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 專訪前途汽車陸羣

前途K50以68.68萬元的全國統一售價正式上市了,作為中國唯一量產的純電動四驅跑車在獲得無數關注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疑問。為此,我和前途汽車董事長陸群先生用了一上午的時間,分別對前途汽車的“

車、店、廠、技術、錢”這五個方面進行了交流,同時也聽到陸群先生說“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到底是怎麼回事?下面就讓我一一道來。

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 專訪前途汽車陸群

車:關於前途K50和後續車型及平臺

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 專訪前途汽車陸群

前途汽車是2015年上海車展第一次亮相,同時K50當年也是以概念車身份首次亮相。而2018年的北京車展,展出了包括K20在內的兩款全新概念車,而這兩款概念車不僅僅所以一臺車,而是代表了各自的平臺。

目前,前途汽車規劃了3個平臺,剛上市的K50屬於高性能跑車平臺,今後在此平臺上還會推出更多的跑車產品;同時還一個小型車平臺,以K20概念車為代表;同時還有一箇中型車平臺,其代表的概念車也在北京車展亮相了。每個平臺目前各自都規劃有3-5款車,按照計劃,幾年後前途品牌應該有8-10款車的產品矩陣

由於蔚來汽車在車身輕量化方面是國內車企中最強的,這一優勢技術也將在今後的量產車型中年大量使用。如前途的下一款車K20,也會大量使用高分子複合材料,也會使用纖維增強樹脂,不一定是K50上使用的碳纖維,有可能是其他材料。

至於這兩天在網上流傳的一段關於開門有雜音的視頻,陸群先生介紹那是非常早期的一臺工程測試車,連樣車都算不上,只是用作靜態展示而已,而稍有常識的汽車從業人員就都知道工程測試階段的車,與最終量產的商品車具有多大的差異。

至於實際商品車如何不用他來解釋,大家直接去展示店看量產後的商品車就好,事實勝於雄辯

店:關於全國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建設

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 專訪前途汽車陸群

如發佈會上所言,前途汽車目前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K50的售賣。線上官網進行車輛的預定,而線下的“前途驛”負責進行線下體驗,而分佈的維修及交車店則完成銷售和售後服務的功能

目前K50的定為是從中心一線城市切入,目前暫沒有準備向三四線市場做鋪開的打算,但前途汽車的整體渠道是在發展和準備的,今後會有更多的城市去展開。不僅品牌,服務也是一點一點展開,要一步一步走得紮實,哪怕慢一些。

關於K50的目標客戶和訂單量。陸群先生曾經有過一個非常有趣的表述,“你沒試駕過我的K50,我就不接你的訂單”!他認為跑車和是高度體驗性的,前途有信心在你體驗之後會強化你的購買慾望,消費者要有感性的吸引和理性的判斷。

至於K50的目標人群,陸群先生認為應該是事業小有成就,對“駕駛樂趣感興趣,樂意享受駕駛,希望感受駕控”的消費者。過去跑車很貴,遠離主流人群,而現在有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機會,可以將同樣性能跑車帶給更多的消費者。K50的目標不是跑車發燒友,而是喚醒普通人對駕駛樂趣的追求,可能之前這些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而現在可以通過K50實現了。

所以雖然K50純電跑車目前還是無可爭議的小眾市場,但是隨著價格改變,消費升級,慢慢會變得不那麼小眾。

對於68.68萬這個售價,消費者在品牌選擇方面的確已經可以買到入門級的保時捷,以及BBA品牌的車型。而品牌也是前途汽車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前途推出的產品是否物有所值?是否有獨特性?是否有別的品牌無法提供的感覺?作為一個造車業的後來者,前途毫無疑問是從頭開始,一步一步走。品牌的塑造要有歷史傳承和積澱,但最基本的是產品本身的品質,所以品牌是慢功夫,而不是急功近利的

燒錢大做廣告做得來的,只是知曉而不是品牌。因此前途汽車的品牌打造,不靠便宜車,而是靠高品質做品牌。

至於銷售、體驗和交車環節,目前前途驛已經落地5個城市。作為前途汽車的品牌名片和新興的城市文化地標,“前途·驛”是一個具備多元功能的複合空間:通過前途汽車品牌展示區、“前途驛”會員活動區兩大板塊,提供產品展示、電動車文化展示、藝術策展、主題書店、咖啡吧和多功能活動空間等功能。前途汽車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蘇州開設5家體驗店

而與以展示為重心的前途驛不同,前途的體驗店則更加突出“體驗”。前途在北京的金港賽道也建有一個體驗店,包含有“銷售,交車,維修”等綜合性功能,而今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線下體驗店建成。

至於提到前途K50的競品,陸群先生的回覆非常有趣,而這個聲音我也從國內幾家優秀的新能源汽車哪裡聽到過類似的說法,那就是“造電動車的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因為陸群先生認為,目前國內純電車的競品是油車,而不是電動車。造電動車的是同盟軍。去年中國只賣了70萬的純電車,在整個銷量百分比中僅僅是個位數。而只有當這些新能源車企都做的好,所有配套的基礎設施,政府政策都有利於消費者選擇純電動車,消費者才能接受,盤子才會做大。

至於為何前途宣傳先推出高端車型,再向低端滲透,而不是先推低端後上高端,陸群先生認為這只是個“先易後難”還是“先難後易”的選擇。比如當初的長城汽車,吉利汽車,都是選擇從低端向高端發展,結果遇到了瓶頸和問題,才有的WEY,領克這些所謂高端品牌。

而歷史上,汽車品牌也有很多都是從高往下走,比如奔馳就幾乎沒做過便宜的車型。

因此這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並沒有一定之規。只要踩準中國的消費環境,以及消費者對自主品牌接受程度在目前的時間點上能否達到平衡

在面對有人提出沒有200億就做不了造車新勢力這個問題,陸群先生嫣然一笑。如果按照汽車誕生到現在這130多年的歷史來算,目前中國所有的汽車品牌,包括燃油車企業都是新勢力,誰都別吹牛逼。但是吉利汽車就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案例,草根出身,白手起家,而現在就做的很好。這是給大家一個很好的鼓勵,是大家的榜樣。

而在充電條件及基礎建設方面,陸群先生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充電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有人說“充電像加油一樣方便”,但其實加油並不方便。加油和充電是完全不同的場景,加油要去指定的地方,要去找加油站,並且汽油的運輸和儲存是非常昂貴的。但電的特性就是低成本的傳輸和儲存,因此電一定是分佈式的能量補給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百多年前剛有汽車的時候加油站也不是遍地都是,你不能要求純電車還沒大規模普及就要求充電樁普及。要先有車,再有樁,再多車,再多樁……慢慢相輔相成。但是目前國內的政策環境非常有利於迅速實現這個狀態。

並且也要十分坦率的承認,肯定不是一夜之間所有人都適合用電動車,肯定有很多人的使用場景和需求是不適合純電動車的。因此這是一個過程,是逐漸的。對於有條件的人,純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比如充電,前途購車就免費提供一個私人慢充樁,日常城市和幹線城市間交通,續航完全不是問題。

而對於K50這款跑車在日常通勤與賽道之間的平衡,陸群先生認為K50已經做到了兩者之間的均衡,但各有取捨。首先在技術上有所準備,比如車輛擁有動態扭矩調整,可以滿足不同駕模式下的動態轉換;但是在很多地方也是妥協的,比如懸掛硬度,方向盤轉向力,座椅的支撐和包裹。畢竟前途K50的目標客戶不是給偶爾開賽道的跑車發燒友準備的,而是作為日常使用。

用一臺雙門跑車作為日常通勤,在之前是很難想象的,因為現在的跑車都並不適合做日常通勤使用。但並不是只有五座轎車或SUV才能做通勤車輛使用,由於K50本身的屬性和駕駛感受,用作城市的通勤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因此這不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而是這方面的需求在以前沒有合適的產品能滿足,而前途只是將這些埋藏在表層之下潛需求挖掘出來,形成一個新的小眾市場。而發展到一定階段,眼前的小眾就未必再是小眾了。當初汽車剛進入家庭的時候,SUV以車大不好開,費油又沒用而被定型為小眾市場,而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改變,如今中國的主流汽車市場已經變成“得SUV者得天下”,有些沒有SUV車型的企業火急火燎的拿轎車去硬改SUV。這就是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現實的情況,要把握趨勢而不是滿世界找風口,靠風口才能飛起來的那不成“豬”了

至於共享汽車,陸群先生並不太認同未來一定是共享汽車為主。共享是重要的趨勢之一,但也僅僅是之一。共享車本身的特質與屬性,決定了會越來越同質化,近是為了滿足高效率達成簡單出行而已。但是肯定也會有更多的車會越來越私享(相對共享),更加個性化,滿足共享車無法實現的需求,對車注入的情感,以及私密空間的要求。

廠:關於前途工廠的現狀和規劃

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 專訪前途汽車陸群

目前前途汽車工廠的計劃年產能是5萬輛,目前只生產前途K50這一臺車。現在產品的銷量與工廠規模相比還有差距。但是對於前途汽車來說,新車研發本身並不是什麼難事。母公司“長城華冠”本身就是設計公司,有大量設計研發人才和資源。因此對於其他自主品牌最大的新車研發難題,對於前途汽車來說完全是現成的資源。

同時對於前途K50來說,公司並沒有給與明確的銷量預期,畢竟目前中國市場全年銷售的2門2座跑車,所有品牌加在一起不過幾千輛,就算K50大賣也就是幾千輛的預期,因此銷量並不是主要預期,而品牌、技術的考慮,客戶對品牌的口碑及認可才是主要關注點。

放眼看前途汽車未來幾十年的產品,“定位、定調、定空間”。為後續的產品打下什麼樣的基礎才是K50的真正任務。單車銷量本身並不重要,而是車主的口碑。對這個車,對這個品牌形成什麼樣的認識和看法,這是前途目前最看重的。

技術:關於前途的技術

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 專訪前途汽車陸群

眾所周知,前途K50是一款技術武裝到牙齒的產品,尤其是在車身輕量化,碳纖維複合材料,鋁合金車架等方面,毫無疑問是中國最頂尖的自主品牌,甚至超越絕大多數合資品牌。其批量生產碳纖維製件的技術,全球也只有寶馬與之匹敵。因此在技術方面,真的可以好好了解一下前途汽車。

目前

前途汽車使用的碳纖維原材料來自日本,也有國產的。因為全球目前碳纖維材質沒有大量進入汽車生產製造領域,因此規模並不大,成本也較高。而正是因為前途、寶馬開始將這種材料大規模引入汽車行業,才讓大規模量產成為可能,而大規模使用帶來最明顯的結果就是成本會大幅下降。

而前途汽車在碳纖維及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製造方面是開放的,這方面前途並不想壟斷,而且也形不成技術壁壘。如果其他汽車企業需要代工或尋求製件,那麼前途就可以提供技術支持直至生產製造環節。前途向全行業開放,希望這項技術可以更多被汽車行業導入和使用。

至於前途在下一代車型上是否繼續大量應用碳纖維,陸群先生表示那是一定的。前途K50在開發時的一個目的,就是想嘗試這種新技術所能到達的極限,同時探究了很多新的結構、工藝、設備,積累了大量技術、產品、製造,做到了Know how,因此在之後的車輛上可以進行大批量的使用纖維增強的複合材料

至於在智能駕駛方面,前途之前和四維圖新有戰略合作,與國家的智能汽車網聯平臺合作。但因為還沒有具體成果,所以就沒有公開宣傳。但是在智能駕駛方面,陸群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未來智能汽車一定是智能交通和智能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單車的自主智能。幾年內不可能滿街都是智能駕駛的汽車,所以前途對此可以佈局但不是主業。如果說一輛智能駕駛的車遊離在眾多普通車的之外,不僅很難做到真正的智能化自動駕駛,甚至這是對整個社會的詆譭。

同時他認為在智能化自動駕駛方面,未來各種配件肯定是同質化的,並非某個汽車企業的優勢。而中國標準的智能汽車,車車通訊,基礎設施,V2X的各種標準才是重點,只有抓住標準才能拿到未來的准入,而不是眼前幾個雷達,幾個攝像頭。

錢:關於前途汽車目前的財務狀況 以及融資情況

造電動車的人都是好朋友 專訪前途汽車陸群

“融資”彷彿已經成為與“新勢力造車”相生相伴的同義詞,每次看到有些新勢力造車大張旗鼓的開發佈會,並不是因為新車進度,而是宣佈又融資到了多少錢。而業界裡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理論,“融到的錢越多,造車就越靠譜”?!

對於前途自己的財務狀況,陸群先生給了很簡單而直接的回答:“我們是唯一一個公開的造車新勢力,新三板上掛牌,每年的財務狀況都是可以看到的。財務狀況是全部開放的,是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紀律。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現金流是否緊張,大家可以看財報,不用我們自己去評價。我們從未大張旗鼓地宣稱融資,而且我們現在也不缺錢。”

從目前公開的財務報表上看,前途汽車主要的盈利在母公司的“汽車設計”業務,而主要虧損是在“新能源車”業務。對此陸群先生覺得這也是一個不同角度的問題。

目前前途汽車在新能源車製造方面還處於投入階段,按照財務制度需要按“虧損”計入,相對很多還沒有新車發售的“新勢力”車企來說,前途隨著K50投產上市,就開始有營收了。未來的目標就是盈利,這是肯定的 。而也是消費者對我們的要求。但無論如何,前途是非常更快的進入有收入的週期,也會盡快進入盈虧平衡和盈利期。

並且雖然現在叫“虧損”聽著很刺激,但前途其實是在發展初期,準備期,投入期,所以很難用虧損的概念來定義這件事情。汽車產業是大規模產業,就是大進大出,一旦開始盈利就是大規模營收。

至於有人說沒有200億美元就別造車。前途汽車是財務透明的公司,財報上都有寫。在過去的幾年裡,所有的融資,連股權、債券,一共融到了將近30億人民幣。目前只花了20多個億,這些錢都是怎麼花的?前途拿到了發改委、工信部的資質,建好了前途蘇州工廠,前途K50從研發到量產,搞了兩個新車型平臺的開發,全國5家直營店開放,眾多體驗店開始籌備。所以這麼看來,其實造車並不像坊間流傳必須要200億美元才能幹。前途的財務是透明的,會計事務所審計公告的,是不是吹牛大家都看得到。

並且,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長、模式、方法,很難橫向對比。奔馳造一個車可能花20億美元,吉利可能只准備20億人民幣,各有各的做法。如果想幹20億美元,就去找能夠給20億美元的方法。如果想20億人民幣幹,那就做好20億人民幣的準備。不要攀比,各有各的幹法。

所以,陸群先生認為有雖然沒錢萬萬不能,但錢並並不是那麼重要。錢是跟著技術、經營走的,資本是最聰明的,跟著能賺錢的人和事走的。所以沒必要特別糾結融資這種事情。

至於前不久,我認為很無聊的那個蔚來和小鵬關於今年交車1萬輛的賭局,陸群先生覺得那是倆人打賭,我們大家吃瓜就好。我覺得這個回覆十分明智且睿智。

總結

經過一上午的溝通與瞭解,我們基本已經清楚的看到和了解前途汽車“已經做了什麼,正在在做什麼,準備要做什麼,以及打算怎麼做”這四點,也相對比較完整的介紹和解釋了前途汽車備受關注的一些情況,相信如何評價前途汽車各位心裡應該已經有了一個雛形,而今後前途汽車的發展也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