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XIAOSHUANGYUE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第96篇文章 萧霜月


朋笔生辉社会观察: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昨天的推文发出后,有不少网友提出写一篇“杀死教师的凶手不止一个”。

想必大家都清楚,近年来,可真是文卫一家,“伤师”“弑师”案也屡有发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应是多么令人尊敬的职业,何以在今天沦落到如此地步?!真是让人何等的痛心!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01

其实“教师”这个行当,一开始就并非天然受人尊敬,甚至连自己都看不上。

“万圣先师”孔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周游列国无果后,才退而求其次开坛授学;古代的读书人几乎一心想着“学而优则仕”,实在进不了学才开馆授徒,收几两银子过活;几十年前,没考上学回农村当代课老师的也比比皆是,在村干部的眼里不过是给“书呆子”一口饭吃。有道是“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实在道出了教书者的无奈和心酸。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但教师的名誉地位一直被抬得很高,古代与“天地君亲”并列,今天又被誉为“工程师”,却实有物质不足精神来补之嫌。总给人有带上”高帽子“,安守”奴仆事“的感觉。

教育兴则国家兴。尽管早年“穷国办大教育”,困难很多,但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大概是2000年左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还经常被拖欠,后来纳入县级财政统筹后才得到根本解决。但从此也让教师工资成为很多县级财政的主要负担之一。我想,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一直不高的根本原因。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教师的实际地位如何,恐怕社会上没有几个人不清楚。教师就是国家请来为人民提供教育服务的雇员,人民又是国家的主人,老百姓的意见国家不可不听。

于是,就有了一方面虽然国家重视教师,深知教师苦累、待遇又不好,极力抬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但另一方面有老百姓动辄找老师的不是,最终只有夹在当中的教师受气。

老百姓越是找教师的不是,教师越是有可能难以心宽气顺地教学;而教师越是如此,老百姓就越是会找教师的不是(注意,这里的“老百姓”不仅指家长)。

于是,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博弈失衡,教师地位实际上很尴尬。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02

如同医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越来越相信教师的作用。

社会上流传“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这其中固然包含着教师因工作忙无暇照顾自己孩子的尴尬和心酸,但也暗含着一种社会认识,即自己的孩子教不了,只有交给老师教。甚至把教师的作用夸大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言下之意,教育全部责任在教师,否则便不配为师!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当教师还在为这句话愤愤不平之时,社会上又开始流行另一种观点,“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话原本没有错,但如果颠倒为“老师教人格,父母管功课”,那就大错特错了。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一会儿重负在身,一会儿又无所适从,学校教育的作用又如何更好地发挥呢?

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博弈失衡,实则两个教育都没有守好自己的阵地。

03

教师一度被认为工作技术含金量很低,所以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并非能主宰学生的前途命运。随着教育教学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手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教师所能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加有限了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这样的悖论是如何发生的呢?正是教育格局的悄然变化所致。现在真正主宰教育的人不是政府,也不是学校,而是家长!

比如“减负”,政府和学校是举双手赞成的,但部分家长反对。“3点半放学”本是为了减负,要上兴趣班的家长拍手称快,但只是为了“关孩子”的家长火就大了。一番口诛笔伐之后,家长获胜,很多地方不得不由学校托管到6点,即便这样还是有家长不乐意,似乎国家直接给他养孩子才好呢!

至此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家长一闹一个准,学校、教师只有谨小慎微、惟命是从。被捆绑了手脚的教师即便有“三头六臂”也是无济于事。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家长和教师博弈的失衡很像美国的蜂农,高福利政策让高技术手段反而养出了高成本、低产量的蜂蜜,反而不如中国自担风险的老农民养的蜂蜜质好、量高。真是绝妙的讽刺!

不同角度的失衡还有很多,博弈的初衷肯定是为了追求好的教育,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几乎要作死教育。

目前,国家是倾向于让教育主体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即公立学校提供最基本的教育服务,私立学校提供更高要求的教育服务,培训机构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这很像外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但它能不能解决好教育的问题,还需要拭目以待。

博弈下的失衡——作死教育的“凶手”


图片配语:

双输的悖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