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鬧劇:張勳復辟始末

張勳(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江西省奉新縣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勢力之一。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諡號忠武。

民國鬧劇:張勳復辟始末

張勳

說到張勳復辟要從府院之爭說起:

府院之爭

府即總統府,院則國務院,或者說總理府。所謂府院之爭,從權力鬥爭的角度,就是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的爭鬥。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原第一任副總統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段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

民國鬧劇:張勳復辟始末

黎元洪

民國鬧劇:張勳復辟始末

段祺瑞

  

矛盾衝突點先是在於誰來當國務院秘書長這個問題上,徐樹錚是段總理頗為器重的手下,年少有為的他在袁世凱死後成為了秘書長。但黎元洪十分不滿意這位徐秘書長的傲慢無禮,在內務部長孫洪伊的支持下,想要換掉徐樹錚。段總理又怎麼會讓黎元洪換掉手下愛將,便藉著孫洪伊的工作失誤反對換人。最後兩人幾乎鬧到撕破臉的程度,還是徐世昌出面將徐、孫兩人同時撤職才暫時結束紛爭。

之後兩人之間的小摩擦一直不斷,而真正使鬥爭白熱化是關於中國是否參加一戰的問題。為了使國會同意主戰的要求,段祺瑞將手下的督軍全部叫到北京,組成了“督軍團”,向黎元洪施加壓力。此舉未成之後,段祺瑞又要求總統同意對德宣戰,抱著平息風波的態度,黎元洪勉強同意這份文件並蓋章。但還不滿足的段某人又在國會上指手劃腳,終於惹了眾怒。與此同時,段祺瑞與日本的交易被人揭發。藉此機會黎元洪撤了他的總理之位,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同時發聲明稱不承認黎的免職令。

之後,作為督軍團團長的張勳收到了黎總統的邀請,上京為兩人作調解,不料張團長卻又搞了一場復辟,最後被段祺瑞鎮壓。而此次事件過後,黎元洪也辭去了總統一職。總統改人,爭鬥結束。

張勳復辟

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

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

民國鬧劇:張勳復辟始末

身著朝服的溥儀

復辟失敗

張勳復辟在1917年。當時歐美國家基本上都實行了共和制,一些保留君主的國家也早已實行了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是當時世界發展的主流。而張勳復辟要實行的仍然是專制皇權,這與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再加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張勳復辟註定要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