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说:互联网公司996已成过去,247(三班倒)大势所趋,对此你怎么看?

农业总动员


罗振宇太危险了,通过售卖危机感,来让用户焦虑,进而让用户买罗辑思维的方法论环节焦虑。


有人把罗辑思维认为是成功学,不断的给用户打鸡血,不断的通过售卖危机感,让普通用户认为离不开罗辑思维,最终通过购买得到课程,线下课程,线上交流等。

但是重要的是,罗振宇的知识都是自己的一知半解,并不是自己消化的内容,所以从罗振宇得到的知识有些都是错误的,所以最开始罗振宇说不买房,让一群粉丝都不买,最后自己偷偷买回来,还说;“因为自己的认知迭代了,所以应该自己要思考。”,罗振宇是布道者的角色,但是,却让用户受到损失。


那996变成247对不对呢?不好意思,不对,因为除了游戏厂商这种需要紧急上线抢夺时间的公司,其他公司根本不需要247,连商业最发达的美国都没有这样,何况是中国互联网呢?而且很多产品根本不可替代的,比如你能想象市场三个人做一个项目大家三班倒?三班倒除了开发和客服,其他都做不到。

那为什么罗振宇要这么说呢?贩卖焦虑。怎么解决焦虑呢?听罗振宇的,多么完整的链路。

你认为罗振宇对你有帮助吗?


毛琳Michael


罗振宇说的原话应该是这样的:“之前听说互联网的工作节奏是‘996’,早9点、晚9点,上6天班,但听说腾讯吃鸡团队是‘247’,一天24小时,上7天班,当然他们是三班倒。”

我们仔细分析他这句话,就明白,他其实对于996的理解,和我们从事互联网技术的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们通常说的996,是指的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每天早9上班、晚9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作息安排,这种工作性质的本身,是违背了《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的,但是,很多公司缺在抢占市场的时候必须这样做。

我们不去评论这种工作安排的好坏,反正只要出得起价钱,肯定有人会去干的。

但是,让员工一个人就实行24*7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是不现实,所以实行的是三班倒。but,因为罗振宇他应该并不了解技术,如果这句话涵盖了程序员,那就是比较无知的话。

对于客服,运维,运营等岗位来说,我们是可以实现三班倒。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工作是片段式的,是可以交接的。

例如客服,一般分成了call in 和 call out,对于 call in,接到了用户的电话,然后记录,转化工单以后,流程就完了。整个流程一般不超过5分钟,一天的工作是接无数个这样的电话。

所以,客服工作完全是片段式的,直接没有关联,那三班倒,24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运维和运营的同样。

但是对于程序员来说,代码和代码之间是有联系的,每个程序员是需要对自己的代码负责到底的。

如果我今天写一段,8小时,然后交给下一个人来写,可能下一个人的工作有4小时是在读之前的人写的代码。

这种工作方式是没有效率可言的,而且对于程序来说,也是非常不严谨的。

所以,罗振宇说腾讯吃鸡团队是24*7的工作,应该是指的整个吃鸡团队(包括运营、运维、推广、策划等等),不是指的程序员。

因此,这个其实是因为不同的人理解的误差而造成的歧义。

不过,罗振宇所说的24*7(三班倒)对于现在和未来的互联网行业确实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因为用户不会因为是白天或者晚上就不使用你的应用,不会因为是半夜,那系统就保证不出问题。

问题什么时候都会有,那就一定需要有人能够stand by。就好像医生一样,病人不会因为你在休假,就不生病,那么医生就需要随时待命,即使在休假,知道接到紧急电话,那就必须回到医院。就好像我当年看的一部TVB剧一样《On Call 36小时》。

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它慢慢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人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而发生着变化,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行业,例如快递骑手,他们每天的工作应该是超过了12个小时的,很多人晚上都会在外卖网站上点点宵夜。

所以,因为这张无形的网,我们更多的行业,工种的工作性质也会发生着变化,这个是必然的。

这种变化对于用户一定是好的,但是对于从业者来说,不一定是坏的,只要我们的企业尊重《劳动法》,尊重劳动者,让24*7是一种工作的延续,而不是人的持续,那就无可厚非。


会技术的葛大爷


三班倒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

三班倒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一开始大家也就是上个长白班,8小时工作。

后来突然市场需求增加了,那工厂就得抢订单了,这钱不赚白不赚。

但是问题是8小时长白班是生产不出这么多东西的。

怎么办呢?

于是就开始加班,8小时变了12小时。

再后来,工人上12小时也没法满足订单的需求。

怎么办呢?

于是就开始三班倒。

工人可以替换,但是机器不能停,这样才能生产出最多的东西。

所以三班倒优势很明显,就是可以做到机器和厂房的利用率最大化。

不是什么企业都能三班倒的。

三班倒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也有很多限制:

1、三班倒必须先标准化。

工厂为什么能三班倒,是因为他们生产的是同样的产品。

前面的人走了,后面的人能接着他的进度继续往下做。

程序员就很难这么搞,因为程序员大家都有分工,各自搞各自的东西。

白班程序员做完的东西,中班程序员能接着往下面写嘛?

有点不现实啊,仅仅是把前面那位的代码看懂,就能看大半天,效率极其低下。

2、机器必须是公用的。

工厂能三班倒是因为机器是公用的,而且都是一样的。

所以员工无论分到哪台机器上都能干活儿。

但是程序员就不一样了,大家的使用习惯不一样,装的软件不一样,快捷键也不一定一样。这就很蛋疼了。

最重要的是,白班程序员第二天早上来上班发现自己的代码没了,这算谁的?

如果要杜绝这个问题,那就要保持每人一台电脑一个工位,那还不如就直接租更大的办公场地,那也不用三班倒了,一起长白班就行了。

3、三班倒不利于现场沟通。

工厂主要是生产行为。

但是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创造行为。

区别在于生产行为只会遇到有限的重复的那几个问题,有人在现场负责解决就可以了。

但是互联网公司就不行了,互联网公司遇到的问题可能都是新鲜的问题,那就需要互相之间讨论解决。

那如果一个人在上夜班,需要沟通的对象在睡觉,这怎么办?

所以三班倒效率不一定能提起来。


罗振宇的公司有很多客服,客服嘛,很标准化的,而且机器能公用,没有太多东西需要保存,也没有太多问题需要跟其他部门沟通,大多是客户问那几个有限的老问题。

所以他们公司能倒班就很正常了。

我是无良HR,关注我,最新的职场观点将不断为您推送。

无良HR


首先要说,互联网公司的996(早九点、晚九点、工作六天)模式,本身是违反《劳动法》规定的。因为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八个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四十四各小时。不过既然行业内部都是这么定的,相信员工也不会有异议。所以姑且不去评价它的好坏,存在即必然。

247的模式,最早出现在客服行业。很多大型公司要求客服部门7*24小时响应,想要每天24小时都有话务员在,每个岗位就至少三个人轮流上岗,就是所谓的三班倒;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每个岗位上的每个员工按照排班表轮流上岗,就是7X24小时制,和平常人的工作日基本上一样,都是每天工作8小时而已,唯一的区别就是,普通的上班族按照法定节假日休息,7x24小时轮制则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软硬件生产、集成商,都开始采纳这种247的工作模式。因为信息化的时代,滞后一分钟,可能就滞后了整整一个新的项目,一次全新的机会。国外的客户不会因为你在休息时间而停止工作,等你上班,电脑大数据也不会因为进入了黑夜而停止分析。无论是程序员、运维、售前、售后,都24小时严阵以待。职场如战场,容不得半点放松。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行业,作为科技最前沿的行业,247确实是趋势,247的普及,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企业在实行247的工作制度同时,怎样让员工更好的休息和放松,怎么样不损害员工应有的权益。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精英菌点个赞哦~


无忧精英网


太绝对了,动不动就说必然趋势,这种语言体系太危险。

先说996,早九晚九一周六天,它也算不上互联网公司的主流模式,那弹性工作制,以成果导向的怎么算。

再说一天24小时,每周七天,这是互联网企业多数岗位都要求,还是一线接触消费者的相关人员,一线接触舆论媒体的?还是各种岗位都要求三班倒。显然,他想要论证即时反应,速度的重要性,但觉得一种模式必将替换另一种模式,站不住脚。

我倒认为,一方面碎片阅读兴起,一方面发现图书阅读也越来越多。同理,快速反应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兴起,慢速度慢生活与慢工作的呼吁及实践也会增加。但非得说谁是主流,那就一定有它的利益诉求了,或者太急迫急忙做交代而已。

现在的发展,几乎每家公司都离不开互联网了,今后的发展,应该更多的人可以从容地享受生活,由此,重提三班倒是背离的。你说网络编辑,客服,或者保安,一直都有三班倒;你说CEO,怎么三个轮流来呢。

仔细去想想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如果说是一场娱乐秀,脱口秀,现场及电视转播,感受下就行了,非得细究其中的逻辑或见地,实在不必要。真正知识大拿,也无法对近万名现场观众宣讲。要么是演艺明星,要么是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如果有些企业家听了他的演说,觉得要加快反应速度了,那就去做,当然也要能提前应对这么做的执行细节和后果;有些管理者或员工听了,也去建议,那就要思考各自组织的不同特点。

有些个人因之慌乱不已,更加紧张而茫然无错,就着实不需要,不应该。

最好当作一次娱乐秀吧。

(我写的创业类的书有《创业大浪潮》《创业第二课》《这个星球不配我死》《淘宝创业英雄》《总裁的第一份工作》等,曾任职中国青年天使会、《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投资》杂志等。近三年与百余名创业者有一对一沟通。关注真格、洪泰、英诺、乐搏等天使投资的项目)


财经作家邱恒明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郑直认为:

恭喜你找对了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小编本人在一份传统媒体下从事新媒体岗位,和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节奏毫无差异,可以说说自己的体会。

打个小广告,我们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的微信主号一年365天都坚持每天三轮的推送节奏(一共3个小组实行三班倒)。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每一个行业,包括小编本人从事的新闻行业。这种改变至少从两个方面可以展开说,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节奏越来越快,二是人们情绪和注意力集中的周期越来越短。

最早在报纸、广播的年代,一场周日下午进行的比赛,信息不畅通的人可能要等周一早上买报纸才能知道结果。

而后在电视普及的年代,CCTV5至少早间、午间、傍晚和晚间十点左右会有固定的体育新闻节目,重要比赛的集锦画面一天可以播出4次了。

而在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分钟计算。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一个重大新闻出台时(比如美联储宣布加息),速度肯定是决定阅读量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新闻发生后一个小时以内,基本上绝大部分利益或者兴趣相关的网民都会知道了,新闻推送迟到半小时以上就是几乎无效的推送。

你想想看,如果一件上午发生的新闻,到了晚上你的朋友再给你分享,你会不会暗暗笑他老土?(不常上网的长辈不算)况且很多争议焦点新闻在几小时之内都会有重大反转。如果按照传统纸媒的节奏,今天发生的新闻,明天发出报道,后天再发反转和辟谣,读者早就不耐烦跑光了。

而且互联网深度网民们的注意力周期(focus span)真的越来越短了,有时候你会感觉,一些重大社会公众话题的热度甚至持续不到一天。一天事情上午爆出来,中午在微博上炸成一片,可能到了晚上情绪的热度就完全降温了,你再来推送相关文章人们都看腻了不想点开了。

所以现在的编辑和报纸时代面临的挑战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你在保持高质量的前提下抓紧每一秒时间,因为文章的保质期现在是以小时而不是天计算了。

247三班倒,不仅是作息时间的改变,更对互联网从业者的体力和情绪是全面的挑战。互联网行业大浪淘沙,有本事的人能够快速胜出,但被后浪拍死的前浪也不计其数,倒在了黎明前的沙滩上的尸体比比皆是。


每日经济新闻


很简单,罗振宇哗众取宠呗。


“三班倒”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有些工作必须要有24小时的监控。在过去,发电厂、纺织厂、化工厂等工厂都存在 “三班倒” 的情况,其原因不外乎两点:

  • 有些工作的产品需要 24 小时不间断(如电力);

  • 有些工作的产品不需要 24 小时不间断,但是间断它付出的边际成本非常高。比如有些半自动化的工厂,开机和关机非常麻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极大,所以为了提高工厂的整体效率,不关机是合适的选择;



而在互联网圈,逻辑是类似的。

对于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来说,其大部分职位既不需要24小时不间断,中断它也没有太高的边际成本,比如,研发、产品、市场以及大部分运营类的工作,中断了既不会对公司造成明显的损失,也不会让下一次启动花费太多时间,所以,这类工作时完全没有必要“三班倒”。


但另外有些工作,比如一些网络运维和客服等,他们的工作就相对特殊一些了。

对于一些网络运维来说,他们需要保证网络24小时畅通,即使因为突发的断网或者黑客攻击也能快速响应和修复,否则会对业务造成致命的伤害。这类员工,虽然不一定必须要“三班倒”,但夜里有人盯着网络运行情况还是必须的。

对于一些客服来说,由于他们的客服对象可能来自于全世界,中国在夜里的时候,美国是白天,这时候,美国的客户打电话咨询,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所以,对于这类客服,也需要能在夜里工作。


在今天,传统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提升了,夜里维持运行需要的人手不再那么多,而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这种“需要确保网络24小时畅通”和“需要确保海外用户得到相同质量的服务”的情况比几十年前确实要多不少了,所以新型的“三班倒”开始出现。但这终究是小部分特殊职位所需要做到的事,对于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三班倒”是没有必要的。


曾加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大家都在纠结在“996”是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上6天班,休息一天;“247”,一天24小时上班,一个星期每天上班,不同的人三班倒?

都不是,罗振宇的意思是:互联网企业向着工厂发展,向着基础设置企业发展。

你想想,什么地方是三班倒的?大型的工厂企业或者是基础设施企业,都是三班倒。为什么这些地方是三班倒呢?

大型的工厂,在产业地位上有着优势,需要大规模生产,人需求停止,但是机器不需要,所以采用三班倒的模式,保证产能。同时,三班倒还需要生产方式非常稳定,经过培训上岗之后每一个人都能做了,人正在变成零件。

我们看看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他们的业务都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互联网企业很多业务也渐渐被模块化,就像工厂一样,只要经过培训(当然,这里的员工素质和技能很多)就能做。所以,他们利用网络设施的最高承受能力,不断的生产,需要三班倒。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企业如果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民生和社会,所以需要三班倒,专人看管。而互联网企业也渐渐变成了我们生活中基础设施。

所以啊,有人说:“我们今天坐在办公室好像比父母这一辈去工厂上班进步了,但是实际上没有本质分辨,我们这一代只不过是占据了时代的红利而已,我们坐办公室只不过时代的进步而已。“


太平洋电脑网


这是罗振宇在刚刚过去的2017跨年演讲中说出的内容,他的核心观点是,电脑和网络都加速了这个世界整体运转,整个世界都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这块。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的迭代速度都太快了,也许在你还没有完成产品交付的时候甚至你还没来得及写完需求文档的时候,你的用户就已经迭代为你没遇见过的类型了。


我十分同意这样的说法,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太快了,你在会上才提出了一个比较好的点子的模型,下一秒,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就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看到你ppt的照片了,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你只能尽最快的速度马上把这个还在雏形的产品模型变成可以上线的功能,并且马上上线,与此同时,你的用户可能在你开发的过程中就改变了,从喜欢王者荣耀变成了喜欢吃鸡,这也是敏捷小组这种开发模式的提出背景

7*24小时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你要跑过你的竞争对手,你要跑过你用户的喜新厌旧,当年消消乐这款游戏流行的时候,就是7*24小时开发的,用户在玩80关的时候,100关的模型还没设计,模型的设计需要依赖用户之前玩的时候喜欢点什么,哪里比较难过来设计,这样快的迭代如果不是7*24小时是根本不可能跟上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个领域从悄无一人到炮声连天就只需要一个星期甚至一天的时间,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弹性工作制带来的是工作和生活越来越没有明显的界限,就算不是7*24的制度,加班也是常态。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热点、机遇、风口、黑天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所以持续关注,快速迭代,速度变现就成为了下一个互联网大公司出现的良机。


镁客网


罗振宇说的247是指一天24个小时,每周上7天班,实行三班倒制。

我想,罗振宇可能对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情况存在一定误解,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几年,在这里重新解读一下。

罗振宇所说的247情况确实存在,但这种情况要分两方面看:公司类型和岗位类型

公司类型

其实现在互联网产品已经告别了以前那个“抢快一步”的时代,以前很多互联网产品的功能和亮点还没被完全开发,只要有一个新功能出来,就可以成为抢占市场的武器,所以那时候大家都拼命地研发新功能,版本不断迭代,相应的加班加点、三班倒现象就比较常见,因为要人工监测新功能有没有bug,随时留意用户的反馈。

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已经进入“稳定、顺畅”为王的时代,新功能和新玩法都被大家开发得差不多、抄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考验的就是谁的产品出现的bug少,谁的产品使用体验好。

所以,很多公司就没必要加班加点去迭代新版本了,只需要产品经理研究市场、定时给出市场动态报告,适时更新一下就好,大部分员工的上班时间进入了常规化模式,不要说247,现在连996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但还是有一些类型的公司,确实需要247的上班模式,因为这类型公司需要时刻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反馈,非常重运营,具体来说,这类公司包括了游戏(罗振宇原话就是以腾讯吃鸡团队来举例的)、电商、直播三大类。

这三类互联网产品都需要对用户的意见第一时间做出处理,否则会十分影响用户体验,比如游戏,不止是吃鸡团队,现在的王者荣耀团队,也是由一个300来人的客服团队三班倒来处理用户反馈。电商和直播平台也是,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用户的需求,那用户买东西遇到问题、无法充值、投诉低俗内容等都会受到影响,按照目前的技术,这些都没办法完全依靠机器来处理。


岗位类型

互联网公司中,有的岗位对连续性的要求不高,比如运营和客服,这些岗位主要是起一个监控和维护的作用,可以采用三班倒,前后不同时段上班的人都可以立即衔接上前一班人员的工作。

但像程序员这类岗位,对连续性的要求很高,没办法做到前面一个程序员写了10个小时程序,后一班的程序员接班后能立马接着写下去。

这就像写小说一样,作者关于前面的所有剧情和人物设定都有自己的逻辑,如果要换另一个作者写下去,后面的作者不仅需要把前面的内容全都看一遍,而且还需要根据前面作者的逻辑和思路来续写,这不仅十分费时,而且效果往往并不好。

如果程序员也采用三班倒的工作制,那后面一班的程序员可能需要先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之前写的代码,等到都看完了,可能他的换班时间也到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岗位都能采用三班倒的制度,像程序员就应该从头到尾自己完成工作,别人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代替。


罗振宇的演讲还是有点“概念先行”了,为了制造噱头,自己创造出很多新概念,其中有一些就是为了概念而概念,以偏概全,把个别现象说成未来的大势,以便于快速流传。

我看了他的跨年演讲,其实很多事情都早已存在了,罗振宇只是把这些事情打包总结,套一个新概念,把普通的事情讲得比较玄乎,但其实本质也就那么回事儿。

所以,同学们,保持好奇心、追求新鲜未知的事情是好的,但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平时自己也要多看书,多和前辈交流,建立自己比较稳定的知识体系,才能对信息的优劣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筛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