名。雍正六年(1728年),增设梓潼驿上亭铺腰站,配马12匹,马夫6名。后随行政区调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武连驿随辖地划归剑州。嘉庆七年(1802年),魏城驿划属绵州。民国2年(1913年),撤销驿站。”

上亭铺是怎么样的呢?刘长荣《梓潼郎当驿考》记:“上亭铺原有九龙十八殿,驿道公馆,颇具规模,前有石阶,后有花园,设有塘报、烟台,还有牛王庙、马王庙等庙宇,但均不知何时毁灭。咸丰方志记:‘上亭铺公馆一座,随借薛姓民房一院。道光十年知县张香海捐修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二门一道,前厅三间,仍交薛姓看管生理并无佃资。咸丰四年张香海重修正房宽进一间。’据此可知当时上亭铺的情况。又据传上亭铺原有水井三口,初现用二口外,其余一口,唐明皇过此曾投白银廿四鞘,并将其封闭。1946年国民党军连长尹万友驻此,曾挖过封闭之井,但并未掘出任何遗物。”

四.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距塘报房仅30来米的公路左侧,有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记。石碑长方削角,立于圆雕赑屃基座之上,碑高2.6米,宽0.86米,厚0.18米。正中正楷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0.2米。碑右侧上款“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1894年)仲夏月”,左侧下款“知梓潼县事昆明桂良才书”。碑座长1.5米,宽1.2米,高1.5米。原碑在文革时,被作石料,背面线刻毛主席立像,正面部分碑面、碑文损坏,碑上“唐”字及落款、碑座均系1985年补刻修复,碑面残处填补修复。1985年被公布为县保,2009年被公布为市保。

此碑揭示了一段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张邦绅《云栈纪程》卷六云:"城北二十里至上亭铺,古名郎铛驿,明皇入蜀,雨中于此闻铃声.....,宋人在此建庙树碑,以资纪念。《重修梓潼县志》载:“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舆地纪胜》亦载:“梓潼上亭驿,唐明皇幸蜀闻铃之地,故名郎当驿,前辈诗词极多”。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克洛阳近长安。十五年(756年)初,唐玄宗仓皇西逃,七月二十日黄昏,唐明皇为避安史之乱抵达梓潼上亭驿,夜宿驿站芙蓉苑为行宫。因驿馆较大,馆阁四周挂铃。传说当夜细雨纷飞,张亚子托梦,天拂晓时,林风吹来,“阁铃四响”,“叮当,叮当”不断,玄宗怅然而起,问铃声云何,对曰:似谓三郎郎当。玄宗遂采其声作《雨霖铃曲》。故上亭驿又名郎铛(当)驿。郎铛驿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白居易诗“夜雨闻铃断肠声”即指此盛唐遗事,宋大中祥符年间曾在此建庙竖碑,无存。

唐明皇之后,唐广明二年(881年),唐僖宗因黄巢军破潼关幸蜀到郎铛驿(一说经过许州),设“偃武亭”。

“细雨霏微七曲旋,郎铛有声哀玉环。”想唐皇彼时,四顾凄凉,千古断肠之《雨霖铃》难诉其悲。其后,历代骚人感叹郎铛旧事,墨泪浸流毫端。“销魂重过郎当驿,绿鬓苍凉匹马还。”唐皇的悲却成就了梓潼的喜——梓潼山始有七曲名,张亚子方结帝君缘。自此,帝乡、七曲方名扬天下。

五.火麻让队友受伤

时过境迁,蓝天白云之下,唐皇的肝肠寸断似乎并没有感染我们。离开,两分钟到一旧房前,有香樟一人难抱。同行九天飞凰突然大叫一声,趔趄至街沿边坐下,满面难忍痛苦。唐明皇没能让九天悲伤,那是什么让九天痛苦?

罪魁原是误长院坝中的一窝火(豁)麻。九天与之轻轻接触,尽换来难忍痛苦,火麻之威,第一次见也。

说到火麻,大概很多四川人都能讲张献忠与火麻的故事,并用这个故事来诠释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历史——“老百姓说张献忠随父亲来作小贩,驴粪污染了街道,被罚清扫;他在野外拉屎,顺手抓了一把草来擦拭屁股,谁知火辣辣刺痛奇痒,原来误扯了火麻,他想:“四川草都这么毒,将来发迹,必灭川人!……”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将在酒店垭见到大西军与明军的庙垭之战遗址,在演武铺见到大西军和明军的倒马坎之战遗址。这可苦了同行的九天,被侵扰的那团皮肤让他奇痒难耐,而皮肤上的汗毛竟硬梆梆挺立一下午不倒,我等见之,欲救而不得,只好讲些可以用火麻炼制药丸的笑话来转移他的注意。

六.郎铛驿、上亭铺诗选

1. 张问陶《上亭驿》:野旷遥开万岭环,松龙千里落眉閒。人烟漠漠如三辅,瞑色濛濛到百蛮。怒濑噌吰诸葛鼓,澹云窈窕长卿山。销魂重过郎当驿,绿鬓苍凉匹马还。

2. 邑廪生刘斯栋《上亭铺怀古》:谁闻铃声似三郎,玉辇会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

3. 《郎当驿二首》:芙蓉小苑管箫鸣,诏进霓裳别调清。底事乌啼花落后,却来驿路听铃声。剑外迢遥万里通,可怜开囗欢(?)尘蒙。太平小字风流剧,谱入荒烟凄雨中。

4. 《西归途中作》:夕阳淡对数峰青,古驿郎当过上亭。谁识朝元天子曲,一声声诉雨淋铃。

5.胥端甫《郎当驿怀古》:车过郎当驿,暮云拂鬓苍。青山埋虎将,红粉误君王。宫阙长安远,铃声阁道荒。烟尘天地外,四顾正茫茫。

6. 杨慎《梓潼道中》:小市孤烟起,平冈落日斜。素林惊夕鸟,锦石戴寒花。怅别关河晚,凭高眺望赊。上亭今夜月,流影梦还家。

7.张邦伸《梓潼道中》:潼江百折绕崇冈,策马遥临石阙旁。岭外寒云迷五妇,途中淋雨忆三郎。行藏莫问君平卜,冷暖谁怜季子装。揽辔高歌向何处?青天无际绕羊肠。

8.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9. 王士禛《香祖笔记》:金鸡赐帐事披猖,河朔从兹不属唐。却使青骡行万里,三郎当日太郎当。武连驿南云气遮,郎当驿北石槎枒。西风尽日濛濛雨,开遍空山白芨花。

10. 罗隐《上亭驿》:山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想雨淋铃。贵为天子犹魂断,穷著荷衣好涕零。

11. 张祐《雨淋铃》:雨淋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12. 沈联芳《上亭驿》:细雨微风过上亭,海棠零落雾冥冥。不知当日野狐曲,可作霓裳一样听。

13.沈联芳《梓潼道中晓行》:北郭谁思管,东方夜未央。寒烟迷五妇,霖雨忆三郎。处处山鸡舞,声声谢豹忙。平芜行已尽,稳步上崇冈。

14.上潼人《上亭驿》:剑门险在六军安,可驻三郎暂不还。铃语本如臣子泪,君王梦到美人前。

15.黄钧《上亭驿诗》:水远山遥疑剑断,风愁雨恨只铃知。

16.杨汝《上亭驿》:方经蜀道郎当日,正似轮台湾悔时。

17.杨子方《上亭驿》:时平总忽忠臣语,乱世仍遭弄臣侮。至今说到忒郎当,行路犹能痛千古。

18.姚清叔《上亭铺》:弄臣宁复解输忠,偶契郎当一语中。富贵难亲贫易感,西来方忆曲江公。

19.杜茇《上亭驿》:芙蓉小苑管箫鸣,诏进霓震别调清。底事鸟啼花落后,却来驿路听铃声。

(李戴于2014年8月29日记)

绵州驿道考笔记31:腰站上亭铺(作者:李戴)

绵州驿道考笔记31:腰站上亭铺(作者:李戴)

绵州驿道考笔记31:腰站上亭铺(作者:李戴)

绵州驿道考笔记31:腰站上亭铺(作者:李戴)

绵州驿道考笔记31:腰站上亭铺(作者:李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