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正如一個正在形成的歐亞大陸整體化把古典文明和古代時期區分開來一樣,一個成熟的歐亞大陸統一體又把中世紀於1古典時期區分開來。過去,技術的改進,尤其是鐵器的大規模生產及其對生活各方面的多種影響,促成了歐亞大陸早期階段的統一。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造船業和航海業的發展,又使歐亞大陸完全的統一成為可能。但是,這些世紀中,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歷史上首次出現了龐大的帝國。它們不僅僅像古代時期那樣,佔據著某些大河流域,或像古典時期那樣擁有整塊的地區,而且還·橫亙好幾個地區,地闊整個歐亞大陸的大部分陸地。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大帝對恆河流域或中國一無所知;歐亞大陸兩端的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彼此之間實際上也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聯繫。其原因是亞歷山大帝國主要侷限於中東,而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實際上被限制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世紀最早形成的伊斯蘭教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將國土從比利牛斯山脈擴展到印度洋,從摩洛哥延伸到中國邊境。以後幾個世紀裡,伊斯蘭教進一步擴張到中亞、東南亞和非洲腹地。13世紀的蒙古帝國給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其版圖包括朝鮮、中國、整個中亞、俄國和中東大部分地區,它是歐亞大陸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亞歷山大大帝在銀幕上的形象

諸帝國疆土如此空前遼闊,消除了由來已久的地區孤立。這時,歐亞各地區之間已有可能發生直接的聯繫並相互影響。由此產生了新的商業聯結、技術聯結和知識聯結:

一、商業聯結

古典時期,歐亞大陸商路兩段的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存在,促進了貿易的全面發展。相反,這些帝國的崩潰,則破壞並削弱了這種貿易。不過,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教帝國和蒙古帝國的相繼出現,又使這一貿易再度興盛,並達到了新的高度。3

穆斯林的征服統一了整個中東地區,而中東是所有橫貫歐亞大陸的商路的樞紐;這裡既有通往黑海和敘利亞各港口的陸路;又有穿過紅海和波斯灣的水路。其中,渡過阿拉伯海、同印度西南部馬拉巴爾沿海地區的貿易尤為繁榮。大批穆斯林商人,多數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印度和錫蘭各港口定居下來,用船將馬匹、白銀、鐵器、亞麻布、棉花和毛織品從西方運到東方,以換取絲綢、寶石、柚木和各種香料。

671年,首批穆斯林到達廣州,很多人就此定居下來。地方當局允許他們自治,於是他們選出自己的首領,負責維持其居住區的秩序。有些穆斯林家族的後裔,像後來的馬克·波羅一樣,在中國行政機構中任職。到758年,穆斯林人口眾多,足以進攻廣州,結果,中國關閉了對外通商港口。792年,港口重新開放,廣州繼續成為穆斯林商人經商的中心,直到878年他們被中國的造反民眾所殺。從此以後,穆斯林商人和中國商人便在馬來亞的卡拉巴爾通商。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穆斯林國家征戰

到了北宋,中國的港口再次對外開放。宋朝期間,中國人在造船業和航海業上取得巨大進步,12世紀末,開始取代穆斯林在東亞和東安亞的海上優勢。蒙古人征服中國,建立元朝後,中國船隻體積最大,裝備最佳,中國商人遍佈東南亞及印度各港口,在這一時期,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居主導地位,進口商品除細紋棉織品外,還有中亞的皮革、馬匹以及南亞的優質木材、玉石、香料和象牙等原材料。而出口商品,除礦石外,還有書、畫,尤其是瓷器、絲綢等產品。

明朝時期,中國的航海活動達到了鼎盛。1405年到1433年間,一位名叫鄭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隊七次下西洋。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首次遠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瓜哇、錫蘭及卡利卡特。歸途中,蘇門答臘的一隻海盜船隊企圖攔截,結果全軍覆沒。後來幾次航行的航程更遠,一直到非洲東海岸、波斯灣和紅海海口。而直到1445年,葡萄牙人才航行到佛得角。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鄭和雕像

在蒙古統治下的和平時期,陸上貿易的恢復證明是短暫的。一個原因是1368年,蒙古人被趕出了中國,蒙古帝國全面崩潰,從而使中亞再度崩潰,導致歐亞大陸間的貿易再度中斷。更重要的是,伊爾汗國的合贊汗改宗伊斯蘭教,自然切斷了歐洲人去香料群島的運輸路線。從次,幾乎所有的香料都是沿紅海至尼羅河的航線,用船運輸,這使阿拉伯和威尼斯經濟人獲得鉅額利潤。但是,有些歐洲人不願意繼續支付昂貴的價款,尤其是他們現已知道香料的產地和價格;因此,他們開始尋找避開穆斯林這一障礙的新道路,結果,達·伽馬開闢了一條環繞非洲的劃時代的航線。

二、技術聯結

穆斯林帝國和蒙古帝國,不僅促進了歐亞大陸間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速了技術的傳播,三角帆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是一種高大的三角形縱帆帆船,一直為阿拉伯人所使用。但是在地中海,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臘人和羅馬人卻使用一種橫帆帆船,這種帆船在氣候惡劣時比較容易駕駛。不過阿拉伯帆船操作起來更加靈活,能在逆風中航行,並能在河流和狹窄的水域裡搶風轉變航向。由於這個原因,它不久就在地中海東部地區代替了橫帆帆船。到11世紀時,它已成為整個地中海通常的運輸工具。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船舶設計師,將橫帆帆船的前桅和三角帆船的主桅及後桅相結合,造出了三桅船,他可以在任何天氣裡航行,使哥倫布和達·伽馬的遠洋航行成為了可能。

培根正確評價了三大發明的歷史意義,而這三大發明都源自中國。雕版印刷是一種把要印的書的每頁分別刻在每塊木板上的印刷術。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中國佛教經文。活字印刷也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以後幾個世紀中,中國人用木頭和金屬活字代替了泥活字。這些發明,又中國傳到中東,再經中東傳到歐洲。1423年,歐洲人首次使用雕版印刷;1456年,歐洲人用活字印刷了第一本——《古登堡聖經》。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中國的活字印刷

早在唐朝(618-906),中國就用火藥製造出了煙火。110年,中國人發明了一種武器,即“突火槍”。這幾乎就是金屬官槍的前身。金屬管槍大約出現在1280年,不過現在沒人知道它最先是由中國人發明的,還是由阿拉伯人或者歐洲人發明的。

傳遍整個歐亞大陸、具有深遠影響的其他中國發明是船尾舵、馬鐙和胸戴挽具等。船尾舵大約於1180年與指南針同時傳入歐洲;馬鐙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誕生;胸戴挽具與過去的頸戴挽具不同,是套在馬肩上,使馬能全力拉東西而不會被勒死。最後,中國人還在栽培了許多水果和植物,它們通常由阿拉伯人傳遍歐亞大陸。這些水果和植物包括菊花、山茶花、杜鵑花、茶香玫瑰、翠菊、柑橘等;柑橘至今在荷蘭和德國還被稱為“中國蘋果”。

三、宗教聯結

中世紀不僅以橫貫歐亞大陸的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術交流為特徵,而且還以宗教信仰的空前傳播為特徵。就基督教和佛教而言,它們於古典時期末開始傳播,中世紀時期繼續流傳。但是,中世紀中,最重要的宗教變革是伊斯蘭教的出現。除其教義外,這一新宗教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後,突然從阿拉伯半島向外廣泛傳播,對歐亞大陸和非洲廣大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伊斯蘭教的傳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632年到750年,伊斯蘭教首先傳遍中東地區,然後向西傳到比利牛斯山脈,向東傳到中亞地區;最終結果,實際上是把地中海變成了穆斯林的一個湖;第二階段,從1000年到1500年,在這幾個世紀中,伊斯蘭教進一步傳播,傳入印度、東南亞和非洲,使印度洋也變成了穆斯林的一個保護區。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蒙古帝國版圖

伊斯蘭教領土的巨大擴張,自然使基督教世界的統治者們感到驚恐;他們這時實際上已被孤立在歐亞大陸的西端。這一點,也是13世紀蒙古人崛起時基督教世界統治者們的反應頗為矛盾的原因。蒙古騎兵所予以的屠殺使他們喪魂落魄。但是,正如西方人所看到的那樣,情況並非一片漆黑,因為蒙古人也征服了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穆斯林。因此,基督教世界的統治者們希望自己能使異教的蒙古人也像以前異教的馬扎爾人和維京人那樣皈依基督教。

由於中國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1264年忽必烈從哈拉和林遷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最早來到首都的歐洲人是兩位威尼斯商人:尼科拉·波羅和馬費奧·波羅。忽必烈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向他們詢問了有關歐洲的情況,並讓他們轉信給教皇。在這些信中,忽必烈請求,為他的朝廷派100名傳教士,向他的人名傳教,並同其他宗教辯論。

如果說忽必烈提出這一要求是由於他對基督教的熱情,那是頗可懷疑的。更有可能的是,他要為自己的官僚機構收羅人才,因為他們剛剛征服中國。不敢冒險在上層機構中起用太多的中國人。實際上,他確實僱傭了大批外國人任職。為了維護他的權力,他很注意保持各部分人之間的勢力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