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溼邪

很多人都有過被“溼邪”

困擾的經歷,如臉上長痘痘、大便黏馬桶、睡覺流口水、夏天容易長溼疹、腳氣等等。我們也常常會刷到這樣的文章: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溼邪這個東西,一旦形成特別難以去除,有“千寒易去,一溼難除”的說法。正所謂“溼為陰邪,最傷陽氣”。如果侵入人體的胸膈部分,就會阻擋氣機的升降,出現胸悶。如果溼困脾胃,就會使脾胃功能減弱,出現吃飯不香,胃脘脹痛、便溏、小便短澀的情況。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1.身體溼氣太重讓你眼腫舌大

溼氣重症狀: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確認是否脾溼,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態。健康人平時可以養成定期觀察自己舌象的習慣,對照一些中醫舌診的圖片,就可以發現自己健康問題的蛛絲馬跡。在夏季,脾溼的人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2.身體溼氣太重讓你沒食慾

溼氣重症狀: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有隱隱的噁心感,好象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溼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

自大多數人在夏季溼熱的環境中,都會出現食慾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慾不受影響,有較強的飢餓感,可是吃了東西后馬上會有飽脹的感覺,這是胃強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溼的徵候。

3.出現溼疹等皮膚問題

從中醫角度來看,溼疹的根本原因是人體正氣不足、不能抵禦寒溼的侵襲,久而久之,寒溼淤積在體內,無力運化排出,導致整體免疫力低下。

三招自查體內溼氣:

看感覺,看大便,看舌頭。

重濁、粘滯、趨下

1.身體沉重疲乏

溼的特性因為有“重”和“下”,所以常常會出現早上起床後,頭上象裹著一層溼布,暈暈沉沉,或身體沉重疲乏,四肢無力。如果水溼停留在關節,有的人還會出現關節痠痛等症狀。臉上出油、頭髮油、眼屎多、溼疹、瘡瘍,其實都是身體有溼的表現。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2.大便衝不淨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黃濤介紹,如果大便粘滯在馬桶上總衝不乾淨,這就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

3.舌頭邊緣有齒痕

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這也是溼氣的顯現。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暑多挾溼,“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而脾主運溼,所以祛溼的關鍵在於健脾。

這裡有一招不吃藥而健脾祛溼的方法:

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覆地推。推過程中去找最痛的點,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經就通暢了。每天堅持做不僅健脾利溼,還能減肥美容。

祛溼大穴——承山

承山穴是祛溼大穴。溼氣重的人按承山穴,酸脹痛感會非常明顯。因溼重而常感睏倦時,承山一按就能醒神了。按揉承山幾分鐘,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表示膀胱經上的陽氣被激發,正在排出溼氣。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取穴:微微施力踮起起腳尖,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

方法:

①如果你的床沿有一定硬度,可以躺在床上,將承山穴剛好放到床沿的位置,來回轉動小腿,或抬腿自由落下即可敲擊按摩到承山穴。

②站立,用腳跟敲擊另一側的承山穴。或用按摩錘敲打承山穴。

③坐姿,採取自信男人的搭腿法,將腳踝搭在膝蓋上,剛好將小腿肚面向自己,用手或牛角按揉承山穴。

注:以上方法任選其一即可,每天5~10分鐘,最佳時段是下午三點到五點。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1.茯苓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溼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溼中藥。

2.扁豆可健脾化溼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中醫認為,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且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有健脾、和中、益氣、化溼、消暑之功效,是一味補脾而不滋膩,除溼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溼良藥,主治脾虛有溼、體倦乏力、少食便溏、水腫。

3.祛溼多吃苦瓜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苦瓜雖然味道苦,但是有很好的清熱解毒、祛溼止癢的功效。苦瓜不僅有助祛溼,對皮膚問題,例如癤瘡、痱子、溼疹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苦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4.祛溼多吃薏米

體內溼氣重?三招教你如何辨別!附送祛溼寶典,拿走不謝!

薏米有很好利水消腫、健脾去溼功效,是中醫裡常用的利水祛溼藥。薏米可以和紅豆煮粥食用,長期堅持食用就會有很好的祛溼效果。另外還可以把薏米洗淨晾乾後下鍋幹炒,然後磨成粉衝調服用。

薏米味甘、淡,性涼,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益氣的功效南方有些地區,夏天梅雨季節,雨水多,經常喝薏米粥可以祛暑溼。需要注意的是,容易便秘的人不宜常吃。

如何關注膳食君呢?微信搜索“膳食計”,這裡有你想不到的膳食健康指南,手把手教你吃出健康。

等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