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不是藥神》,失望而歸,醫療圈的你怎麼看?

看了《我不是藥神》,失望而歸,醫療圈的你怎麼看?

這幾天朋友圈被《我不是藥神》刷屏了,看過的人紛紛告誡要備好紙巾。

今晚抱著極大的期待去看,沒有get到淚點,反而覺得有些尷尬。

為了渲染情感,電影裡刻意誇大天價藥廠及藥代的醜惡,把印度藥廠和藥代塑造成了救世主,幫助窮人活命。我不否認印度仿製藥對於很多患者的意義,但這樣一邊倒的情節,難道不會誤導廣大吃瓜群眾麼??

原研藥廠花費了巨大的成本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市場推廣上,還冒著失敗的風險,一旦成功,理應獲得豐厚的回報。如果專利得不到保護,哪個藥廠還會有動力去研發新藥?藥商雖然都是逐利的,但也正是他們推動了醫藥領域的發展。沒有原研藥,哪裡來的仿製藥?

仿製藥便宜是因為沒有前期的各種研發、試驗等成本,只需要原料和加工成本。

如果大家都去買仿製藥,沒人買原研藥,藥物研發還怎麼進步呢?

大家有看過的麼?什麼感想?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