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隴南 漢中

久在漢中,漸漸地發現自己早已深深的迷戀上這個地方,不僅僅是自己出生在這個地方,也不僅僅是呆久了習慣了這的生活和日子,不是因為這的山水秀美,人傑地靈,文化雋永,是一種情感,熟悉而陌生、寧靜而熱烈、自然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

漢中:古郡名,即漢中郡。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漢臺區),初創於秦朝。

但在這裡,優越的地理環境使這裡成為最早人類理想的棲息之地。早在舊石器時代,在這裡已有了人類在此活動,在城固縣內就發現了從新舊石器時代至秦漢及其以後的文化遺址10餘處。1990年由西北大學博學院在秦嶺南麓餘脈南端城固縣城北寶山鎮寶山村,發現今5萬平米“寶山遺址,1998年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新石器陶窯、商代燒烤坑、漢坑、商墓等古蹟。

先秦時期,《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

秦漢時期,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臺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建立統一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即得名於漢朝。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興起的標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

名人歷史典故:

褒姒:漢中出美女,《東周列國志》中如此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挽烏雲,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姿容態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豔照人。”褒姒(bāo sì),史記作襃姒,周幽王姬宮湦的王,,漢中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名人,生卒年不詳。有 “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加之養父被太子宜臼所殺,心中憂恨,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豔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遊驪山,燃起烽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一隊隊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於因此失信於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唐代著名詩人胡曾也寫有褒姒傾國詩篇:“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烽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詩經·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劉邦(前256—前195):漢高祖,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裡(今江蘇沛縣)人,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7月建都長安。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張騫: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出生在漢中城固縣,他兩次奉命出使西域,聯繫了當時西域五十二國,加強了西北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繫,打通了我國與中亞、西亞的陸路交通,促進了中外貿易往來。他說服了漢武帝發使者通西南之塞,開發邊遠地帶。元朔六年(123年)、受封為博望侯,後拜大行令,列於九卿。

隴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

據《史記》記載,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生於仇池,長於成紀”,仇池即今西和縣,現西和縣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紀,即今天水一帶,天水市秦安縣存有大地灣遺址。

到了周朝,隴南的禮縣又成了秦國的發祥地。秦先祖非子因在禮縣養馬有功,被周天子賜為“嬴”姓,始有秦嬴。自秦莊公被封為諸侯之後,秦莊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禮縣紅河一帶建國立郡,其中禮縣大堡子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先祖的第一陵園——西重陵園和《史記》所載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東漢建寧年間,成縣為李翕、耿勳兩位太守樹碑立傳,在豐泉山魚竅峽的石壁上鐫刻了《西狹頌》、《耿勳碑》。《西狹頌》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偉的書風和“首尾無一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譽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歎為觀止,是我國保存不多的漢代書法藝術瑰寶之一。

漢末三國鼎立,地處魏蜀交界的隴南成為雙方拼殺的重要戰場,諸葛亮六出岐山伐魏,演繹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膾炙人口的西城弄險、揮淚斬馬謖、木牛流馬運糧草、姜維大戰鐵籠山等動人故事;魏將鄧艾假道宕昌、武都、文縣,借陰平古道,長途奔襲無人之地700餘里,裹氈滾坡,終於進軍成都,“得隴滅蜀”。

宋金時期,宋將吳玠、吳璘、吳挺兄弟父子承先繼後,駐師隴南,抗擊金兵,取得輝煌戰績,與岳飛、韓世忠齊名,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都經過隴南。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宕昌哈達鋪修整,通過國民黨的舊報紙,得到了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重要信息,並據此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去的重大決策,是哈達鋪成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和長征勝利的轉折點。

歷史文化:隴南 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