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巫蠱之禍(第二部分)

五,衛青霍去病集團的地位從沒有真正的穩固過

巫蠱之禍,大家認為只是武帝晚年的事情,其實這是個最大的誤解。而真正的情況則是太子地位和衛青霍去病集團的地位從沒有真正穩固過。武帝的防範非常嚴。

我們來看看是否如此:

衛青為大將軍尊崇無二之時,漢武帝默默允許汲黯跟衛青抗衡。

當霍去病第二次河西之戰後,其尊貴就堪比大將軍衛青了。

漠北大捷之後,霍去病這個外甥就超過了老舅了。《資治通鑑》卷十九記載:乃益置大司馬位,大將軍、票騎將軍皆為大司馬,定令,令票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應劭曰;司馬主武事,諸武官亦以為號。漢官儀曰:時議者以為軍中有侯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以別異之。自此票騎將軍同大將軍品秩,位亞丞相。〕自是之後,大將軍青日退而票騎日益貴。大將軍故人、門下士多去事票騎,輒得官爵,唯任安不肯。其實,我覺得最後一次大戰匈奴,還是衛青的作用更大些。畢竟,衛青才是統帥!霍去病只是執行重大任務的強勁偏師!

這可是在衛青最為能幹的時候,漢武帝就明目張膽地分化瓦解。我們可以想想的是,如此之時,衛子夫這位皇后會怎麼想?太子之位真的就很穩定?你看看人家漢武帝的老舅田蚡,一上臺就狂摟,氣得漢武帝直叫:“你怎麼不把武庫弄你家裡去?!”而人家老姐,太后王娡就是無理攪三分地護罩自己老弟,逼死魏其侯竇嬰。黃河大發水,河道改道了,只要不淹我們家的田地,愛咋地咋地,至於老百姓的死活,跟我沒有關係。漢武帝就是沒招而。只好在田蚡死了之後,說句馬後炮的狠話。可是有什麼用呢?田蚡和衛青一比,其實就知道衛青的勢力未見得就靠得住。所謂的謙讓,其實不過是自己的力量不足罷了。這是自耕農階層開始衰落的指示器。這與周勃、周亞夫父子由將入相,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了。

而之後的事情則更是微妙,《資治通鑑》記載:“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卒,〔王夫人,齊王閎之母。〕少翁以方夜致鬼,如王夫人之貌,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漢武帝突然非常的想念另一個老婆,以至於到了必須讓人裝神弄鬼欺騙自己空虛的小心靈的地步!非此即彼,想念王夫人,自然就不是思想衛皇后了!這居然是在漠北大捷的這一年。勝利的熱乎勁不一定過去的時候。皇帝就明目張膽的表示對衛皇后的冷落了。這件事,《資治通鑑》是放在了元狩四年,而如果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應該是元狩二年。《史記封禪書》是放在了濟北王獻泰山給天子封禪之用的第二年。但是即使如此,元狩二年卻也是霍去病河西之戰的時候。這時候霍去病和衛青並駕齊驅。而漢武帝的做法就深值得回味了。

論巫蠱之禍(第二部分)

六 漢武帝對衛青的主動打擊

(1)李蔡疑案

元狩五年,前公元前118年春天,丞相李蔡因為貪汙自殺。理由是盜賣漢景帝園陵的空地。《漢書》記載:“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詔賜冢地陽陵當得二十畝,蔡盜取三頃,頗賣得四十餘萬,又盜取神道外壖地一畝葬其中,當下獄,自殺。”這件事情,我是懷疑的,為什麼呢?因為在當了丞相之後,與張湯搭班子,但是卻是個擺設而已,真正其決策作用的是張湯。《漢書張湯傳》記載:“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旰,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子事皆決湯。”會說的不如會聽的,這樣的人敢去盜竊皇陵土地?怎麼聽著都覺得彆扭。再說了,即使是真的,同樣是貪汙,人家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直接盜用北軍的錢,1900萬。這與張湯的40萬比起來,也太小巫見大巫了吧。一個堂堂丞相,真的缺那點錢?全民都在非法造錢,他都封了侯了,在自己的封地上搞點錢,還不是小事一樁?非得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偷皇帝老爸的園陵的空地?可是,就是這樣,這位抗擊匈奴的功臣,丞相,卻自殺了。

其實今天諸多新聞尚不可信,何況古人的?

李蔡自殺這一件大家似乎都沒有怎麼注意的案件,一般是認為是李蔡貪汙。我記得同類的案件,似乎當年的臨江王劉榮也是這個罪名,最後就自殺了。廢太子的事情,丞相李蔡不可能不知道的。何以他還要犯這個錯誤?其實這個罪真的就那麼嚴重嗎?我們記得當初借晁錯擅自鑿開太上皇廟圍牆,也就算行走於那裡的空地的景帝還打馬虎眼,保護晁錯來著。也就是說,這件事,可大可小。或者其中還有什麼隱情也說不清。

為什麼我懷疑這件事呢?原因就是如果我們看前卷的末尾的部分,有兩個重要的信號:1,大規模的攻打匈奴的戰爭結束了。其次,2,皇帝加強了吏治,重用酷吏。那麼,我們自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果,飛鳥盡,良弓藏。強大的衛氏軍功集團,其實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加強吏治,衛霍集團,自然得擺在第一個面上。也就是說,無論是怎樣,用酷吏,那麼都會打擊到衛青集團的人,因為他的人現在已經封侯拜將了,也就是成為可以被打擊之列了。

另外,攻打匈奴的戰爭基本結束,那麼衛霍集團的人也得從關鍵崗位上離開。否則,時間長了,尾大不掉。這是權力管理的基本原則。這是必然的。換言之,李蔡能夠當丞相,自然是因為他是跟隨衛青出征而獲得的封侯。也就是說為了對抗匈奴,不僅前方的人是衛霍家族的,就是後方也必須得是他們家族的人,起碼是有相關聯繫的人。這樣在日常的行政中才不會有所制約,這是為了提高效率。所以,既然要削弱衛霍集團,那麼從丞相這個位置下手,自然就是最有力的警示了。特別是又不傷及衛霍家族的人自身。實在是一箭雙鵰。當然,非常好的是,衛青比較謙讓,什麼都不說。而霍去病呢,嘴很嚴,其實也是非常有分寸的少爺。所以,我可以看到從《資治通鑑》此捲開始,威風赫赫的衛霍集團在後面就幾乎沒有什麼戲了,而且是每況愈下,李蔡之死,其實就是個轉折點。

漢武帝時期共有13為丞相,分別是:一、建陵侯衛綰、二、魏其侯竇嬰、三、柏至侯許昌、四、武安侯田蚡、五、平棘侯薛澤、六、平津侯公孫弘、七、樂安侯李蔡、八、武強侯莊青翟、九、高陵侯趙周、十、牧丘侯石慶、十一、葛繹侯公孫賀、十二、彭城侯劉屈氂、十三、富民侯田千秋。這些人,只有樂安侯李蔡是和葛繹侯公孫賀是良家子出身。但是公孫賀在當丞相的時候更多是以權貴的身份出現的,他是背叛了良家子這個階級的或者說是這個良家子階層的變異。因此,真正的良家子,也就是獨立的自耕農代表,在政治上就只有李蔡。李蔡才是那個時代自耕農的政治上的巔峰。畢竟,衛青和霍去病還有外戚的身份。這個外戚的身份是李蔡不具有的。李蔡的自耕農代表是乾乾淨淨的。我想,這對於世卿世祿的時代,這對於那些基層的有為青年該是一個多麼大的鼓舞啊!社會上層是沒有封頂的,階級是沒有固化的。我想當時的人肯定會這麼說的。可惜,李蔡丞相只是個花瓶,而這個花瓶,也很快就不需要了。自然就不會擺在政府的臺子上了。他應該是被搞掉了。漢景帝可以為申屠嘉打馬虎眼,而漢武帝就可以把李蔡推到斷頭臺。理由都是皇家的一些禁地被影響了。

同年夏天,四月,以太子少傅武強侯莊青翟為丞相。他是漢高祖時候的功臣武強侯莊不識的孫子——侯三代!新來的是個老貴族的後代。武帝在政治力量上有加入了一股新勢力。這本來是他打擊的,早就廢棄的勢力了。現在又使用出來。此時的朝廷勢力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下:衛青和霍去病派,張湯又是一派,從系統上說是武帝老舅那邊的人脈,但是又牽扯出新興的中下層官吏階層。隨著汲黯之死,黃老一派的退出,皇帝又引入了老貴族的遺老遺少這一支力量。不算皇族諸侯,朝廷上是三足鼎立。加之匈奴威脅大體解除,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軍功貴族就得受到壓制,這是必然的,因為客觀上不再需要了。所以,打擊李蔡,提拔老貴族的後人,就成了打擊衛青和霍去病的不二之選。老貴族的勢力的最大特點就是保守,一個保守的勢力牽扯著新興勢力,那麼這個局面,皇帝才好駕馭,才能按照皇帝——也往往是帝國的整體需要而發展。軍功勢力太大,皇帝怕自己管不住啊。

論巫蠱之禍(第二部分)

(2)李敢射傷衛青密案

誰也沒想到,就在朝局剛剛調整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廣的兒子郎中令李敢射傷了大將軍衛青——他居然敢刺殺三軍統帥!名字不愧叫“敢”,真是太敢幹了。刺殺統兵大帥,當世名將,皇太子的舅父,這在中國史書上可能是唯一的事件了。

這個故事一般都被忽略過去。也就是說無甚新意。因為故事說的很清楚,李敢是因為李廣自殺的事情,找衛青算賬去了。好像很合邏輯。因此,我們容易忽略過去,覺著無甚新意,然而我們一思考,就覺得有問題了。雖然這是一件被漢武帝掩蓋起來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多方面的信息來尋找蛛絲馬跡。

這個問題就是動機是什麼?史書上給的動機是否足以說明問題呢?是否足以讓我們相信李敢就是因為李廣抱恨而死才去刺殺衛青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郎中令的職務是幹什麼的。郎中令,官名。始置於秦,為九卿之一,掌宮廷侍衛。漢初沿置,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職。郎中令的屬官有負責議論的大夫;負責賓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謁者;供奉宮廷、等待受職的諸郎;以及期門、羽林等禁衛軍。郎中令的職掌也比較複雜,職掌主要有兩個方面,即主要職掌和其它職掌。主要職掌包括宿衛警備、管理郎官、備顧問應對,勸諫得失、郊祀掌三獻、拜諸侯王公宣讀策書。這就是說此時的李敢可是皇帝的貼身的高級武官,如果他真想知道他父親的情況的話,他有著大量的渠道和人脈來打聽情況。因此,我們要問的是他父親的死的原因,他難道不知道嗎?按道理不應該。就是從他父親那裡也會知道的。雖然李敢和他父親分屬衛青和霍去病兩隻大軍,但是軍務調度安排則是在長安就做好的。李廣回家難道不跟他兒子說嗎?李廣的事情根本是在武帝那裡。如果細看《史記李將軍列傳》的文字,那麼李廣應該是知道這個安排根本在武帝的: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

這麼關鍵的戰役,讓李廣去,那不是壞菜嗎?知臣莫如君,李廣不適合這種大規模的組織性比較強,攻擊性也比較強的戰役,再說年紀確實不饒人。武帝安排我覺得不能算錯。就是有限的文獻,我們讀者現在也越來對這位飛將軍的水平不感冒了。如果知道,那麼在埋怨衛青就沒有道理了。或者說那分明就是在對漢武帝表示不滿了。眼裡不柔沙子的漢武帝怎麼能吃這個啞巴虧呢?

所以,我的猜測是,李敢刺傷衛青,應該是武帝指示的。否則,他怎麼敢?他叔父李蔡,丞相都被拿下了。他刺傷衛青,居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處分,這與武帝處理後來的李陵叛逃事件,完全不同。那是滅族。所以我覺得這隻能是武帝的授意。其目的是打擊衛青軍工集團。

2我們在前面說過衛青代表自耕農階層。那麼為什麼李敢還會跟衛青有衝突?其實,原因不難理解,就是此時衛青家族及其勢力已經成為貴族了。《史記田叔列傳》記載了衛青對任安和田仁嫌貧愛富的事情。時位移人。衛青亦然。也就是說反擊匈奴的戰爭也是自耕農階層分化的過程。到此,自耕農階層開始分化了,是在社會基礎衰落的同時開始分化了。這其實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一般認為的李廣家族和衛青集團的矛盾是平民普通官員與貴族的矛盾這個看法是不全面的。其實李廣家族如果我們看資料,就會發現,那也是皇家非常在意的家族。李廣並不一般。《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

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亦有勇。嘗與侍中貴人飲,侵陵之,莫敢應。

到了李敢這裡其實已經就與皇家建立了姻親關係了。李敢的女兒和兒子居然都是太子所喜歡的。這隻能說明,衛青集團和李廣代表的自耕農的良家子出身的集團開始分化,但是卻沒有分裂,因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總之,李廣所代表的階層和衛青在漠北大捷之後,是既有矛盾又有聯繫的關係,已經不是之前萬眾一心的關係了。階級內部分化其實也是自耕農階層衰弱的表現。

3即使衛青成為貴族,那麼也不代表就到了讓漢武帝通過李敢給與嚴厲打擊警告的地步,具體情況還是要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漢武帝勃然大怒。

在這之前,《通鑑》緊挨著的內容是告緡令事件:

上既下緡錢令而尊卜式,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於是楊可告緡錢縱矣。義縱以為此亂民,部吏捕其為可使者。天子以縱為廢格沮事,棄縱市。

由於元狩四年朝廷讓全國的有錢人自己自動申報財產多少,從而繳納財產稅,叫《緡錢令》,這則材料說的清初“上既下緡錢令而尊卜式,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就是效果很不好。既然主動申報繳納不行,那麼朝廷就只能依靠強硬手段來實行了。這則材料裡面的百姓不是我們現在的百姓的意思,應該還是中上層貴族、豪強等等。此時,除了那些高祖時期分封的老貴族外,最大波的應該是抗擊匈奴出現的新型軍事貴族了。國家的相當多的財富都賞賜他們了。這些軍功貴族比老貴族不同的是,他們同時還掌握軍隊。能量要遠比那些可以入博物館的老貴族的後代大的多。那麼,這些新興貴族們是否如卜式那樣積極捐獻財物支持皇帝呢?答案自然是沒有。

齊相卜式上書,請父子與齊習船者往死南越。天子下詔褒美式,賜爵關內侯,金六十斤,田十頃,佈告天下;天下莫應。是時列侯以百數,皆莫求從軍擊越。會九月嘗酎,祭宗廟,列侯以令獻金助祭。少府省金,金有輕及色惡者,上皆令劾以不敬,奪爵者百六人。〔如淳曰:漢儀注:王子為侯,歲以黃金嘗酎於漢廟,皇帝臨受獻金,金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餘據當時失侯者列侯、王子侯共一百六人,蓋不特王子侯有酎金也。酎,直又翻。省,悉景翻。劾,戶概翻。〕辛巳,丞相趙周坐知列侯酎金輕,下獄,自殺。〔下,遐

而且,新興的軍功貴族們又和老貴族們,特別是和皇族有著各種聯繫。這裡“皆莫求從軍擊越”,自然就包括了衛青集團。這個集團已經不再跟武帝一條心了。開始不支持漢武帝了。酎金案相當於是一次衛青和漢武帝的對抗。

也就是說衛青遇刺的時候,社會在進行激烈的變革,特別是財富在進行激烈的再分配,而且是掠奪式的再分配。這種激烈的鬥爭不可能不反應到軍隊裡面來。這個最終被漢武帝砍了頭的義縱就是武帝打擊衛青集團的最好的證明。

義縱這個人是給酷吏出身,河東人,現在的山西晉南人。他和衛青手下的岸頭侯張次公是好朋友,間接地就和衛青有了某種關聯了。而且他和這個張次公年輕的時候是一起搶劫殺人的關係。肯定是鐵的不行不行的那種關係。衛青大軍出定襄,但是當地的吏治敗壞,漢武帝派他去做定襄太守。這在軍務上也必然和衛青有關係,定襄其實就是大軍的後方基地。沒有關係都不可能。綜合這兩個信息,這個義縱應該是衛青的人。如果派一個跟衛青不一心的去當定襄太守,那前方的戰事,就別想要好結果了。所以,義縱和衛青在思想上應該是一致的,就是在事務上也一定有關係。

而義縱的看法我們也可以看作是衛青的看法,或者說是衛青集團的看法。史書上關於衛青和霍去病二人除了軍事活動之外的其他活動極少記錄,我們不能從衛青和霍去病的資料裡看到二人的關於經濟政策的看法,但是從這個義縱這裡卻可以間接地一窺端倪。義縱嚴厲打擊豪強不假,但是如果如告緡令那樣採用強力手段再分配社會財富,他是不幹的。他的經濟政策與後面的顏異應該接近,大司農顏異是以廉直升為九卿,但是卻反對通貨膨脹這種經濟政策,結果被殺了頭。通貨膨脹,漢武帝那種辦法其實就是對王侯財富的直接掠奪。王侯貴族不幹,結果武帝就殺了他們的代言人。作為戰爭的後勤部長,我懷疑這個顏異也是衛青一派的人。

可見,保持這種近似中庸的經濟政策的人,在朝中不是孤立的。從衛青溫和謙讓的性格來看,他怎麼能支持武帝這種激進的經濟政策呢?肯定不會的。任安也是衛青的人,巫蠱事變之時,漢武帝說他是油滑老吏,鼠首兩端。他的做事風格也應該能在衛青身上有所反應。而漢武帝非常反感這種中間騎牆派。所以將他殺了頭。

而最為可怕的是從漠北大捷結束的元狩四年,前119年一直到元鼎五年的前112年,近乎六年左右的時間,朝廷是沒有對外大規模進行征伐的。換言之,是沒有大規模的經濟需求的。既然沒有大規模的需求,那麼為什麼還要這麼激烈地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呢?平定南越和西南夷肯定是早就開始準備的,但是從後來的戰爭規模看,一擊而中,其消耗肯定不能與北伐匈奴比。更為關鍵的是,南征大多數是步兵。僅此一條,就足以讓漢帝國在經濟上大鬆口氣了。當然有人會說還是有比較大的消耗的那就是造船。如果考慮到戰馬必須要持續有人照料還要吃的好,等等。造船的戰爭成本恐怕與打擊匈奴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南方的內河航運,珠江水系,那古船能有多大?

因此,朝廷在六年左右的時間內沒有大的經濟需求是肯定的。而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還在強行分配社會財富,那隻能是漢帝國社會本身的原因了。即,帝國必須通過社會財富的二度分配從而保證帝國平穩地運行下去,除了這個辦法,漢武帝已經沒有辦法了。

這是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的。可是漢武帝還是幹了。究其一生,我以為這個風險是漢武帝最大的。因為這是有可能導致亡國的危險的。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漢武帝最依賴的高級貴族衛青沒有給與支持,而是站在了中間派的立場上,那麼這其實就是對漢武帝的被叛了,是對帝國事業的背叛了。卜式一個放羊的捐獻家產而被史書記錄,如果衛青能夠帶頭捐獻家產史書會漏掉嗎?衛青的兒子們在襁褓之中就被封侯了。那衛青家族得有多大家產?正式受封的衛青和他三個兒子的一共是二萬二百戶,按照一家五口計算,這幾乎是十萬人口,供養著父子四人。這還不算霍去病和平陽公主的湯沐邑。如果再算上公孫賀這個一擔挑的傢俬,那麼這是一個龐大的貴族集團了。擁有著巨大的財富。衛青理所當然的是這個集團的核心。就這,我們還不算太子自己的和皇后的。

這樣一個巨大的有著財富和軍功的高級貴族、外戚集團當然是皇帝執政的障礙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必然是社會舉動之風向。

漢武帝會容忍嗎?

當然不會容忍!

所以,我從前面幾個因素中總結是,漠北大捷後的新興衛青集團應該是漢武帝的打擊對象了。調義縱從定襄太守到右內史,不過是讓他們自己跟自己鬥罷了。

論巫蠱之禍(第二部分)

(3)分封諸侯王制約太子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通鑑這裡,下面居然是幾位皇子封王。

夏,四月,乙巳,廟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初作誥策。

補充下材料:孝武皇帝六男。衛皇后生戾太子,趙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齊懷王閎,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三王不是衛氏集團的人。這三王國都是大國。特別是燕王,從武帝給他的策令看,是有著防備匈奴的作用的。而且燕王和廣陵王都有將帥之才。這當然也都是對衛氏軍功集團的牽制。燕王是北方匈奴方向,廣陵王是南方吳越方向。齊王則是較大的經濟發達區,類似今天的上海地位。這都得是最親近的人在鎮守。

一方面是三軍統帥被打傷,皇帝什麼都沒有說,另外卻封了幾個其他兒子為王。皇帝封自己的兒子為諸侯王,在西漢,最大的目的就是在增強自己的勢力,反過來說,就是感覺很多人不聽話,皇帝自己的力量不夠。漢文帝,漢景帝都是這麼幹的。這裡漢武帝封三子為諸侯王,我們只能這麼想。封諸子為王,要我說就是對某些貴族們的不滿,而諸侯王是皇太子的最好的對標。同日封三王,這是漢武帝用最明顯的形式告訴大家,自己對太子及其背後的勢力不滿!我覺著還是古人懂古人。《資治通鑑》這裡只有這種細緻的幾乎是一句句的解讀才能發現其中的奧秘。打倒李蔡,是對軍功集團的警告,刺傷衛青是最為直接的警告,而封皇子為王是對整個太子集團的人包括軍功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採取反制措施。封三子為諸侯王是漢武帝最鮮明的政治態度。那就是要分太子的權和勢力。皇帝畢竟比這個從草根階層上來的貴族集團有著更多的可以調動的社會資源。

因此,在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明材料下,我們可以間接判斷,李敢刺殺衛青不過是漢武帝打擊衛青集團的障眼法。衛青知道是什麼原因,所以沒有聲張,此時的衛青早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他周圍的人都去霍去病那裡了,按說自己遇刺,就是說出來,又能怎樣呢?但是還是沒有說出來,這就說明,問題是複雜的。衛青自己心知肚明。如果說出來,搞得社會上人盡皆知,那麼這不就意味著衛青集團和皇帝的關係決裂了嗎?衛青所代表的集團不就是會 和武帝所代表的整個帝國進行大分裂、大決戰嗎?這是衛青無論如何不敢接受的。同樣,當霍去病射殺李敢的時候,漢武帝也是糊塗賬,掩蓋起來了。這其實就是不言而言的一次交鋒。

如果真的以為衛青也是以色侍上,而與武帝相愛終始,那起碼是你讀書不夠細緻。

當然,相比司馬遷,班固是更為自覺地維護這位大將軍的形象的。所以在《漢書》中去掉了《史記》中的《田叔列傳》將衛青封侯以後嫌貧愛富的嘴臉。《資治通鑑》就更是沒有了。相比司馬遷,司馬光在態度上更傾向於這位不是本家的班固。

但是,即使是司馬遷也是點到為止,對於衛青和漢武帝的矛盾採取了完全迴避的態度,所以,漠北大捷之後,幾乎再也沒有衛青的記載了。《史》《漢》二書都是不吝寫生活細節的。因為細節也可以反應出重大問題來。然而關於衛青和武帝的對立,史家都沒有寫。只能讓我們從更大的視角去猜測了。

比如,著名的酎金案,史書明確說出所有列侯都不樂意出錢出力支持武帝討伐南越,那這自然包括長平侯衛青,這是不會有錯的。我們自然可以想想,衛青為什麼也不支持漢武帝呢?你還是徵北大將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