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丝茶之路与茶文化

在“丝茶之路”上,丝的来源有二:一是江南和中原一带的丝绸输入长安,再转运大西北;二是陕南丝绸。

应当说还有另一条丝茶之路,就是走水路运汉口。土丝经洋行买办转销日本及欧美各国,建国前仅安康一县年外销土丝就达500万公斤,占安康市场年销售的三分之一。茶叶走水路销往楚豫。一位有经验的商人估计,建国前每年紫阳茶外销西北占50%,关中占20%,老河口往下占30%。据不完全统计,仅安康八帮商会每年走水路的紫阳茶就在50万公斤以上。汉江航运十分便利,紫阳茶“东征”一帆风顺。“下河口”是安康商人的口头禅。仅江汉流经安康地区的一段,相传清乾隆年间有船1300余艘,民国9年至抗日战争前(1920-1937)大小木帆船经常保持在2000余艘,其中紫阳县船舶约300艘。沿江港埠很多,安康港、蜀河港开埠于汉建兴八年(230),旬阳港开埠于晋永嘉六年(312),紫阳港、洞河港开埠于明代,流水港开埠于清康熙年间(见《安康江汉航运史》)。有舟楫之利,当然有利地开拓紫阳茶的市场。

安康历史上的丝茶之路与茶文化

如今,在大西北茶市,紫阳茶已失去霸主地位;在楚豫地区,紫阳茶和江南茶较量并无多少优势。紫阳茶如何重振昔日雄风?不能不令人发奋!

紫阳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它还直接滋养了安康文学。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丰富了创作题材,出了一批茶歌、茶诗、茶文、茶戏、茶舞。

《中国风物志・陕西风物志》写道:

安康历史上的丝茶之路与茶文化

常有人说,“南山人,出门三步不离歌。姑娘犹如灵画眉,小伙赛过小八哥。”绝非夸大之词。你进入秦岭,就会感到步入歌的海洋。白天在云绕雾罩的山坡上可以听到盘歌、情歌和“锣鼓草”;夜晚在两张席大的台子下,又能听到以小调组成的花鼓戏。陕南的民歌、山歌又以紫阳民歌为代表……

紫阳民歌又以茶歌最有名,一类是通山歌,如《姐儿送茶到田中》、《高山点茶行对行》;一类是小调,如《顺采茶》、《倒采茶》等。

所以,1989年9月中旬,在紫阳首届饮茶节上,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将“茶”与“歌”联系在一起,说了一句发人深思

的话:“紫阳一是茶好,二是歌好。”

安康历史上的丝茶之路与茶文化

以紫阳茶为题材写茶诗、茶文的古今作家有唐代的姚合、无可上人、明代的王九思、清代的叶世倬、陈仅、江开、刘应秋等。最有名的作品有王九思的《金州周守惠茶赋谢》(二首)、江开的《紫阳竹枝词》、叶世倬的《春日兴安舟中杂咏》、刘应秋的《煮茶饮行人》和《食新茶》。近代著茶诗、茶文的作家很多,主要有张宣强、丁文、党永庵等人。戏曲和影视片方面,有民歌剧《茶山姑娘》,电视专题片《紫阳》、《茶乡新歌》。平利县拍了3种茶叶科教片。各县文化馆还搜集整理了一批茶故事、茶谚、茶联。安康的音乐工作者加工改编了《采茶舞》。

二是形成了安康文学的茶香风格。主要特征是淡雅、醇和。安康作家多醉心于山水风月,叙事作品多撷取凡人小事,写人的命运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不多。显然,创作时是茶境中的茶人平和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