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春雨后 逐水到天涯

春风春雨后 逐水到天涯

公元1105年,北宋徽宗宣和八年,时年六十岁的黄庭坚,最后一次被贬谪到江西的宜州,这是这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虔诚的佛教大居士最凄惨的人生最后一年。宜州的山水固然宜人,然而,心境的苍凉,无限的凄楚,却让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倍感心酸。自由奔放,豪荡不羁的诗人,怎么会想到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幕会是在“羁管”中度过的,这样的人生结局,总是让人难以预料的。

何谓羁管?就是被监视居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被“双规”了。也就是说在流放地接受当地政府的管束监视,相当于软禁起来了。这个情形非常像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的遭遇。漫漫悠长的羁管生涯,似乎了无尽头!黄庭坚默诵着当年自己的诗作,“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回顾以往的人生经历,怎么能不百感交集而感慨万千呢!双盘打坐于陋室之中,手捻着一百单八颗佛珠,如同入定的老僧一样,思潮翻涌,从遥远的天际席卷而来……

说起来,这已是他人生中第三次被贬谪了。上一次还是在绍圣初年,自己编修国史,主持《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孰料祸起萧墙,刚刚得势的新党吹毛求疵,挑毛病打击守旧派官员,自己的恩师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已被赶出了朝廷,贬到偏远的黄州当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团练副使,送恩师出国门洒泪分别的时候,他就预感到自己绝对不会置身事外,安居京师。果不其然,时隔不久,新党中人就连篇上书,指责他修史“多诬”,给神宗皇帝抹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也无从置辩,结果一纸诏书被贬到重庆涪州 ,还没在涪州坐热板凳,又接到贬谪的诏旨,这一回更远——贵州的黔州,短短数月接连两次贬谪,可见新党中人对他是多么的仇恨,恨不得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夜渐深沉,整个衙署陷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室内的蜡烛幽幽暗暗,若明若灭。南窗之下的长榻之上,端坐着一位清戄消瘦的老人,紧闭的双眼上长眉微蹙,手里捻动着佛珠,一粒一粒的捻过,机械性的动作周而复始,他就是黄庭坚!此时的黄山谷,沉浸在无边无际的回忆之中,二十年前那首送别友人黄几复的七律骤然浮上心头: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三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二十多年了,当年的豪情,冲天的抱负,虽千万人也吾往矣的豪迈气概,仿佛还在眼前。如今老病交加,再遭贬谪,恐怕一把衰朽的一把老骨再也不能回汴梁了!想起恩师的遭际,想到自己人生的多艰,娑婆世界,竟然如此荆天棘地,阿弥陀佛!三尺净土安在?人间直道如此难行!

自中年以后,渐渐老病缠身,仕途多舛,命运蹭蹬,几度离京,奔波贬途,宦海风波恶浪迭起,实在让人防不胜防,时常一言获罪,遭遣千里。上意难测,福祸无常,虽有报国之心,忠君郅治之志,然而,屡屡是事与愿违动辄得咎。大半生蹉跎仕路,诚然是“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忧患重重,壮志难酬,菩提路远,世路茫茫,这一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记得某一年的盛夏,也是在贬谪的途中,路经湖南岳州,和友人冒雨登临岳阳楼,读着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感念前贤的忧国情怀,不能不怆然而涕下,凭栏远眺,君山隐没在茫茫烟雨之中,八百里洞庭,波涌浪翻,细雨斜飞,苍茫无际,遥想范仲淹当年登楼的情景,同样也是遭贬谪远窜江湖的命运,在此一时刻一下子重叠在一起,范文正公岂不是自己的写照,自己岂不是范公的化身?文武全才,经天纬地的国之栋梁,范文正公尚且命运多舛,何况我辈书生呢!

激情奔涌之下,黄庭坚连赋诗二首,就是《雨中登岳阳楼*二首》,其一曰:“投荒不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当年的豪气毕竟还在,对未来还充满憧憬与向往,寄望圣上能回心转意,再度启用,效区区微命于朝堂,致君尧舜之志向得尝,虽九死而犹未悔!时至今日,最后的一线希望灭绝了,此一生再不能身入朝堂,埋首翰墨,为君分忧了!此恨绵绵无绝期……

谯楼上鼓打三下,已是三更了!空荡荡的衙署一片死寂,仿佛亘古的荒原,了无生机。幽幽的思绪又回到了初登仕途的青壮年时期,想到当年第一次出仕在家乡的泰和县当知县的时节,初露锋芒信心满满的自己,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希冀着用平生所学,上报君王知遇之恩,下解黎民百姓水火之忧,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现自己一生的雄图大志!遥想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生气勃勃啊!

泰和县衙署的东边不远,有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二年(公元874年)的古庙宇,庙中有一座楼阁,原来叫“慈氏阁”,供奉的是观音大士。宋朝开国初年,太常博士沈遵出任泰和知县,在任期间,政简刑清,百姓安居乐业,把泰和县治理的祥和富足,沈遵颇为自得,经常在公务之暇携僚属好友登阁游嬉,诗酒相酬,遂更此阁名为“快阁”。到黄庭坚来泰和县做知县的时候,距沈遵治县已经差不多百年了,快阁依然耸立,游人络绎不绝,是当地有名的风景区。黄庭坚刚刚履新,自然追慕前辈沈遵的治绩,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泰和的百姓做一些实事,因而兢兢业业,勤政不倦,在任内声誉鹊起,百姓有口皆碑。公务之余,也学沈遵和朋友们登临此阁,快意诗酒,应县民之请,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流传甚久,至今不绝,从而快阁也一举名闻天下。记得这首诗是元丰五年(1082年)秋季所作,诗的内容至今依然记得: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 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依稀记得,赋完诗后,诸友辈称赏不绝,极力撺掇自己自己写下来,于是乘着酒兴,挥毫泼墨,满纸烟云笔墨中,酣畅淋漓状疯癫,写毕,掷笔大笑,饮酒三大白!当日之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黄氏的书法就是出其不意,创新立异,长撇长捺,点不挑起,攲侧不羁,恩师子瞻公当年讥笑自己的字是死蛇挂树稍,如今思来不禁莞尔!

这一夜,想了整整一生的起伏跌宕,悲喜人生,未了之事何其多,未尽之心何其长?悠悠,俱成陈迹,不可追捉矣!如今看来,真如佛祖所云,一切有为法,如露亦似电……自己这一生,真好比笼中之鸟,总想振翅高飞,却处处铜网密布,挣脱不出!诚所谓:“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

归去吧,归去吧,万事于我何有哉?一抔清风入我怀,还是恩师说得好,“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105年9月30日(阴历11月8日),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一代文豪黄庭坚溘然长逝,伴随他的,一串佛珠,几件缁衣……当然,还有他的诗他的歌他的悲他的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