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字頭」反擊

“武字頭”反擊

2018年上半年,湖北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經濟成績單:實現GDP約1.8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七。

在這份成績單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約7900億元,約佔上半年湖北GDP總額的43.9%,是湖北經濟名副其實的“壓艙石”。而在第二產業中,裝備製造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0.6%,又是湖北工業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各種技術裝備的製造業總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水平、製造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也被稱為工業發展的脊樑。

歷史經驗表明,無論哪個時期,哪個種族,哪個國家,誰擁有強大的裝備製造,誰就擁有世界。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崛起,製造業尤其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佔據價值鏈高端的裝備製造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裝備強則國強。對一個地區來說,也是如此。近年來,湖北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為湖北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業脊樑”的榮耀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裝備製造業包括8個大類:金屬製品業、普通機械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武器彈藥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早在100多年前,湖北就開始發展裝備製造業了。在清朝末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興辦鐵廠、兵工廠,繼而形成了以兵工、造船、紡織、建材等為支柱的近代工業體系。那段時期,以“漢陽造”為代表的湖北裝備製造業成為了“中國造”的代名詞。湖北,也被譽為中國現代工業的搖籃。

“一五”期間,國家確定的第一批重點建設項目中有7項建在武漢,包括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等一批“武字頭”的大型國有企業,讓武漢成為重工業基地。1958年,我國第一臺手扶拖拉機在武漢誕生。同年建成投產的武漢重型機床廠,被譽為亞洲最大的“工業母機”製造廠。

“武字頭”企業,不僅是湖北工業的驕傲,也挺起了中國工業的脊樑。從1959年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的工業總產值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國第四位。

但在改革開放後,“武字頭”大型國企未能調整好轉型升級步伐,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漸漸被其他企業趕超,湖北的裝備製造業發展遭遇瓶頸,湖北的經濟排位也出現了下滑。

“兩駕馬車”的崛起

因製造而興,又因製造而困。湖北裝備製造業的出路在哪裡?湖北工業的出路在哪裡?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湖北開始調整裝備製造業的產業結構,依託武漢東湖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大基地,探索新的出路,並逐步在光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等領域形成了新的優勢。

汽車是湖北的傳統優勢產業,但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湖北的汽車產業發展滯後,相關企業不僅數量少,而且極其分散,有的在東部的武漢,有的在西北部的襄陽,還有的分佈在山城十堰,整體實力不強。

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工業興省”戰略,拉開了全面振興湖北工業的序幕。同年,隨著東風汽車總部從十堰搬至武漢,湖北的汽車產業率先走上了快車道。在以神龍、東風本田、東風日產為龍頭的“東風系”的帶動下,一批全球知名汽車零部件在湖北匯聚,一條由“武漢—襄陽—十堰”組成的“千里汽車走廊”悄然形成,產業鏈不斷完善。2010年,湖北汽車產業產值超過1200億元,成為湖北首個千億產業。

1998年,中國光谷誕生。這個以光電子信息為核心產業的創新園區,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中國第一個光傳輸系統,是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形成了以郵科院、長飛、富士康等為代表的集光電子、消費電子、軟件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集群。2008年,光谷電子信息及設備製造產業實現產值1144億元,是湖北第二個千億產業,也是湖北裝備製造業的又一重要支柱。

在武漢東湖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兩駕馬車的拉動下,湖北裝備製造業重煥生機,呈現快速增長之勢,並帶動湖北經濟實現“彎道超越”。2011年,湖北GDP超過上海,位列全國第十,重回第一方陣。

“武字頭”反擊

“武字頭”重振雄風

取得了輝煌成績,並不代表湖北的裝備製造業就沒有短板。無論是汽車產業,還是電子信息及設備製造業,它們都屬於增量市場。相比之下,如何盤活建國初期“武字頭”企業的存量市場,對湖北來說同樣重要。

曾被譽為“亞洲明珠”的武重,2012年營業收入、利潤全面下滑,陷入困境。但近年來,武重全面推行改革創新,不斷加大研發,在機床、專機等傳統優勢領域深耕細作,成功研製出世界規格最大的28米數控立式銑車床、國內龍門最寬的數控龍門鏜銑床等裝備,重現重型機床領域的“國家隊”力量。2016年,武重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造船業行情突變,民船訂單大幅下降,但國內的中石油、中海油以及國際上對高端石油鑽井平臺船舶及石油工程船舶需求量較大,這種高端產品國內一般企業不具備生產能力,而這正是武船的優勢。武船迅速調整戰略計劃:棄民船登海船,放棄建造民船業務,主攻國家鼓勵的海洋工程船、海洋工程裝備等高端產品。

2017年6月14日,世界首座半潛式智能深海漁場從生產船廠啟運,發往挪威。該漁場是世界上單體空間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深海養殖漁場,平臺安裝各類傳感器2萬多個,空船重量7700噸,一次可實現養魚量150萬條。值得注意的是,該漁場是“武船造”。

武鋼集團與寶鋼集團合併成為寶武集團後,在去產能的基礎上,加大創新力度,研發出多種“高精尖”產品。比如,武鋼成功研發出一款汽車面板鋼,厚度只有0.5毫米,但強度卻達到了1200兆帕,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2017年,武鋼實現銷售收入1100億元,利潤超70億元,一舉實現扭虧為盈。

老“武字頭”已成歷史,新“武字頭”迎來新生。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電氣機械和器械製造、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等多個與裝備製造相關的產業相繼邁入“千億俱樂部”,與汽車、電子信息與設備產業一起,共同推動湖北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邁進。

“武字頭”反擊

從“製造”邁向“智造”

工業強省,強在“智造”。

如果說裝備製造業是“國之重器”,那麼高端裝備製造業則可稱之為“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發展,湖北裝備製造業水平不斷提升,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但遺憾的是,“大”而不“強”。湖北要想成為裝備製造業強省,必須要走一條由“製造”向“智造”升級的路,必須要在高端裝備製造業上有新的突破。

近年來,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湖北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裝備製造業成為拉動增長的重要支撐,亮點紛呈。

湖北金鷹重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鐵路大型養路機械,實現了中國成套大型養路機械首次出口,成功應用於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線既有線改造工程。目前,該企業的軌道檢修車等拳頭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達60%以上,海外市場也已擴展至美國、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蘇丹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7年5月5日,國產大飛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成功首飛。在C919中,有超過100多種零件來自武漢航達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為C919研發的一種專用金屬桿,用碳纖維製成的零件,重量與塑料差不多,但強度要超過鋼鐵。

武漢奮進智能機器有限公司研發的上甑機器人,能在超過60℃高溫、潮溼、潮熱的釀酒車間內,自主動完成白酒鋪料、灑料、蒸餾等全流程,在保證酒的質量和產量的前提下,一個車間還能節省30名員工。

2017年底,宜昌中船重工710所成功研製出國內首個深海型海洋溫差自供能漂流浮標樣機,在理論上實現了“水下永動機器人”。該項技術整體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能用於全球海洋觀測計劃,即在快速、準確、大範圍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剖面資料,其核心技術將為中國海洋探測裝備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2018年1月,華中數控“高性能數控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幫助中國裝備製造業實現了高檔數控系統的突破。

工業雲、大數據等開始應用於機床、工業機器人的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湖北裝備“智”造的產業體系已悄然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正澎湃潮湧。

“武字頭”反擊

從“中上游”走向“上游”

2017年11月,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的《長江經濟帶產業藍皮書: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報告(2017)》中,有一章節專門介紹裝備製造業,並稱“裝備製造業是長江經濟帶工業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優勢產業,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工業邁向中高端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湖北裝備製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在汽車製造、數控機床等少數領域排在全國前列,但整體上處於全國中上游水平,還須繼續努力。”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向支點財經表示,如今的全球競爭,已是價值鏈中高端的競爭。湖北的裝備製造業要想獲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須要聚焦“四個化”:高端化、綠色化、服務化、集聚和集群化。

所謂高端化,是指要聚焦高端裝備製造業,即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工業設施設備;所謂綠色化,是指要追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以及生產節能降耗的新型產品,如新能源汽車;所謂服務化,是指將產業鏈從生產端延伸至服務端,為客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所謂集聚和集群化,是指要將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聚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合力。

“目前來看,裝備製造業是湖北工業的重要支柱。但是,在全球範圍內,有關裝備製造業的競爭一刻都沒有停息。對湖北來說,裝備製造業的未來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創新。”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對支點財經說。

END

記者丨何輝

編髮丨吳玲 實習生丨付陳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