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海参热死的新闻过后,是大连海参集体涨价。

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大连海参涨价幅度高达30%。

市场果然是买涨不买跌,在涨价的标签贴上之前的几天里,市场的购买热潮堪比春节前市场。大连商场以往一天也卖不上几万的个别品牌,涨价前每天销售额都超过10万元。

这场海参养殖户遭遇的灾难,似乎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海参市场重回2012年。

有人因灾难破产,有人却借机发财。

海参涨价的市场动力真的存在吗?面对灾难,大连海参真的只有涨价一条路可走吗?

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1

涨价,对市场来说并不新鲜,按照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当某种产品的供应量减少,在需求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这个商品就会涨价。

我们经常会看到鸡蛋价格波动、猪肉价格波动(刚才看到辽宁省因为猪瘟疫情扑杀8116头生猪),都是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引发的价格波动。

涨价,对大连海参来说,也并不新鲜。在2003年非典过后的10年间,大连海参每年价格都会上涨,到2012年,大连海参价格达到历史高峰,圈养海参的收购价一度达到每斤90元。

我在上一篇文章(大连海参发财简史:从非典到八项规定的10年,此后再无黄金期)中,回顾了海参市场这段辉煌的历程。

这10年,大连海参涨价的动力来源于需求的持续增长。老龄化社会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海参滋补的价值,带动了海参市场的需求上涨。

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2

可惜,这样的辉煌只持续了10年时间,从2013年过后,这个市场进入了持续的低迷期。

海参价格也开始进入到下行通道。在电视购物频道中,不到10元一只的海参叫板十年来涨上去的价格。

圈养海参的收购价格曾一度低至30几元一斤。

那些曾在这个市场上“数钱数到手发酸的卖家们”开始怀念过去的好时光,有些人心生去意,转向其他的海产品领域,有人做起了鱼罐头,有人做起了虾仁等低价的海产品。

跟涨价的道理一样,降价的逻辑也是基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2013年之后,海参等高端滋补品市场都在下滑,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让很多高端消费一夜之间露出了底裤,“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市场怪圈被打破,“谁吃谁买”还原了真实的市场需求曲线。

这些年,很多做海参的人是赔钱的。

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3

需求的减少并没有带来供给方的迅速减少,市场调整总是需要周期的。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就是食品。

可是,谁也不愿意从内部打破,这就是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需求侧改革难度大的原因。

今夏大连的高温灾难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70%到90%的圈养海参大面积死亡(圈养海参占大连海参总产量的94%),意味着供应量将大幅度下降。

这个信息对于卖方来说确实是涨价的好机会。海参卖家们被价格战折磨得太久。

在大连海参集散地大菜市,已经有大的卖家悄悄地开始收购小卖家的货,等待着市场价格大涨时出手。

一方面有大卖家收购,一方面有消费者恐慌性抢购,海参市场出现了短暂性供不应求的局面。

涨价,成了海参商户们的统一选择。

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4

大连海参行业的店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心齐过,大家互相打着招呼,询问着涨价的幅度与节奏。

“你家啥时涨?涨多少?”以前像仇人一样的海参品牌商们,开始合谋集体涨价事宜。

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几家排名靠前的品牌已经内部做好了调价准备。

大连各大商场、超市的海参部经理每天都能接到商户提交的涨价申请。

“只要大家一起涨,海参价格就没有不涨的道理。”这句话的背后也暴露出海参市场吹响了集结号:没听到不涨的号子,谁也不许撤,都给我顶住!

有没有不听招呼的?还真有。一个品牌上周打出“我们的海参不涨价”的通知,但是,这个通知似乎并没有博取顾客的拥趸,眼看着那些吵着要涨价还没有涨价的竞争对手顾客盈门,自己却门可罗雀,心里酸酸的。

有人想靠不涨价博眼球的愿望看来是落空了,一场集体涨价的合谋在这个城市的海参业户中展开,预计各家会在9月1日前将价格调整到位。

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5

没有这场高温,你可能很难相信真的有那么多人吃海参。

没有这场高温,你可能很难相信,市场上那么多年来大家一致喊出的“大连野生海参”的招牌中会有那么大的水分。

有人曾经问过一个做野生海参的商家:“你敢不敢不涨价?”这个商家说:“不敢,因为我用的也是圈里的货,圈养海参死了,原料肯定涨价,我不涨就赔了。”

这几天,几个赫赫有名的品牌都涨了,没涨的也从内部传来消息,肯定也要涨,因为,不涨就没人买,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

涨价了真的就能卖吗?我了解到的情况是,那几个早早声称要涨价的品牌的确出现了几天的小高峰,一个大商超市社区店的海参柜台甚至带动了旁边生鲜食品的销量增长了60%。

但是涨价之后的这几天,就再也没人光顾了。

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6

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因为一场天灾,海参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价格随之波动,这是市场的正常反应。

可是供求关系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应该有数据支持。

根据以往了解到的事实,当下的海参市场有这样几个现状:

1、从2013年过后,市场需求趋于萎缩,很多公司积压了大量的库存,海参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从这方面来看,此次天灾,不应该是涨价的机会,而是清库存的机会。

2、大连海参市场其实存在两个市场:野生(底播)海参市场和圈养海参市场,这两个市场的重合度并不高。吃野生(底播)海参的人,基本不吃圈养海参,吃圈养海参的人,也大多不吃野生海参。因此,圈养海参受灾并不意味着底播海参一定涨价。

3、海参不是刚需产品,而且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海参如果价格太高,人们可以不吃海参,或者用虫草、燕窝代替海参。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海参的涨价动力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现在可以看到的事实是,供给端的高调涨价,市场却并没有太大迎合,人们看到的排队购买现象里面也掺杂了一些水分:

有人看到朋友圈里晒出的发货单,有的日期是以前的(显然有人在造假);消费者的所谓火爆,买的大多是低端货,真正经营底播海参的品牌并没有从这次火爆中得到好处;还有一些商家在捂货惜售,人为制造了市场的供需失衡。

很显然,这是一场供给方集体谋划的涨价行为。

有人寄希望看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这样的市场怪相发生,但是海参是一个与大蒜、生姜、绿豆完全不同的产品,它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资本之所以敢砸钱控制大蒜、生姜、绿豆市场上游资源,是因为它们是高频生活必需品,需求是刚性的。

而海参市场,会有这样的好命吗?

大连海参集体涨价:翻身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7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市场的供给方出现了变化,承认价格波动的正常性,但是海参市场真的可以通过涨价回到2012年的巅峰状态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如果涨价不能让市场买账,海参商家又该怎么操作?再打价格战吗?

我看到,领涨的都是一些多年来声称在市场上排名很高的大品牌。品牌从来不是赚快钱的。在天灾面前,真正的品牌从来不是这么表演的。如果把天灾演变成一个集体涨价狂欢的事件,这个吃相是不是不太好看?

大连海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品牌矩阵,这在全国绝无仅有。这是大连海参重要的无形资产。

在天灾面前,海参品牌商们除了涨价,难道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

我这里有几个案例,也许有些价值。

1、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连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台风,市场上的蔬菜副食价格飞涨,一家做鸡蛋的养殖场出来说:我的鸡蛋价格不涨,大家不要恐慌。

这段大企业带头平抑物价的故事一直成为民间佳话,这个公司的市场也持续增长了20多年。

2、十多年前,山东海域遭遇天灾,鲍鱼大量死亡,急需补充鲍鱼苗,大连的一家生产鲍鱼苗的企业跟山东养殖户说:不要慌,保证你们每户都能买到鲍鱼苗。为此,这家公司拒绝了个别客户要求加价大批量购买鲍鱼苗的要求,为客户限量。

3、再说近一点的,2016年,大连的裙带菜遭遇天灾,死亡率也高达90%,裙带菜价格高企,大连一家生产裙带菜的大公司在面对日本最大客户原料采购时,主动给出了比市场价更低的价格,保证下游客户的需求,接下来的两年,这个客户都在这家公司订购大量原料。

此次天灾,死亡的是圈养的海参,海底的海参并没有减产。

在面对市场的恐慌情绪(我很怀疑是供给侧在制造恐慌)时,也许海参品牌们除了涨价,还应该做点什么。

  • 能不能主动告诉市场,海底的海参没有受灾,稳定市场情绪?
  • 龙头企业能不能做出市场表率,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养殖户度过难关?
  • 大品牌能不能不跟风,把精力花费在提高产品质量,给品牌资产一个增值的机会?

无论你在哪个生态圈里生存,生态系统决定了生存机遇。这个系统被破坏了,谁都别想活。

如果有一个可以发国难财的机会,你不知道要不要进,就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只想赚点钱,还是想一直活着?

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机遇摆在大连海参的面前,可是大家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并没有珍惜它。这个机遇是品牌担当,是社会责任,是情怀与文化,是持久的利益,而不是赚点眼下的快钱。(宋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