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政策主张不容误导

钮文新:政策主张不容误导

期待已久的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终于在7月最后一天举行,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作出安排,内容相当丰富。但如何理解?我建议市场投资者还是更多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权威解读,而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误导。我们认为,一些所谓经济学家的心态是存在问题的,不只是“偏激”的问题,而且经常把本该中性理解的政策解读到他自己希望的方向。

比如,国常会认为“不搞大水漫灌”,立即就有人站出来,话里话外的暗示:不搞大水漫灌=拒绝放水=紧缩基调不会改变。并论证说:放松货币会使去杠杆前功尽弃。看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感到十分气愤。请问:你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杠杆?懂不懂如何作为才可能实现去杠杆?如果通过货币紧缩去实现降低杠杆率的目的,那实体经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国家经济会出现怎样的状况?我们认为,经济、金融是一盘棋,就金融论金融的去杠杆做法是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需要强调: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

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成功去杠杆经验看,没有任何一个高杠杆国家是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实现去杠杆的,而恰恰相反,100%都是在采用“QE+扭曲操作”,不仅成功实现了去杠杆,而且恢复了经济的强劲增长。请各位认真阅读以下三张图:图1说的是美联储如何大规模投放基础货币;图2说的是“QE+扭曲操作”并未大幅推高M2,导致不可控的流动性泛滥;图3说的是“QE+扭曲操作+M2增速正常”导致美国货币乘数大幅回落。按照“货币乘数=金融杠杆率”货币理论,我们可以确信:“QE+扭曲操作+M2增速正常”的货币操作,是美国成功实现去杠杆。

图1:美国基础货币数量变化

钮文新:政策主张不容误导

图2:美国M2变化情况(红线为增长率,右轴)

钮文新:政策主张不容误导

图3:美国货币乘数变化情况

钮文新:政策主张不容误导

不只是成功去除金融杠杆,而且宽松过程推高股票市场,所有实体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降低了资产负债比率——企业杠杆,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企业未来的科技投入集聚了充实的资本。耶伦离任前夕告诉世界:现在美国金融企业来自稳定而长期的股权融资增加了100%,而来自最不稳定的短期批发性融资降低了50%。这难道不是令人羡慕的“去杠杆成果”吗?

如此成功的经验为什么我们一些经济学家视而不见,而一味主张通过紧缩货币去杠杆?是无知?还是别有用心?难道股市狂跌,企业无法依托股权融资平衡杠杆,而经济因此每况愈下才是你们的热切期待?太过分了吧!

钮文新:政策主张不容误导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央政治局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描述,实际为货币政策预留了空间。比如,以“稳健”取代“稳健中性”,同时要求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这就是说,如果时局需要,货币政策可以突破“中性”,变得稍微宽松一点,甚至可以转向。因为历史地看,稳健货币政策之下,既执行过紧缩、也执行过中性,更执行过宽松。比如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央定调稳健货币政策,但实际执行宽松。

审慎是必要的,不搞大水漫灌也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把审慎和不搞大水漫灌搞成“任由市场枯竭或干涸”。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总量政策,只能紧缩、不能宽松是自缚手脚,是不该被容忍的错误。我们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是货币政策为经济服务?还是经济为货币政策服务?难道“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不需要货币政策效力?这些“稳”难道不是货币政策的天职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