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清中后期蚕桑业蓬勃发展与汉阴通判钱鹤年

由于叶世倬的倡导,蚕桑业得以在安康大张旗鼓地恢复发展起来。各县亦纷纷行动,大力提倡。嘉庆十三年,汉阴厅通判钱鹤年于湖州携来蚕种,并延善于养蚕者来汉阴采桑养蚕,取丝织绸作绵。复恐此地不能尽得其法,随传匠工张见隆等学习饲蚕。至三眠时,叶上微撒石灰,则成茧紧密沉实。

安康清中后期蚕桑业蓬勃发展与汉阴通判钱鹤年

煮丝须用河水。釜中之茧不宜多著,亦不宜久煮。每丝一根下茧数枚。取丝细亮,织绢光匀,作绵润厚,与南产无异。随将所取丝绵发交铺户,悬示厅民。这种谆谆善诱,介绍推广江浙先进的桑蚕丝织技术,大大的促进了蚕桑事业健康发展,涌现出许多掌握先进蚕桑技术的生产能手。自嘉庆迄光绪年间,据地方志载,有汉阴北乡周代朝的母亲马氏,“饲蚕抽茧,织缣织素,颇得湖州之法,著有成效,通判钱鹤年、太守叶世悼旌以“绩效敬姜”。又南乡民饶钦选植桑千余株,饲蚕取丝,岁入甚厚,通判钱鶴年复会同叶太守以“绩效蚕桑‘’旌之。自此,民竞树桑,地无旷土矣。”又有石泉饶风夏氏,清道光《石泉县志》载:“夏氏,刘水森之妻,年二十七而寡,其子文秀,邑生,尝令读《蚕桑须知》书,聚妇女而听之,教其家事蚕桑,春饲夏缫,秋冬络纬而织,”迄光绪间,已经初步形成以安康、汉阴为中心的蚕桑业,甚而连四望皆山的白河县也兴起了养蚕业。

安康清中后期蚕桑业蓬勃发展与汉阴通判钱鹤年

顾碌光绪《白河县志》附载:“癸已夏五月,碌以稽查仓谷,露坐竹篼至西乡川河堡,见道旁桑千余株,高仅六尺,尽成行列,叶大且沃,心窃讶之,如入湖州桑田然。主人迎于门首,生员邹协用也。入其门,新茧满箔,阶除备列。询以种桑养蚕之法,本诸咸阳杨双山遗书,行之十一年,尽得秘要,间出新意,以济其穷。”紫阳、平利、旬阳等县,为广开财源,接济年荒,也都相继兴起了栽桑养蚕的风气。

安康清中后期蚕桑业蓬勃发展与汉阴通判钱鹤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