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成都黉门街的前世今生

黉(读音hong)门是学宫的大门,所以古代士子考中秀才皆被称为身入黉门,是天子门生,即皇帝的学生。不过,位于成都武侯区的黉门街,并不是因为皇家学宫而来。清光绪初年,此处尚无国学巷,黉门街也称为东巷。

涨知识!成都黉门街的前世今生

世纪四十年代成都老街

清末,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但两湖总督张之洞怕“国粹”从此衰废,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文化观和改革设想,并奏请清廷在文化较高的省份创办"存古学堂"一所,取秀才应考,八年才得毕业。之前,张之洞在任职四川学政期间,对四川的教育就比较重视。后来的当局唯恐冷落了国粹,便在后来的国学巷创立了一所存古学堂,承袭尊经书院遗制。

这所学堂,是另一位名人捐赠的,他就是崇州人杨遇春。清道光年间,武举人杨遇春官至陕甘总督,告老还乡之后,在成都受领一处别墅。清末,杨家子孙将别墅捐出来办存古学堂。由于所招学生大多为秀才,所以此街道名为黉门街。

涨知识!成都黉门街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黉门街一景

辛亥革命之后,存古学堂曾经被改为国学院,街道也一度更名为国学巷,延聘海内学者如廖平、吴之英、刘师培、谢无量到院讲学,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就毕业于该校。1927年国学院改为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1931年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此地改设川大附属高中,校门移至小天竺街。1935年附高停办,改设私立济川中学。现在,国学巷是单独的一条街,就在黉门街的旁边。在黉门街背后,还有一条黉门后街,和当初的秀才学生没什么关系,估计是为了图个响亮的名声而已。

涨知识!成都黉门街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出洋相的这个路牌

为什么咱家要在标题上给黉字标注拼音,是因为这个字在成都闹了几次笑话。2004年2月,热心的市民发现,街口一个大型指路牌上写成了“簧门街”,拼音也成了“HUANG”,后来被有关部门及时纠正。2008年8月,浆洗街高架桥一侧,一块悬空路牌上的黉门后街又被写成了“簧门后街”,后来“簧”字被改正为“黉”,但拼音依然为“huang”,让人哭笑不得。直到次年1月,从石羊场到火车北站的28路公交车,沿途所有站牌的运营路线图上都是“簧门后街站”。看来,今天的秀才语文水平普遍不高,认字儿差远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