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冷門車企」:靠廉價SUV能否打天下?

新晉“冷門車企”:靠廉價SUV能否打天下?

當新造車企業拼命造勢,在新能源車領域發力的時候,有一些成立不足三年的新晉品牌,一直在造傳統燃油車。銷量顯示,這些新晉的“冷門企業”月銷量在千輛之間,但卻做出了每年推出數款新車的宏偉目標。記者留意到,山寨、SUV、三四線城市,幾乎成了這些車企的發展共性。

背景:自主老品牌換了新“馬甲”

全媒體記者留意到,我國的自主汽車在過去十年間,經歷了兩輪膨脹式的發展。第一輪,以奇瑞、吉利為代表車企採用“多生兒子好打架”的多品牌戰略,當年,僅奇瑞旗下,就分出瑞麒、開瑞、威麟等系列汽車品牌,連渠道也分ABC網進行銷售;至於吉利,也曾經走過這種盲目膨脹路線,旗下有吉利、帝豪、全球鷹和英倫等多個品牌。事實證明,這一輪多品牌戰略均以失敗告終。無論是奇瑞還是吉利,最終都選擇了收縮品牌。

然而,在“消停”了三年左右,新一輪的“多品牌”戰略又來了,這一次自主品牌的目的是高端化。第二輪的膨脹式發展集中在近兩年,市場上誕生了不少基於傳統車企而生的新品牌,如比速、漢騰、斯威、君馬等。他們這一次與傳統車企的舊品牌“撇清關係”。

如君馬,是去年6月眾泰汽車推出的走向高端的品牌,但在宣傳上君馬並不強調“眾泰基因”,只強調自己是一個在重慶註冊、在雄安成立的新公司。2015年成立的漢騰,其前身是一家名為“江環汽車”的江西車企,經過一番控股收購,又間接與眾泰扯上了關係。至於斯威,號稱自己是意大利汽車品牌,走的同樣是高端化路線,實際上是造摩托車起家。而比速,背後是北汽幻速與重慶銀翔。

目標:成為下一個領克和WEY?

這麼多的自主品牌新企業前赴後繼,意欲何為?當然是希望走量和拔高品牌定位。當前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成功推出領克、WEY等子品牌,這成為第二輪誕生的新車企學習榜樣和目標。從目前來看,跟進者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全媒體記者留意到,以漢騰為例,目前僅有一款SUV車型在售,今年上半年的總銷量約為2.5萬輛,不及熱門車型一個月的銷量;另外一個新品牌斯威雖然有兩款車型在售,但上半年銷量也未達到3萬輛,而且全系都缺乏自動擋車型,技術研發實力薄弱。

明顯地,這些新品牌都忽略了一個重點,無論是長城還是吉利,都建立在長時間技術研發的大規模投入,並在取得不小的市場銷量與品牌影響力後,才開始走品牌高端化的路線。而且,市場環境對自主品牌走“高端”發展路線也沒有太多優勢:乘聯會發布的最新國內乘用車銷量數據顯示,6月零售銷量同比下降3.1%,環比下降6.4%。在前十車企銷量方面,自主“黑馬”吉利汽車仍在第四席位,長安汽車位列第九位,但長城汽車、上汽乘用車已跌出榜單。近一年來,長城、奇瑞等不少自主品牌銷量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合資品牌的衝擊下,留給君馬、斯威等進入高端市場的時間和機會已經非常少。

【觀察】“套路”如一 業內並不看好

全媒體記者留意到,君馬、漢騰、斯威、比速的發展套路如出一轍。產品集中於SUV領域,主打年輕化;設計缺乏真正原創,山寨為主;技術製造追求短平快造車,缺乏核心實力,品質堪憂;目標市場以三四線低端市場為主,價格低廉。總的來說,這些新車企新品牌的產品“同質化”非常突出。按照行業的規律,一款新車需要3~4年的時間研發和測試,才能確保質量。然而這些新品牌卻自信十足,紛紛定下遠大的規劃,未來三年內合計要推出超過10餘款新車。

其實,對於這些全新品牌來說,沒有經過積累和沉澱,走得太快也容易淘汰得最快。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自主品牌選擇從中低端或是高端進入市場無可厚非。雖然作為新品牌,斯威等品牌藉助SUV的性價比贏得了三四線市場的認同,但三四線市場的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度與忠誠度並不強烈,這種做法能否撐起激進的目標很難預料。

“汽車市場並不缺乏新品,而是市場需要真正的高端化。”業內人士表示,高端品牌需要產品、市場以及品牌的積澱,需要一步一臺階的發展。如現代、豐田等品牌都是把車型做強做大,進而培育品牌走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