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的奇迹隐喻

电影《头号玩家》里有三把钥匙。

一、关于宽恕之钥匙

玩家要拿到第一把钥匙,需要闯关一个竞速乐园关卡,道路沿途除了拥堵众多的竞争者,还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最厉害的障碍是大猩猩,它可以把整条路弄断,整个人挡在终点门前,谁也别想过去。那么这个关怎么闯过的呢?

主人公韦德来到图书馆,那里记录着游戏设计者哈利迪的生平信息。韦德注意到一个细节,同事跟哈利迪说:“不管你怎么想,现在这个事情已经在这里,我们必须向前,一切都不可能后退。”但是哈利迪就喃喃自语:“为什么不可以后退呢?如果全速后退,用最快的速度后退,就能倒退回到从前。”

韦德就在这里受到了启发。他再次回到了乐园闯关游戏里。当大家一声令下、齐头并发的时候,他开始往后退,用最快的速度往后退。本来他后边是一堵墙,当他把油门加到最大,用最快的速度往后退时,墙前面塌陷下去成了一个斜坡,他进入了地下通道一样的罩子里,一路畅行。闯关者们在地面的道路竞争,他却在地下通道里毫无障碍地飞速倒退,并越过大猩猩到达了终点。

这个场景、这个路径,非常像《奇迹课程》里说的宽恕。如果用视频来表达的话,这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表达。宽恕就是undo,就是后退,它不是向前去解决问题,不是竞争或成为勇士,也不是成为一个更有智力或更有能力的人,而是undo,就是什么也不做。直到所有的问题都是一个问题,也只有一个答案。

那个问题就是分裂有没有发生过?答案就是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它也从未发生过。而这个问题可以有无数种幻化,比如罪咎存不存在?罪咎在,爱就不在,而爱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恒在。一直往后退,退到终极的那个点,就是分裂没有发生过。凡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真实的就是爱,就是一体,就是平安和圆满。

凡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什么是不真实的,就是分裂,以及产生的小我、罪咎、恐惧、匮乏感,和无数种衍生出来的现象,比如竞争、有条件的爱、嫉妒、以及种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冲突。

一旦你真心想要宽恕的话,你这一路就是被护持的。只要你真心想要快速,只要你别出于你的分析、出于你已经分裂的心智去判断和评价,那么你一路都是在圣灵的爱护之下。圣灵的爱护就像一个无形的罩一样,所有的冲突伤害都不会影响到你。

《头号玩家》的奇迹隐喻

二、关于真爱之钥匙

第二把钥匙在一部叫《闪灵》的电影里。里边有一个舞池,是个没有底的空洞。设计者暗恋的人在舞池里和僵尸悬空跳舞,而这一关的核心含义就是爱。主人公韦德说设计者哈利迪最怕的不是闪灵,不是其他任何可怕的事物,而是去亲吻一个他心爱的女孩。

我补充一句,他害怕去吻一个心爱的女孩,这是一个爱的象征,但它不等于爱情,爱情还是太狭隘了。它可以象征爱情、象征亲密关系,但它的核心是真爱。他不敢去亲吻他心爱的女孩,也可以象征着人们出于判断和防卫,不敢去看到生活中的爱,不敢去相信无条件的爱,不敢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被欢迎的。所以第二关就是对爱的恐惧。

相信分裂之念后的心灵投射出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爱,但是每个人又都非常害怕无条件的爱、无限制的爱、无差别的爱。爱情不是真爱,它是非常有限制的。如果带着追求特殊的心理模式去经验爱,是免不了限制的,但是情侣关系也可以是自然的爱的呈现(这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个世界上最普遍的误解就是关于爱,从人降生到身体消散,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爱的课题。《奇迹课程》在开篇就非常简要和准确地讲:本课程的宗旨并非教你爱的真谛,因为那是无法传授的。它旨在清除使你感受不到爱的那些障碍;而爱是你与生俱来的禀赋(T-in.1:6.7)。它本来就是你的,它在你的自性里,它不在你从社会上学到的各种关系里。无论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情敌关系、业务关系,无论是什么关系,只要你链接上自性之爱,爱的光辉和温暖就可以充满你所有的关系。

如果你想在世间任何一个关系中去寻找真爱,那最终必然是偶像破碎。你找不到理想的爱的对象,你也付不出理想的爱。必须是基于生命之爱来承载这些世间之情。而世间种种具体关系都是有局限的,你要在这里面去寻找真爱,那你注定会失败。

你是否相信你是被欢迎的?你是否相信你是值得爱的,值得无条件无限制的爱?你是否愿意在你的生活情境中超越社会的限制,只去付出爱心?社会的限制有很多表现,比如:我凭什么?我凭什么爱他?他这个人这么不好这么糟糕,我为什么要爱他?他对我这样不好,我为什么要爱他?他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为他做这么多?

“凭什么”,这就是有条件的爱,你凭什么爱人和你凭什么值得被爱。这是同一个问题,是一体两面,就像一枚银币的正反面。而爱最好的理由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体的,我们的自性是一体的。我给出的爱就是给到我们的一体,给到我们的一体就是给到我自己。因为我是一体的一部分,所以我爱别人的时候,就是在爱我自己。我怪罪别人的时候,也是在怪罪我自己。因为我给出什么我就得到什么,我分享什么我就拥有什么,这是真相的属性。而分裂投射出来的世界中,所有的思想和理论跟真相恰恰相反,因为它们是借由分裂投射出来的。所以一个人从社会上学习不到真爱,他只能在他心里去连接到真爱。不要再把世界当成自己的老师了,把自己的心当成自己的老师吧。

《头号玩家》的奇迹隐喻

三、关于本源之钥匙

第三把钥匙隐藏在一个迷宫躲怪小游戏里。你无法从游戏的输赢中得到钥匙,赢了不能获得,输了也不能获得。上百关卡,无数人尝试,其中不乏聪明能干的人,但是都在通关结局的那一刻,脚下的冰面坍塌,被淘汰了。那么这个游戏的答案是什么?答案就是你不需要赢,甚至你只是随便玩玩,在小黑屋关卡里走来走去,直到碰到一个小方块,把它拖回到大屏幕里,凑成设计者的名字就成功了。

这个情节非常像《奇迹课程》的隐喻,是关于《奇迹课程》的一个核心教导。课程365个练习中,没有出现过重复的标题,只有一个除外。那就是:我仍是上主所创造的我。不只是标题,在很多练习中,这个思想也多次出现。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因为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点。

我们太习惯把我打造的这个我当真了,比如我叫孟迁、我生在哪里、怎么样长大、有什么性格、有什么能力、我尝试什么、我的恐惧是什么、毛病是什么、我还有什么功课要做等等。我们已经非常习惯自己打造的这个个体自我形象了。

我仍是上主所创造的我,对比这个我和我自己认为的自我形象,这就是一脚天堂,一脚分裂(地狱)。

我不希望我以上的说明给大家增加压力和焦虑。不要有压力,你已经穿着小我的衣服这么久了,现在知道这不是真的你,那多穿一会儿也无妨。你只要有这个意识,就会慢慢地把小我打造的这个自我脱下来。你靠的不是你自己的力量,我靠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力量,我们都依靠圣灵的力量,祂们会护佑我们。

在我们有了这个安心之后,我想继续对“我仍是上主所创造的我”做一个说明。只有当我知道自己是上主所创造的我之后,我才能够去相信自己的纯洁无罪。因为上主是一体的,祂从来没有分裂过,祂本是圆满的,祂从来没有亏损过。所以祂创造出来的我也是圆满的,因为祂是按照祂全部的内涵来创造我的,我和祂唯一的区别只是我没有创造过祂,而我和祂的属性完全一样,就像一滴海水的属性和整个大海完全一样,就像一个单位很小的氧气和所有的氧气的属性、内涵完全一样。

也只有当我相信我仍是上主所创造的我的时候,我才能够真正回归,我才能够真正连接上我的源头。我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找到源头的,这个世界只有我身体的源头,而身体的源头和身体的形象终归是虚幻。

《头号玩家》的奇迹隐喻

四、一些细节杂谈

除了那三把钥匙,这个电影还有其它的一些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

1、科技巨头IOI公司管理者诺兰是个大反派,他在寻求彩蛋失败的那一刻,选择的是毁灭。当他真的启动了超级杀器的一瞬间,整个战场上所有的人事物一瞬间都被毁灭了。但是主人公韦德居然还活着,原来之前的图书馆馆长给了他一枚硬币,这枚硬币就是给玩家第二条命的道具。

那一刻我的感觉是:真实生命不会被毁灭。无论小我多么疯狂,它导向死亡,但是并不能毁灭我们真正的生命。

2、当主人公韦德拿到了第三把钥匙后,全知全能的老人阿诺克(游戏设计者哈利迪的化身)出现,他拿出一张协议和一支笔,在一个非常华丽的房间里,对韦德说:“现在你只需要在协议上签个字,那么整个“绿洲”游戏就都只属于你一个人,你是它唯一的主人。”当韦德正要签字时,被现实当中的危险干扰了一下(IOI公司女魔头追杀到他,他必须去应对)。等到安全后,韦德再坐回游戏里桌子上的时候,他突然停笔了,说:“这样不对,这样不该是结局,这只是一个测试。”

为什么他说这是一个测试呢?“绿洲”是不可能属于一个个人的,“绿洲”是用来分享的,它不应该归属于一个集团或一个个人。

我感到这里边的内涵和奇迹课程里关于分享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能够分享的东西不是真正的财富,不能够分享的喜悦和收获不是真正的喜悦和收获,好事都是利益双方甚至是利于多方的。

没有只属于一个人的生意,没有只属于一个人的成功,也没有只属于一个人的疗愈。我今天的练习是137课:当我疗愈时,我不是独自疗愈的。没有人可以独自疗愈、或者单独进入地狱,因为分裂没有发生过。

无论怎样都是一体的。当你疗愈时,你目之所及、你看到的人、你想到的人、甚至那些你不知道的人也都跟你一起疗愈了。我们在此生此世中,耶稣、佛陀这些觉醒者探索出的道路已经在支持、引领着我们,那么我们活出来的典范,也会支持到后来的人。而所有这些支持都会实现一个早已注定的结局,那就是一体心灵的整体觉醒。无论中间的故事有多长、有多少,那早已注定了的结局是我们一体心灵的共同选择。

所以,我们不要小瞧自己。《奇迹课程》中有一句原文:少了你的微笑,世界就无法得救。如果你不能免于痛苦,免于冲突,那么你的整个世界就不可能免于痛苦免于冲突。

3、主人公韦德在电影快结束时问哈利迪:“有一件事情我不明白,你不是游戏里的角色,对吗?”哈利迪说:“我不是。”韦德又问:“那哈利迪已经死了,对吗?”哈利迪说:“是的,哈利迪已经死了。”然后韦德又问:“那你是什么?”哈利迪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转身推开门就离开了。

至少在我心里,这个情节是隐喻圣灵的。圣灵不是世界的角色,它可以化身为耶稣,可以化身为佛陀,可以化身为克里希那穆提,可以化身为任何一个人。他不是一个角色,他不是一个形象。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会选择用台湾一位道友何兴亚的说法:圣灵是一种势能,祂是来自一体心灵的一种势能。这种势能决定了整个疗愈计划和救恩计划的完成。每一个人、每一个自认为分裂的心灵都在这个宏大的一体的爱中,爱不会遗忘一个人。

如果我们丢掉分裂的眼光,丢掉罪咎的眼光,那么每个人都是圣灵。乔布斯是圣灵,这个电影的导演也是圣灵。不仅如此,传说中的耶稣或佛陀的形象也是圣灵的化身。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只要有一丝丝善念,那么他就是圣灵的化身,他就来自于那个一体之爱。

圣灵离我们并不遥远,祂就是我们自性当中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显示过圣灵很多次。而且祂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你是选择圣灵,还是选择小我,这两种思想体系,两种心念,通往不同的世界,也带来不同的体验。你完全有自由去选择小我,但是你没有自由不体验你选择的后果。就连这个现象也是出于自由和爱,因为如果你自由选择了却没有相应的体验,那就相当于你没有这个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