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灌溉技术的进步

有关筒车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爱国诗人张孝祥《于湖居士集》,他曾目睹过筒车的装置及运转效率,欣羨不已,且欲以教化江吴一带使用翻车的人民。于是在诗中写道:像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所百舟橹,转此大轮,教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藏瀑达成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着。老农用不知,眸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续,但看浪舞。余波及并白,春玉炊配乳。江吴夸七塌,足茧腰背偻。此乐殊不知,吾归当教汝(《于湖居士果·卷四》)

安康历史上灌溉技术的进步

但是江吴一带多圩田,地势平坦,水流缓平,绝不适应使用筒车溉田,是以并推行开来。明成化间,刑部郎中陈棐,途经汉阴道上时,第一次见到筒车运转,他惊赞筒车之制巧夺天工。忍不住提笔记下所遇:

“简车之制,用竹二丈四尺者,二十四根。中横木轴,以竹为辐,分轴两肩穿入而交其末为轮状。每二竹末一竹筒,每筒后加一竹笆。乃竖木安此车于果上引水急流,下边插入水面水激竹笆则车自转动。车上边简旁,高架木槽接水入田间。每一车液田一顷,不烦人力,可夺天巧。此制不见于他,而见于汉阴,其子贡之遗智野?使丈人见之尤必忿然而去也。”

安康历史上灌溉技术的进步

汉阴地处月河上游,水流湍急,极宜使用水力运转的筒车。对于当地人民来说,筒车之制,使高下土地咸得浇灌利益,从而提高原有的生产力,因此被誉为“中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史上的大进步”(唐启宇《中国农史》)。无怪乎陈从筒车之制,联想到汉阴文人抱瓮汲水的故事,从而感慨赋诗云:

桔槔尤用人施力,

贤者已防机巧多

抱翁丈人若见此,

今时比昔更如何?

一一明陈棐《汉期东月河观水运同车》

安康历史上灌溉技术的进步

南宋以来,简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渐行推广普及开来。到了明清时,安康各县都可以见到使用简车车的踪迹。特别是清代,地方官史重视恢复农业生产,把兴修水利当作实现自己“政绩”的手段,以此作为开升迁的阶梯。如“乾隆十八年,平利县令黄宽捐造戽水轮车(即筒车)八辆,分发四乡,令仿其式以灌田”(李联芳《续修平利县志》)。石泉亦在池河“以筒车引水,资灌溉焉”(道光《石泉县志》)。而宁陕汶水河畔的简车湾,安康恒河千工堰龙口下之筒车河,平利坝河的筒车垭,紫阳的简车沟等等,皆是因使用筒车而得名。至今在安康市东路迎风乡的黄洋河畔,仍可以见到四五座兀立于急流中的简车风姿。它们像转动着的巨大水龙,喷珠溅玉,浇灌两岸的土地田园

由于水利灌溉的普及,加上山地畲田的开发,清代虽大量移民来安康各县落籍,但粮食基本可以自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