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开放则作文无自由

今年的高考作文,各省都出现了较为接近现实的命题。四川的《熟悉》、宁夏的《诚实与善良》、江苏的《品味时尚》、山东的《见证》、重庆的《我与故事》、辽宁的“名人代言”,江西的“兽首拍卖”等。这可能是对前几年公众对高考作文命题不着边际、一味故弄玄虚的批评的一个回应。于是称赞今年命题贴近民生的多起来了。似乎这样一来,学生即刻就能关注民生,长叹息以掩涕了。这样的想法,未免天真。

高考不开放则作文无自由

一直以来,对高考作文脸谱化、程式化的批评不绝于耳,但肇端不在作文题,而在日常教学,而日常教学则听命于高考指挥棒。这样,以应试为最大目标乃至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决定了作文教学是以得到高分为目的,除此以外,写作本身蕴含的应有之义,如心灵的自由发挥啊,人的创造力啊,现实关怀啊,其实联系不是很多。

也即是说,在统一高考之下,作文本身的意图、目的和意义,被或多或少地扭曲了。高考作文命题是这一现状直接呈现出来的部分,被公众看到了,而学生思维方式的僵化,隐藏在作文脸谱化程式化的背后,实是更为严重的问题。近几年来,高考模式不断在改革,从原先的全国一张卷,改革到了各省自己命题,宏观地看,确实丰富多彩了,多元了,而究其实,在各省内部,统一高考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实仍赋予了高考无与伦比的权威性。

高考不开放则作文无自由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老师教也好,学生写也好,应试作文,最大的揣测便是阅卷老师的评判尺度,而非其他,因为分数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师生首先考虑的自然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阅卷老师将给这个文章多少分。所以,讨论作文命题究竟是形而上一点好,还是形而下一点好,诚然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命题固然有其导向性,但若我们希望学生能因此有更多的现实关怀,或者更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实在是缘木求鱼。

高考不开放则作文无自由

正如作家筱敏所说:“统考将带来统一教材的危险,统一教材将带来统一思想的危险。”统一的教材以及以应试为首要目标的日常教育,不断削弱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追求。因为分数的机械性,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只要按照某个既定模式去操作,最起码是保险的。有丰富应试教育经验的老师和丰富应试经验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当然得心应手。学校通过日常的教学加以贯彻,从而把应试变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无个性的人”则成为常态。就作文教学而言,据说有的“名师”已经给学生规定了模子,什么地方用排比、什么地方用名言、什么地方要升华,均有细则。如此形势之下,要求学生应试作文有自由的灵性的抒发,无乃太不切实际也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