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說:網際網路公司996已成過去,247(三班倒)大勢所趨,對此你怎麼看?

農業總動員


羅振宇太危險了,通過售賣危機感,來讓用戶焦慮,進而讓用戶買羅輯思維的方法論環節焦慮。


有人把羅輯思維認為是成功學,不斷的給用戶打雞血,不斷的通過售賣危機感,讓普通用戶認為離不開羅輯思維,最終通過購買得到課程,線下課程,線上交流等。

但是重要的是,羅振宇的知識都是自己的一知半解,並不是自己消化的內容,所以從羅振宇得到的知識有些都是錯誤的,所以最開始羅振宇說不買房,讓一群粉絲都不買,最後自己偷偷買回來,還說;“因為自己的認知迭代了,所以應該自己要思考。”,羅振宇是佈道者的角色,但是,卻讓用戶受到損失。


那996變成247對不對呢?不好意思,不對,因為除了遊戲廠商這種需要緊急上線搶奪時間的公司,其他公司根本不需要247,連商業最發達的美國都沒有這樣,何況是中國互聯網呢?而且很多產品根本不可替代的,比如你能想象市場三個人做一個項目大家三班倒?三班倒除了開發和客服,其他都做不到。

那為什麼羅振宇要這麼說呢?販賣焦慮。怎麼解決焦慮呢?聽羅振宇的,多麼完整的鏈路。

你認為羅振宇對你有幫助嗎?


毛琳Michael


羅振宇說的原話應該是這樣的:“之前聽說互聯網的工作節奏是‘996’,早9點、晚9點,上6天班,但聽說騰訊吃雞團隊是‘247’,一天24小時,上7天班,當然他們是三班倒。”

我們仔細分析他這句話,就明白,他其實對於996的理解,和我們從事互聯網技術的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們通常說的996,是指的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每天早9上班、晚9下班、一週工作6天的作息安排,這種工作性質的本身,是違背了《勞動法》(第三十六條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的,但是,很多公司缺在搶佔市場的時候必須這樣做。

我們不去評論這種工作安排的好壞,反正只要出得起價錢,肯定有人會去幹的。

但是,讓員工一個人就實行24*7工作,對於人類來說,是不現實,所以實行的是三班倒。but,因為羅振宇他應該並不瞭解技術,如果這句話涵蓋了程序員,那就是比較無知的話。

對於客服,運維,運營等崗位來說,我們是可以實現三班倒。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工作是片段式的,是可以交接的。

例如客服,一般分成了call in 和 call out,對於 call in,接到了用戶的電話,然後記錄,轉化工單以後,流程就完了。整個流程一般不超過5分鐘,一天的工作是接無數個這樣的電話。

所以,客服工作完全是片段式的,直接沒有關聯,那三班倒,24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運維和運營的同樣。

但是對於程序員來說,代碼和代碼之間是有聯繫的,每個程序員是需要對自己的代碼負責到底的。

如果我今天寫一段,8小時,然後交給下一個人來寫,可能下一個人的工作有4小時是在讀之前的人寫的代碼。

這種工作方式是沒有效率可言的,而且對於程序來說,也是非常不嚴謹的。

所以,羅振宇說騰訊吃雞團隊是24*7的工作,應該是指的整個吃雞團隊(包括運營、運維、推廣、策劃等等),不是指的程序員。

因此,這個其實是因為不同的人理解的誤差而造成的歧義。

不過,羅振宇所說的24*7(三班倒)對於現在和未來的互聯網行業確實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因為用戶不會因為是白天或者晚上就不使用你的應用,不會因為是半夜,那系統就保證不出問題。

問題什麼時候都會有,那就一定需要有人能夠stand by。就好像醫生一樣,病人不會因為你在休假,就不生病,那麼醫生就需要隨時待命,即使在休假,知道接到緊急電話,那就必須回到醫院。就好像我當年看的一部TVB劇一樣《On Call 36小時》。

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是有目共睹的,它慢慢的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人們的生活因為互聯網而發生著變化,出現了很多新興的行業,例如快遞騎手,他們每天的工作應該是超過了12個小時的,很多人晚上都會在外賣網站上點點宵夜。

所以,因為這張無形的網,我們更多的行業,工種的工作性質也會發生著變化,這個是必然的。

這種變化對於用戶一定是好的,但是對於從業者來說,不一定是壞的,只要我們的企業尊重《勞動法》,尊重勞動者,讓24*7是一種工作的延續,而不是人的持續,那就無可厚非。


會技術的葛大爺


三班倒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三班倒是工業時代的產物。

一開始大家也就是上個長白班,8小時工作。

後來突然市場需求增加了,那工廠就得搶訂單了,這錢不賺白不賺。

但是問題是8小時長白班是生產不出這麼多東西的。

怎麼辦呢?

於是就開始加班,8小時變了12小時。

再後來,工人上12小時也沒法滿足訂單的需求。

怎麼辦呢?

於是就開始三班倒。

工人可以替換,但是機器不能停,這樣才能生產出最多的東西。

所以三班倒優勢很明顯,就是可以做到機器和廠房的利用率最大化。

不是什麼企業都能三班倒的。

三班倒雖然有其優越性,但是也有很多限制:

1、三班倒必須先標準化。

工廠為什麼能三班倒,是因為他們生產的是同樣的產品。

前面的人走了,後面的人能接著他的進度繼續往下做。

程序員就很難這麼搞,因為程序員大家都有分工,各自搞各自的東西。

白班程序員做完的東西,中班程序員能接著往下面寫嘛?

有點不現實啊,僅僅是把前面那位的代碼看懂,就能看大半天,效率極其低下。

2、機器必須是公用的。

工廠能三班倒是因為機器是公用的,而且都是一樣的。

所以員工無論分到哪臺機器上都能幹活兒。

但是程序員就不一樣了,大家的使用習慣不一樣,裝的軟件不一樣,快捷鍵也不一定一樣。這就很蛋疼了。

最重要的是,白班程序員第二天早上來上班發現自己的代碼沒了,這算誰的?

如果要杜絕這個問題,那就要保持每人一臺電腦一個工位,那還不如就直接租更大的辦公場地,那也不用三班倒了,一起長白班就行了。

3、三班倒不利於現場溝通。

工廠主要是生產行為。

但是互聯網公司主要是創造行為。

區別在於生產行為只會遇到有限的重複的那幾個問題,有人在現場負責解決就可以了。

但是互聯網公司就不行了,互聯網公司遇到的問題可能都是新鮮的問題,那就需要互相之間討論解決。

那如果一個人在上夜班,需要溝通的對象在睡覺,這怎麼辦?

所以三班倒效率不一定能提起來。


羅振宇的公司有很多客服,客服嘛,很標準化的,而且機器能公用,沒有太多東西需要保存,也沒有太多問題需要跟其他部門溝通,大多是客戶問那幾個有限的老問題。

所以他們公司能倒班就很正常了。

我是無良HR,關注我,最新的職場觀點將不斷為您推送。

無良HR


首先要說,互聯網公司的996(早九點、晚九點、工作六天)模式,本身是違反《勞動法》規定的。因為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不超過八個小時,每週工作不超過四十四各小時。不過既然行業內部都是這麼定的,相信員工也不會有異議。所以姑且不去評價它的好壞,存在即必然。

247的模式,最早出現在客服行業。很多大型公司要求客服部門7*24小時響應,想要每天24小時都有話務員在,每個崗位就至少三個人輪流上崗,就是所謂的三班倒;每週7天,每天24小時,每個崗位上的每個員工按照排班表輪流上崗,就是7X24小時制,和平常人的工作日基本上一樣,都是每天工作8小時而已,唯一的區別就是,普通的上班族按照法定節假日休息,7x24小時輪制則沒有。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軟硬件生產、集成商,都開始採納這種247的工作模式。因為信息化的時代,滯後一分鐘,可能就滯後了整整一個新的項目,一次全新的機會。國外的客戶不會因為你在休息時間而停止工作,等你上班,電腦大數據也不會因為進入了黑夜而停止分析。無論是程序員、運維、售前、售後,都24小時嚴陣以待。職場如戰場,容不得半點放鬆。

所以我覺得互聯網行業,作為科技最前沿的行業,247確實是趨勢,247的普及,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只是企業在實行247的工作制度同時,怎樣讓員工更好的休息和放鬆,怎麼樣不損害員工應有的權益。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精英菌點個贊哦~


無憂精英網


太絕對了,動不動就說必然趨勢,這種語言體系太危險。

先說996,早九晚九一週六天,它也算不上互聯網公司的主流模式,那彈性工作制,以成果導向的怎麼算。

再說一天24小時,每週七天,這是互聯網企業多數崗位都要求,還是一線接觸消費者的相關人員,一線接觸輿論媒體的?還是各種崗位都要求三班倒。顯然,他想要論證即時反應,速度的重要性,但覺得一種模式必將替換另一種模式,站不住腳。

我倒認為,一方面碎片閱讀興起,一方面發現圖書閱讀也越來越多。同理,快速反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興起,慢速度慢生活與慢工作的呼籲及實踐也會增加。但非得說誰是主流,那就一定有它的利益訴求了,或者太急迫急忙做交代而已。

現在的發展,幾乎每家公司都離不開互聯網了,今後的發展,應該更多的人可以從容地享受生活,由此,重提三班倒是背離的。你說網絡編輯,客服,或者保安,一直都有三班倒;你說CEO,怎麼三個輪流來呢。

仔細去想想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如果說是一場娛樂秀,脫口秀,現場及電視轉播,感受下就行了,非得細究其中的邏輯或見地,實在不必要。真正知識大拿,也無法對近萬名現場觀眾宣講。要麼是演藝明星,要麼是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如果有些企業家聽了他的演說,覺得要加快反應速度了,那就去做,當然也要能提前應對這麼做的執行細節和後果;有些管理者或員工聽了,也去建議,那就要思考各自組織的不同特點。

有些個人因之慌亂不已,更加緊張而茫然無錯,就著實不需要,不應該。

最好當作一次娛樂秀吧。

(我寫的創業類的書有《創業大浪潮》《創業第二課》《這個星球不配我死》《淘寶創業英雄》《總裁的第一份工作》等,曾任職中國青年天使會、《中國企業家》雜誌,《中國投資》雜誌等。近三年與百餘名創業者有一對一溝通。關注真格、洪泰、英諾、樂搏等天使投資的項目)


財經作家邱恆明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鄭直認為:

恭喜你找對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小編本人在一份傳統媒體下從事新媒體崗位,和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節奏毫無差異,可以說說自己的體會。

打個小廣告,我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的微信主號一年365天都堅持每天三輪的推送節奏(一共3個小組實行三班倒)。

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每一個行業,包括小編本人從事的新聞行業。這種改變至少從兩個方面可以展開說,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節奏越來越快,二是人們情緒和注意力集中的週期越來越短。

最早在報紙、廣播的年代,一場週日下午進行的比賽,信息不暢通的人可能要等週一早上買報紙才能知道結果。

而後在電視普及的年代,CCTV5至少早間、午間、傍晚和晚間十點左右會有固定的體育新聞節目,重要比賽的集錦畫面一天可以播出4次了。

而在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以分鐘計算。根據我們的經驗,在一個重大新聞出臺時(比如美聯儲宣佈加息),速度肯定是決定閱讀量成敗的最重要因素。新聞發生後一個小時以內,基本上絕大部分利益或者興趣相關的網民都會知道了,新聞推送遲到半小時以上就是幾乎無效的推送。

你想想看,如果一件上午發生的新聞,到了晚上你的朋友再給你分享,你會不會暗暗笑他老土?(不常上網的長輩不算)況且很多爭議焦點新聞在幾小時之內都會有重大反轉。如果按照傳統紙媒的節奏,今天發生的新聞,明天發出報道,後天再發反轉和闢謠,讀者早就不耐煩跑光了。

而且互聯網深度網民們的注意力週期(focus span)真的越來越短了,有時候你會感覺,一些重大社會公眾話題的熱度甚至持續不到一天。一天事情上午爆出來,中午在微博上炸成一片,可能到了晚上情緒的熱度就完全降溫了,你再來推送相關文章人們都看膩了不想點開了。

所以現在的編輯和報紙時代面臨的挑戰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要求你在保持高質量的前提下抓緊每一秒時間,因為文章的保質期現在是以小時而不是天計算了。

247三班倒,不僅是作息時間的改變,更對互聯網從業者的體力和情緒是全面的挑戰。互聯網行業大浪淘沙,有本事的人能夠快速勝出,但被後浪拍死的前浪也不計其數,倒在了黎明前的沙灘上的屍體比比皆是。


每日經濟新聞


很簡單,羅振宇譁眾取寵唄。


“三班倒”存在的合理性,在於有些工作必須要有24小時的監控。在過去,發電廠、紡織廠、化工廠等工廠都存在 “三班倒” 的情況,其原因不外乎兩點:

  • 有些工作的產品需要 24 小時不間斷(如電力);

  • 有些工作的產品不需要 24 小時不間斷,但是間斷它付出的邊際成本非常高。比如有些半自動化的工廠,開機和關機非常麻煩,對生產效率的影響極大,所以為了提高工廠的整體效率,不關機是合適的選擇;



而在互聯網圈,邏輯是類似的。

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公司來說,其大部分職位既不需要24小時不間斷,中斷它也沒有太高的邊際成本,比如,研發、產品、市場以及大部分運營類的工作,中斷了既不會對公司造成明顯的損失,也不會讓下一次啟動花費太多時間,所以,這類工作時完全沒有必要“三班倒”。


但另外有些工作,比如一些網絡運維和客服等,他們的工作就相對特殊一些了。

對於一些網絡運維來說,他們需要保證網絡24小時暢通,即使因為突發的斷網或者黑客攻擊也能快速響應和修復,否則會對業務造成致命的傷害。這類員工,雖然不一定必須要“三班倒”,但夜裡有人盯著網絡運行情況還是必須的。

對於一些客服來說,由於他們的客服對象可能來自於全世界,中國在夜裡的時候,美國是白天,這時候,美國的客戶打電話諮詢,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所以,對於這類客服,也需要能在夜裡工作。


在今天,傳統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提升了,夜裡維持運行需要的人手不再那麼多,而隨著互聯網時代和全球化浪潮的到來,這種“需要確保網絡24小時暢通”和“需要確保海外用戶得到相同質量的服務”的情況比幾十年前確實要多不少了,所以新型的“三班倒”開始出現。但這終究是小部分特殊職位所需要做到的事,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從業者來說,“三班倒”是沒有必要的。


曾加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大家都在糾結在“996”是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上6天班,休息一天;“247”,一天24小時上班,一個星期每天上班,不同的人三班倒?

都不是,羅振宇的意思是:互聯網企業向著工廠發展,向著基礎設置企業發展。

你想想,什麼地方是三班倒的?大型的工廠企業或者是基礎設施企業,都是三班倒。為什麼這些地方是三班倒呢?

大型的工廠,在產業地位上有著優勢,需要大規模生產,人需求停止,但是機器不需要,所以採用三班倒的模式,保證產能。同時,三班倒還需要生產方式非常穩定,經過培訓上崗之後每一個人都能做了,人正在變成零件。

我們看看大型的互聯網企業,他們的業務都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互聯網企業很多業務也漸漸被模塊化,就像工廠一樣,只要經過培訓(當然,這裡的員工素質和技能很多)就能做。所以,他們利用網絡設施的最高承受能力,不斷的生產,需要三班倒。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企業如果出現問題,會嚴重影響到民生和社會,所以需要三班倒,專人看管。而互聯網企業也漸漸變成了我們生活中基礎設施。

所以啊,有人說:“我們今天坐在辦公室好像比父母這一輩去工廠上班進步了,但是實際上沒有本質分辨,我們這一代只不過是佔據了時代的紅利而已,我們坐辦公室只不過時代的進步而已。“


太平洋電腦網


這是羅振宇在剛剛過去的2017跨年演講中說出的內容,他的核心觀點是,電腦和網絡都加速了這個世界整體運轉,整個世界都變得越來越快,特別是互聯網行業這塊。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用戶的迭代速度都太快了,也許在你還沒有完成產品交付的時候甚至你還沒來得及寫完需求文檔的時候,你的用戶就已經迭代為你沒遇見過的類型了。


我十分同意這樣的說法,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太快了,你在會上才提出了一個比較好的點子的模型,下一秒,你的競爭對手可能就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看到你ppt的照片了,為了杜絕這種現象,你只能盡最快的速度馬上把這個還在雛形的產品模型變成可以上線的功能,並且馬上上線,與此同時,你的用戶可能在你開發的過程中就改變了,從喜歡王者榮耀變成了喜歡吃雞,這也是敏捷小組這種開發模式的提出背景

7*24小時的開發是很有必要的,你要跑過你的競爭對手,你要跑過你用戶的喜新厭舊,當年消消樂這款遊戲流行的時候,就是7*24小時開發的,用戶在玩80關的時候,100關的模型還沒設計,模型的設計需要依賴用戶之前玩的時候喜歡點什麼,哪裡比較難過來設計,這樣快的迭代如果不是7*24小時是根本不可能跟上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個領域從悄無一人到炮聲連天就只需要一個星期甚至一天的時間,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彈性工作制帶來的是工作和生活越來越沒有明顯的界限,就算不是7*24的制度,加班也是常態。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熱點、機遇、風口、黑天鵝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出現,所以持續關注,快速迭代,速度變現就成為了下一個互聯網大公司出現的良機。


鎂客網


羅振宇說的247是指一天24個小時,每週上7天班,實行三班倒制。

我想,羅振宇可能對互聯網公司的上班情況存在一定誤解,我在互聯網公司工作了幾年,在這裡重新解讀一下。

羅振宇所說的247情況確實存在,但這種情況要分兩方面看:公司類型和崗位類型

公司類型

其實現在互聯網產品已經告別了以前那個“搶快一步”的時代,以前很多互聯網產品的功能和亮點還沒被完全開發,只要有一個新功能出來,就可以成為搶佔市場的武器,所以那時候大家都拼命地研發新功能,版本不斷迭代,相應的加班加點、三班倒現象就比較常見,因為要人工監測新功能有沒有bug,隨時留意用戶的反饋。

現在的互聯網產品已經進入“穩定、順暢”為王的時代,新功能和新玩法都被大家開發得差不多、抄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考驗的就是誰的產品出現的bug少,誰的產品使用體驗好。

所以,很多公司就沒必要加班加點去迭代新版本了,只需要產品經理研究市場、定時給出市場動態報告,適時更新一下就好,大部分員工的上班時間進入了常規化模式,不要說247,現在連996的現象也越來越少了。

但還是有一些類型的公司,確實需要247的上班模式,因為這類型公司需要時刻對用戶的反應做出反饋,非常重運營,具體來說,這類公司包括了遊戲(羅振宇原話就是以騰訊吃雞團隊來舉例的)、電商、直播三大類。

這三類互聯網產品都需要對用戶的意見第一時間做出處理,否則會十分影響用戶體驗,比如遊戲,不止是吃雞團隊,現在的王者榮耀團隊,也是由一個300來人的客服團隊三班倒來處理用戶反饋。電商和直播平臺也是,如果沒有及時處理用戶的需求,那用戶買東西遇到問題、無法充值、投訴低俗內容等都會受到影響,按照目前的技術,這些都沒辦法完全依靠機器來處理。


崗位類型

互聯網公司中,有的崗位對連續性的要求不高,比如運營和客服,這些崗位主要是起一個監控和維護的作用,可以採用三班倒,前後不同時段上班的人都可以立即銜接上前一班人員的工作。

但像程序員這類崗位,對連續性的要求很高,沒辦法做到前面一個程序員寫了10個小時程序,後一班的程序員接班後能立馬接著寫下去。

這就像寫小說一樣,作者關於前面的所有劇情和人物設定都有自己的邏輯,如果要換另一個作者寫下去,後面的作者不僅需要把前面的內容全都看一遍,而且還需要根據前面作者的邏輯和思路來續寫,這不僅十分費時,而且效果往往並不好。

如果程序員也採用三班倒的工作制,那後面一班的程序員可能需要先花很多時間去理解之前寫的代碼,等到都看完了,可能他的換班時間也到了……

所以,並不是所有崗位都能採用三班倒的制度,像程序員就應該從頭到尾自己完成工作,別人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代替。


羅振宇的演講還是有點“概念先行”了,為了製造噱頭,自己創造出很多新概念,其中有一些就是為了概念而概念,以偏概全,把個別現象說成未來的大勢,以便於快速流傳。

我看了他的跨年演講,其實很多事情都早已存在了,羅振宇只是把這些事情打包總結,套一個新概念,把普通的事情講得比較玄乎,但其實本質也就那麼回事兒。

所以,同學們,保持好奇心、追求新鮮未知的事情是好的,但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平時自己也要多看書,多和前輩交流,建立自己比較穩定的知識體系,才能對信息的優劣作出自己的判斷和篩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