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一、大成都,小重慶

可往前推個幾百上千年可不是這樣的。

成都自古以來就是西南最耀眼的城市,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巴蜀地區的割據政權往往建都於此,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

成都工商業極其繁榮,漢代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代有著“揚一益二”的榮耀,北宋時是汴京以外第二大都會。文化底蘊方面更不用提了,光是武侯祠、杜甫草堂就夠留名青史了。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成都名景武侯祠

反觀重慶,三面臨水,一面靠山,依山建成,所以叫山城,成都叫什麼啊,錦官城,哪個富饒就不用多說了吧。

重慶的優勢在於坐擁便利的水運,蜀道之難使得水路變得尤為珍貴,重慶在往來交通中也逐漸發展成川東的經濟重鎮,但在成都面前總顯得有點灰頭土臉,難以比肩。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重慶處在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位置,與成都坐擁肥沃的成都平原相比,“水”是重慶發家的本錢

二、重慶“逆襲”之路

那重慶究竟是如何完成逆襲的呢? 套用那句著名的話來說就是,“一座城市的成功固然要靠自己的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啊。”

總的來說,重慶的逆襲是抓住了三次機會:

1. 開埠通商

1890年,中英《重慶通商條約》簽訂,次年3月1日重慶海關成立,重慶正式開埠,各國列強的傳教士、探險者、商人紛至沓來,新思想、新風氣、新技術持續湧進。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到達重慶的外國人

重慶被迫開埠固然讓西方殖民勢力實現了深入中國西南腹地的野心,但客觀上也直接加強了重慶與外部的聯繫,催生了重慶的現代化進程。

在古代,成都憑藉富饒的成都平原經濟發展有很強的競爭力,再加上明清時期修建的驛道大多是南北走向,商貨大多匯聚於成都,重慶僅僅是川東的分銷中心,難以撼動其地位。

重慶開埠以後商船駛入長江上游,各類商品雲集重慶,各國商業機構也紛紛設立,重慶成為長江上游最大的商品市場和貿易中心,據海關數據統計,從開埠通商到辛亥革命前後,重慶的進口貿易總額站到了四川進口總額的80%,出口方面更是佔到86%。商業的繁榮催生了錢莊、銀行等金融機構,使得重慶同時成為西南地區的金融中心。

而成都因為身處四川盆地內部,錯失了這一先機。

有了這一先發優勢,重慶終於有了一次契機可以挑戰成都在西南地區的耀眼光芒。但要真正確定自己在西南的地位,重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定為陪都

第二次機會沒有間隔太久,抗日戰爭打響後,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在苦戰十二天後陷落,國民政府全線西撤,新的首都定在哪裡自然成了首要的問題。

水路交通便捷,經濟基礎經過通商後幾十年的發展也較為雄厚,地勢險要便於防敵空襲等種種優勢讓重慶成為獨一無二的選擇。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抗戰時期的重慶

被定為陪都不僅僅提高了重慶的政治地位,更帶來東部大量的工商企業和資本,進一步增強了重慶的經濟實力,尤其是工業。據統計,到1951年,抗戰後方總有工廠5266家,重慶佔到了1690家,工廠總數佔到當時國統區的28.3%,佔四川的70.94%,工業實力之雄厚可見一斑。

在抗戰期間,重慶人文薈萃,工業迅速發展,更是西南乃至中國、遠東的政治中心,經歷了艱苦卓絕的災難,同時也登上了國際舞臺,世界為之矚目。

此時的重慶,風頭一時無兩。解放後重慶也是西南大區的駐地和中央直轄市,是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可以說自此重慶已經完成了對成都的逆襲,成為西南地區毫無疑問的中心城市。

3、恢復直轄

直到建國後的一段時期,重慶一直保持著超然的地位,但1954年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降為副省級城市,不光財政收入大量轉投四川,連行政資源如西南鐵路局、航空分局、軍區等也隨之而去,重慶崛起逆襲的勢頭又受到了抑制。

新的機會要在幾十年後才到來。

1983年重慶成為全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被定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7年重慶重新恢復直轄。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重慶直轄市成立大會

重慶此時剩下的優勢僅有工業、長江航運和城市規模,在恢復直轄後的同時也帶上了三峽庫區的百萬移民、川東划過來的貧困區縣,隨著三峽大壩的修建水運優勢大打折扣,鐵路交通上隨著成昆鐵路等交通線路的發展也和成都逐漸處於同一起跑線上,三線建設中老工業基地也迫切需要調整升級。

1997-2007十年間,重慶經濟總量在全國省級排名從19位下滑至24位,城市排名從第4位下滑至第7位。形勢並不樂觀。

下一個十年才是重慶騰飛的關鍵。引領這次騰飛的是筆記本電腦基地和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通過進項物流、出向物流和保稅物流等政策,重慶短短三年之內就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筆電基地,並以此為基礎佈局物聯網、電子核心部件、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的打通也使得位處西南腹地的重慶面向歐洲成為開放前沿。

這十年間重慶連續保持兩位數的GDP增速,2014、2015兩年增速更是排名全國第一,與1997年直轄時相比,重慶的GDP已經翻了十倍。在數字的背後,是重慶的天翻地覆。

到2017年,重慶在全國主要城市GDP排名中名列第五,而成都名列第八位

耽擱了幾十年,重慶好像又完成了逆襲了,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2017年中國各城市GDP排名,重慶排名全國第五,僅次於北上深廣四個一線城市,經濟增速在前十名中保持第一,但由於重慶人口眾多,人均GDP依舊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偏低

三、逆襲之後呢

這幾十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深處四川盆地內部的成都也開始發力趕超了。經過三線建設對西南的大力投入和改革開放,成都近年來充分顯示出後發先至的態勢,國際活動、領事館、世界五百強區域總部等等人流物流資金流紛紛選擇了成都而非擁有直轄市身份的重慶。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高速發展的成都

經濟方面,成都在醫療儀器、通信設備等高科技製造業上的佈局和迅猛發展,讓重慶在工業基礎上的優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交通方面,鐵路、空運的發展使得重慶一直以來傲視成都的交通優勢大打折扣。

高校資源方面,目前成都有各類高校56所,其中名校5所;重慶有各類高校65所,其中名校3所。重慶在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上和成都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總的來說,重慶積累的先發優勢已經逐漸被成都追上來了,重慶固然有政策優勢的加持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逆襲要如何繼續下去了。

雙城記——成都與重慶

▲成都連續三年位居中國“新一線城市”榜首,重慶屈居第三

回顧這百年曆史,重慶的崛起和中國的浮沉緊密聯繫在一起,既是歷史選擇了重慶,也是重慶創造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