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最早对中国的记载一一欧洲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了解中国!

我们到达园内,便下马下轿,开始步行。我们的帐篷设在皇帝的帐篷旁边,官员把我们带进帐篷,说:“皇上马上就到,尊贵的大使先生在此稍微等候”。一点钟左右,圣驾到来,驾前有鼓乐仪仗队开道,十分煊赫。听到圣驾到来,我们立即奔出帐篷,踩着华丽的地毯迎上前去。皇帝坐在十六人抬着的肩舆上,前面有多名执事官,他们手持旗伞旌节等物,带到圣驾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单膝下跪,向皇帝施礼,清朝的官员则行本国之礼。官员叩拜乾隆皇帝皇帝下舆入帐,登上宝座之后,我便恭敬地捧着英皇的亲笔信,进入帐篷,拾阶而上,来到皇帝宝座旁,将书信呈送到皇帝手中。信装在木匣之中,匣子上装饰着钻石。接到信之后,皇帝并没有看信,而是随手交给了侍立在一旁的相国。相国也没有看信,只是把它放在了宝座旁边的锦垫上。然后,皇帝把他赠送给英皇的礼物交给了我,让我转呈。这是一个“如意”,寓意诸事如意、和平兴旺,这表示皇帝希望与英皇友好交往。乾隆皇帝赠给英国使团的随身携带的香囊觐见时,皇帝问英使:“你的随行人员里,可有人会说中国话?”英使回答道:“只有一个不满十三岁的小童(副使斯当东之子)会说几句中国话。”皇帝非常高兴:“那让他速速来见。”英使把小童带到皇帝的宝座前,命他屈膝行礼。皇帝便开始和小童聊天,没说上几句话,便高兴地解下佩戴在腰间的荷包,赐予小童。不知是小童的话语逗乐了皇帝呢,还是因为皇帝只是喜爱小童的天真烂漫,原因不得而知。乾隆皇帝 绘于1793年9月30日我们落座后,皇帝与我们闲谈起来。他问道:“你们英国国王今年多少岁?”我们如实告诉了他。皇帝接着说:“朕今年八十三岁了,希望你们的国王可以和我一样长寿。”皇帝说这些话时,很是得意,表情十分威严,凛然不可侵犯,不过眉宇间流露着和蔼可亲。我们眼前这位年老的长者,仿佛是英国的一位年长的绅士,精神矍铄,八十岁的人,看上去只有六十岁。热河行宫的湖泊在和中堂的带领下,我们骑马入园,行了大致有三英里路程,……已而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了一个湖,在湖边远望,湖对岸景物无法分辨,由此可见湖有多大。湖中有一艘华丽的游船,在此等候已久,游船旁还有几艘小船,以供侍从们乘坐。于是我们下马登船,开始游湖。湖中景色无需多言,仅仅是船上陈设的瓷器古董,壁上悬挂的书画,一个人看上整整一天,也不会觉得厌烦。乾隆帝的宝座圆明园大殿然后来到了宝殿,殿长一百五十英尺,宽六十英尺,只有一面有窗户,窗户对面,摆放着御座。御座由桃心木制成,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木料产自英国。中国人认为这种木材非常罕见,因此用来制作御座。御座放置在数尺高的基座上,两旁是木质的短阶,方便上下。御座之上,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两旁各有一把孔雀毛做成的、美丽的大圆扇。……宫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关系着国家的尊严,非常宽敞。因此,我决定把那些最珍贵的礼物放置在大殿的御座旁边。大清军事基地到通州给马戛尔尼送信的信差看到使团经过,兵站内的士兵便会走出来,人数不会少于六个,也不会多于十五个。……兵站之间的距离,各地有所不同。白河沿岸,从河口到通州这段距离,不包括东沽到天津这一段,共有十五个兵站,差不多每十三里变有一座兵站。从北京到鞑靼地区的路上,则是每五里便有一个兵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