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控產品質量?解密華爲的質量管控體系

要把安全高質的產品帶給用戶,需要建立更高的質量標準,並以嚴謹細緻的流程來為質量護航。而這背後,都離不開巨大的投入和技術的積累。

疫苗案件顛覆了國人的認知,億萬個家庭憂心忡忡,等待後續的處理措施和解決方案。這次事件也給廣大品牌廠商敲響了警鐘,產品質量一旦出問題,對於品牌來說很可能將是滅頂之災。

任何有底線的公司都不會否認質量的重要性,然而,現代化企業大都擁有大規模的生產線和冗長多元的供應鏈,如何把控各個環節,實現產品高質量成為一大難題。

中國移動智能硬件測試中心7月發佈了《2018年智能硬件質量報告》,該報告蒐集了29個省3100萬4G用戶的2億次通話和8億次上網數據,精選了1200款手機評測數據並匯聚了18萬條用戶隨機反饋聲音,對53款熱點手機的85個指標體系進行了評比。

根據該報告,華為公司的三款手機P20 Pro、榮耀10和Nova 3e分別佔領了1000-3000元檔位的冠軍寶座,1000元以下的桂冠則被紅米5Plus摘取。如果看前五強,華為和榮耀品牌的上榜數量高達9個,幾乎佔據了全部上榜機型的半壁江山。

圖:中國移動熱點手機綜合評測排行榜

如何管控產品質量?解密華為的質量管控體系

數據來源:中國移動2018年智能硬件質量報告(第一期)

我們以華為為例,解剖一家高質量的企業是如何打造而成的。

高質量來自高標準

與OPPO、VIVO和小米等競爭對手從東南亞開始國際化進程不同,華為在歐洲市場獲得了較大的份額和認可。最初在開拓歐洲市場的過程中,許多運營商對華為產品的質量並不認可,公司積極學習歐洲質量標準觀念,將質量變成細化的、量化的標準,逐步確立了質量即標準的理念,在這個過程中華為的產品也逐漸被歐洲市場所接受。

與其它手機品牌不同,華為最初是給運營商貼牌代工。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深入瞭解了全球運營商對手機管理的標準,並以此為基礎,最終形成華為的標準,其中包括用戶體驗驗收標準,產品設計標準,元器件採購標準和生產製造標準等。

在接下來進軍北美市場的過程中,華為再次遇到挑戰,因為人力成本高昂,北美市場希望產品的質量能夠達到終身免維護,公司接受挑戰,再次建立了一套能夠實現終身免維護的產品質量體系。而在日韓市場面臨的挑戰更大,日本和韓國都是非常關注質量的國家,歐洲用戶可以接受一定概率的缺陷,但在日本市場,華為真正開始學習“零缺陷”的質量文化。

為了滿足全球的質量標準,讓產品暢通無阻,華為在質量上實施高於業界的標準,包括跌落測試、聲壓測試和輻射測試等均採用高標準執行,比如把業界普遍標準“6090”(溫度60攝氏度、溼度90%),提升到“雙85”(溫度85攝氏度、溼度85%、連續檢測240個小時),以消除極端環境因素對產品性能的影響。背後的原因是,檢測溫度每提高10度,暴露出來的故障就要多一倍。

遇到器件故障時,華為會請供應商分析並解決,當供應商無法解決時,公司會依託強大技術研發能力自己探索解決辦法,再把技術標準告訴供應商並告知該如何改進。用超出業界常規的質量標準去激發暴露更多故障,再用自身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平臺實力去分析和解決,最後把解決方案擴展到供應商,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已經成了華為質量工作的一個常見模式。

質量體現在全流程的細節中

在華為,質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品質量,它體現在全流程的細節中。從戰略規劃和需求挖掘開始,包括產品規劃、設計、供應鏈管控、來料質量把控、硬件研發和創新、軟件開發、生產、營銷、零售、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都要嚴守質量底線。

正如任正非所說,要實現高質量,必須有大質量體系,大質量就是全面質量管理,端到端的質量哲學系統,就是要和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和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在一起。

餘承東也表示,質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品質量,它體現在全流程的細節中,我們需要通過全流程的質量管理,給消費者帶來擁有卓越品質和價值的產品。

華為最初主要監控兩類數據:一是生產車間數據,實時監測每條產線、每個工位的生產狀況。一旦良率和故障模式出現波動,系統會報警,及時介入可避免出現大規模的生產異常;二是各個售後維修點的數據,一旦某種故障的案例數量陡然高於平均狀況,公司會分析並緊急進行處理。

如今,公司把“鷹眼”監控系統也擴展到了供應商處。供應商生產元器件的過程和數據,能實時傳輸到華為。一發現生產波動,公司立馬派人去了解,確保萬無一失。這其實是“三贏”,消費者能買到更放心的手機,華為能更省心地生產,供應商也不用擔心因器件故障而導致賠償。

通過三層布控的“鷹眼”系統,華為可以在生產前監控供應商器件狀況、生產中監控產線狀況、生產後監控售後維修狀況,最大限度地攔截不良手機。當然,擁有強大功能的鷹眼系統也耗資不菲。除了“鷹眼”之外,公司還有大量實驗室和測試設備,通過這些裝備和投入可以確保產品質量和同型號產品達到一致的質量標準,從而保證消費者利益。

高質量來自高投入

判斷一家企業,尤其科技公司是不是靠譜,有一個很簡單樸素的判斷標準——看它的研發投入。研發佔比高,投入大的企業,產品質量通常較有保障。

任正非曾指出,“要瞄準高質量前進,敢於投資,要以勝利為中心,不以省錢為中心。我們所有業務的本質是實現高質量,高質量的實現是需要投入高成本的,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要的是勝利。五千年來最省錢的是誰,是農民,但直到今天農民也沒有富。你看我們這三十年來幹了啥事,就是不停地花錢,構建起了這個共同的平臺,這不是隨便就能拷貝的。誰能打敗華為?只有我們自己,如果搞個低質量,一下子就讓我們栽了”。

攔截問題、不讓故障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只是基本要求。要把高質量的產品帶給用戶,需要建立更高的質量標準,並以嚴謹細緻的流程來保障質量的達成。而這背後,都離不開巨大的投入和技術的積累。

華為目前針對產品的測試實驗室大概有幾百個,包括硬件實驗室、原材料分析、第三方認證、第三方應用兼容性測試,滿足各國認證測試的實驗室,這些實驗室是保證華為標準能夠執行的重要載體。例如,華為在實驗設計上,通過極限壽命測試方法,進行百萬級壽命評估,用以充分保障手機按鍵的使用壽命及設計可靠性;業界電源鍵點擊耐久達到20萬次,華為做到了100萬次。

保障質量最終靠的是長期的技術積累。華為基本上實現了整個製造系統的全自動化。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控制產品的質量一致性,公司每年至少都要投入兩億美金去購買新的設備,不斷地翻新設備,而這些投入才能真正地保證從生產線上走出去的每一部手機質量都是一致的。

持續的研發投入為產品質量和產品創新提供了支持。2017年,華為研發人員約8萬名,佔公司總人數的45%。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897億元,約佔總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3940億元。在全球範圍內,華為的研發資金投入排名第三,僅次於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司成立了全球四大質量能力中心:中國(軟件、管理、服務)、美國(創新、管理、設計)、德國(硬件、服務、採購、供應鏈)、日本(製造、服務、採購)。

過去,很多消費者對華為手機的感知就是皮實和抗造,這其實是對質量最簡單的一個認知。而今天,當消費者再次提起華為的時候,設計時尚、拍照出色、續航給力、性能卓越等更多標籤的出現,說明泛質量概念開始深入人心。這些特性令更多全球消費者接受和喜歡上了華為,這也令華為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依然能夠獲得高速增長。可以說,質量就是華為的核心D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