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古代數學的進步

刻劃符號與記數文字

遠古的時候,安康地區的先民和其他地區的華夏民族一樣,從文明發展的最初階段起,就不斷積累著關於事物數量和形狀等萌芽時期的數學知識識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及稍晚的廟底溝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口沿上,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刻劃符號,這些刻劃符號,可能代表著不同意義的記事符號。我國有“結繩記事”的古老傳說,因此這些刻劃符號既可能是我國古代文字的起源,也可能是數字的起源。

安康古代數學的進步

人們對形的認識也很早。當先民們製造出背厚刃薄的石斧、尖的骨針、圓的石球等形狀各不相同的工具時,說明那時人們對各種幾何圖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利用。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竹篪編織,可能使人們對形和數之間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為織出的花紋和所包含的經緯線數目之間存在著定的關係。從陶器的器形和紋飾,也反映出新石器時期人們具有一定的幾何圖形觀念。以紫陽縣馬家營遺址仰部文化半坡類型為例,器形有圓形、橢圓、方形、梯形等,紋飾主要表現在彩陶上,馬家營彩陶“多施彩於細泥紅陶盆的口沿或上腹部,均為黑色,組成圖案的母題有變體魚紋、圓點鉤葉紋、直線三角、平行線、交錯平行線、平行豎線紋、斜線紋、寬帶紋等多種幾何圖形。並已注意到幾何圖形的對稱、圓弧的等分等問題,如變體魚紋陶盆皆以尾部相連,構構成極對稱的裝飾圖案。紫陽白馬石遺址第二期出土的陶紡輪,兩面佈滿錐刺菱形和“米”字形紋。這種圓形制造和紋飾的繪製,都說明當時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已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

安康古代數學的進步

原始社會晚期,人們不僅識別了各種不同的形,而且為了使製作器物達到方、圓、平、直的要求,可能還創造了劃方、圓和直線的簡單工具與方法。如馬家營遺址的方形屋,嵐皋肖家壩遺址的環形裝飾品和陶器上圓半徑非常勻稱的同心圓紋飾,必須有一定的方法,並藉助於簡單的工具一一可能就是最早的規矩,才能做得那樣規整。

安康古代數學的進步

商周時期,隨著農業、手工業業的進一步步發展,商品交換的擴大以及水利、測量地畝等等,都需要數學知識的計算技能。因而數學知識在這一時期獲得較大的進步。

安康古代數學的進步

網絡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