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闢為何只帶5000人進京,還有3萬多辮子軍幹啥去了?

上一篇文章,我們說到黎元洪在張勳的威逼下,不得不解散國會。就在解散國會的第二天即6月14日下午3時,張勳偕同李經羲、張鎮芳、段芝貴、雷震春等乘專車到北京。前門車站到南河沿張宅,沿途用黃土鋪在地上,軍警夾道警戒,並分段佈置辮子軍的步哨和崗位,城樓上和牆上都站有全副武裝的兵士。這是以前皇帝出巡的氣派。張勳的汽車所經路線,先派馬隊驅逐行人,東城和西城的交通斷絕達4小時之久。

張勳一進京,便提出解散國會以外的解決時局辦法五條:

一、組織責任內閣,以李經羲為總理;

二、召集憲法會議;

三、改良國會規制,減少議員名額;

四、赦免政治舊犯;

五、摒退公府僉壬。

張勳復辟為何只帶5000人進京,還有3萬多辮子軍幹啥去了?

此時,黎元洪已經徹底失去抵抗力,只能在條文上親筆批明:“交院分別辦理”。張勳還不知足,提出要擴編辮子軍20營,以增加自身的軍事力量,黎大總統也只能一概照準。黎元洪也是聰明人,他可以和段祺瑞這樣的人耍橫,因為他知道段要面子,不會做過格的事,可是,他真不敢惹張勳,因為這位辮帥什麼事兒都幹得出來。

16日,張勳頭戴紅頂花翎,偕同定武軍四個統領乘汽車到神武門,換乘肩輿到清宮,由清室內務府總管世續導入養心殿,謁見溥儀。張勳行跪拜大禮,自稱“奴才恭叩聖安”。溥儀賜坐,賞以紫禁城騎馬,四個皇妃也都到養心殿來和他接談。溥儀賜宴,並賞以古磁及名畫多件。接著又到東交民巷遍訪各國公使,日本林公使設宴予以招待。

督軍團雖然在內閣問題上反對張勳,但是取消獨立的條件總算履行了。倪嗣沖、趙倜、曹錕、陳樹藩、李長泰於19日宣佈取消獨立,張作霖、楊善德、閻錫山、張懷芝於20日取消獨立,許蘭洲、張敬堯於21日取消獨立,李厚基、張廣建於22日取消獨立,天津總參謀處於21日宣佈撤銷。

很快,張勳暴露出政治方面的弱智。在準備很不充分,各方面意見還不統一,一片狼藉的政治局面下,居然公然舉行復闢。30日傍晚,張勳偕復辟派陳寶琛、劉延琛兩人偷偷溜進清宮,舉行了一次“御前會議”,為復辟做準備。

1917年7月1日早晨,民國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大戲上演了。張勳、康有為、瞿鴻禨、王士珍、江朝宗、吳炳湘、陳光遠、劉廷琛、沈曾植、勞乃宣、阮忠樞、顧瑗、萬繩栻等數十人合辭上奏,請清遜帝溥儀復辟登基。溥儀在養心殿召見諸人,這些人匍匐在地,行三拜九叩大禮。張勳下去之後,陸續有成批的人來給溥儀磕頭,有的謝恩,有的連請安帶謝恩。後來奏事太監拿了一堆已寫好的“上諭”,溥儀一氣下了七道“上諭”。

復辟宣佈後,即改五色旗為黃龍旗,官制仍照宣統元年官制。即日以上諭封黎元洪為一等公;授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袁大化、張鎮芳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栻、胡嗣瑗為內閣閣丞,梁敦彥為外務部尚書,張鎮芳度支部尚書,朱家寶為民政部尚書,雷震春為陸軍部尚書,王士珍參謀部大臣,徐世昌弼德院院長,康有為副院長。加授張勳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留京辦事。7月1日傍晚,總統府仍然飄揚著五色旗(當時民國的國旗),這是當時北京城內僅有的一面國旗。

黎元洪被張勳趕離北京後,立刻排出密使覃壽衡奔赴天津,面見段祺瑞,表示願意和老段和解,共同反對並討伐張勳復辟行為。段祺瑞一來也對張勳不滿;二來,他確實不支持帝制;三來,考慮到畢竟黎元洪還是總統的身份,這面大旗還是有用的。於是,他接見了黎的密使,也接受了黎的命令。

張勳復辟為何只帶5000人進京,還有3萬多辮子軍幹啥去了?

段受命出山後,立即部署一切,決定就近取材,從河北省京畿附近找軍隊,目標是駐馬廠的第8師長李長泰部和駐廊坊的第16混成旅馮玉祥部,以這兩支部隊作為討逆軍的基本武力。同時,段祺瑞還和在保定的直隸督軍曹錕連絡,對曹錕則許以未來副總統。曹錕正因為復辟後張勳把他降為直隸巡撫,由張勳自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而大感不快,所以他也答應參加討伐張勳。

軍事行動正在準備的時候,全國對復辟的聲討之聲此起彼伏。7月2日,就職不到10天的內閣總理李經羲化裝為運煤工人,由北京逃往天津,不願意為復辟政府出力。要知道,李總理是李鴻章的侄子,他的出逃對張勳的影響非常大。7月3日,程壁光與淞滬護軍使盧永祥在上海聯名通電討伐復辟。同日。馮國璋在南京召集軍事會議,調集軍隊,反對復辟。張勳的老同事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亦於7月4日發表通電,明確反對復辟,反對帝制,反對張勳。

張勳復辟為何只帶5000人進京,還有3萬多辮子軍幹啥去了?

討逆的軍事行動於1917年7月7日開始,12日即告結束,前後一共不過6天,中間還有4天頓兵不進,也就是說真刀真槍的戰事只有2天。

6日,討逆軍西路曹錕第3師各部集中蘆溝橋,東路段芝貴率李長泰第8師,馮玉祥第16混成旅由廊房開進到黃村。在豐臺的辮子軍陷於腹背受敵的情勢,張勳命令辮子軍破壞豐臺鐵路以阻止討逆軍前進。但這個舉動惹惱了老外,人家不許張勳這麼做,並派兵保護鐵路,張勳只好作罷。

張勳率領進京的辮子軍只有5000多人,作為威嚇總統的力量是夠了,但真打仗就不夠了。為了掩飾自己的脆弱,張勳只好讓非辮子軍打頭陣,辮子軍則押後督戰。結果,這些原本屬於北洋系統的軍隊,遇到老戰友和老袍澤後,集體反水,倒向段祺瑞的討逆軍。駐南苑的第11師李奎元旅和第12師劉佩榮旅也乘勢將槍口對準辮子軍。之後的戰事,基本可以用“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來形容,張勳和他的辮子軍,面對討逆軍的攻勢,毫無還手之力。

到這個時候,張勳也知道復辟其實已經失敗了,但他希望通過外交談判,讓自己可以帶著辮子軍退回老巢徐州,繼續做長江巡閱使。當段祺瑞通過外交團向張勳提出解決時局的4項辦法後,張竟用四句歌謠來作答覆:“我不離兵,兵不離械,我從何處來,我往何處去。”

見張勳如此執迷不悟,7月9日起,討逆軍聯合近畿的北洋軍,兵臨北京城下。第1師在安定門、廣渠門、朝陽門外,第13師在西直門外,第11師的一部分在永定門外,第3師、第12師的的一部在彰儀門外,第11、12兩師的另一部在西苑,對北京採取了大包圍。

就在這時,又傳來辮子軍徐州老巢的消息:張勳手下大將、留守徐州的張文生率領定武軍64營通電投降,不戰而屈。張文生是沛縣人,與豐市的李厚基同為蘇北籍的北洋軍閥。定武軍在徐州投降後,頭上的辮子都完全剪光,他們投降使得在北京的辮子軍更感絕望。

此時的張勳,真正意識到了什麼叫眾叛親離。為了避免被俘的尷尬局面,他不得不逃到荷蘭大使館,暫時躲開了討逆軍的搜捕。

溥儀退位後,張勳被民國政府通緝,逃到天津租界做起了寓公,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他所一手導演的復辟醜劇,也以最後全面失敗告終。

1.董堯:《北洋風雲人物之張勳》

2.《徐州文史資料》

3. 蔡東藩:《北洋通俗演義》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