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美术展的三重境界:艺术家、爱好者和吃瓜群众的观展攻略

对于爱看画展的你来说是哪一种呢?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又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艺术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那么当我们在看美术展时,我们又在看什么呢?

参观美术展的三重境界:艺术家、爱好者和吃瓜群众的观展攻略

兰台君为你梳理了观看美术展的三重境界——艺术家,爱好者,和观展人。当了解了这三重境界后,从不同人群对看展抱有的不同心态和目的出发,我们可以巧妙的将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普通观展人的需求相互补足,专业艺术家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加艺术爱好者对艺术品的了解;而艺术爱好者独特的思维火花也能和艺术家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灵感,普通观展人更是脱离“到此一游”式的走马观花,用同样的时间收获更多。接下来兰台君就来对这三种分类做一个具体介绍:

一、 专业级看展人

他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韵味、看气息、从创作时代到社会背景到艺术家生平乃至花边轶事,他们甚至可以盯着一幅作品连续多天,连不同的天气、时段、光线,都能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感受,硬生生把一幅静态的作品衍生出万千种动态的感想,毫不客气的说,他们几乎可以把一幅画看出一部小说的故事。

二、 懂一些门道,却不够专业的艺术爱好者

他们可以通过作品简介,结合自己了解到的艺术知识,偶尔也带上自己的主观阅历进行上帝视角的解读;这对于本身就是要引起大众共鸣及思考的作品来讲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揣测艺术家的意图的乌龙,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趣事。

三、 抱着以“提高生活水平及审美趣味”为目的的“吃瓜群众”

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处在一个神游天外“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的迷茫状态。吃瓜群众在一幅作品面前驻足的时候,可能只是在思考观展结束后可以去吃什么。

参观美术展的三重境界:艺术家、爱好者和吃瓜群众的观展攻略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发现自己好像不是以上的任意一种,又该如何更浸入式的去享受美术展呢?兰台君也有办法。

这个方法既方便毫无常识和经验的人,也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经验的人,简单来说就是画展要分三遍看:

第一遍,请暂时忽略画作旁边的小小的说明文字,因为有许多人是会下意识的不断的去看个说明注释,坏习惯!进入展厅后,先花最少的时间快速浏览一遍整个展厅,绘画在哪里,装置在哪里,摄影在哪里,录像在哪里,整个展览的主题和概要是什么,不需要马上理解和分析什么东西,只是粗粗浏览,这一遍浏览,大致上你会迅速判断几个你觉得有意思的作品,请记下它们的位置。

然后第二遍从入口处再看起,这一遍可以看看展览前言,可以看看你感兴趣的点和策划展览的人的思路是否一致,还是完全不同,如果不同,策展人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想的,你和他在对作品的理解上有什么偏差。然后掠过第一遍对你毫无触动的作品,直接去看那几个你喜欢和有记忆的作品,有需要的话,拍照(绝大多数艺术作品展不允许使用闪光灯,闪光灯的强光可能会产生对作品质地、保存的各种危害),和作品多待一段时间,不要看任何文字信息!大概花个十来分钟也差不多了。

参观美术展的三重境界:艺术家、爱好者和吃瓜群众的观展攻略

第三遍如果你对某几个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再看画作边的文字说明,对于有专业基础和经验的人来说,作品创作的年份和使用的媒介材料这些信息,是比作品标题重要的多的多的信息。

不要高估自己的消化能力,一个中型展览,看四十分钟已经非常疲倦了,有些作品分楼层,就不要上上下下的跑了,还是这个方法,一层层来就是。

这样大致一个展览不会漏掉在直觉上对你有触动的东西,那种事先做功课,事后买画册的看展法,事实上只是记住一些和艺术相关的知识,和直接面对艺术品给你的直觉体验,这是完全两个层级的体验。

当然,如果你是旅游到一个城市,时间有限,而看的又是一个比较费解的当代艺术的展,以上方法也适用,但更省事的方法是借一个语音导览器。

参观美术展的三重境界:艺术家、爱好者和吃瓜群众的观展攻略

其实不要小看走马观花留下的“印象”,这印象就是艺术品给你最直观的打击,杜尚的自行车轮,梵高的向日葵,蒙克的呐喊,画幅的大小,材质,灯光,游人,气氛,环境,这都很重要,不要想太多知识和前因后果,都已经来到艺术脚底了,就不要试图用智力的杠杆去撬开直觉的大门啦。

但兰台君还是觉得,归根结底看展览,只秉承一个标准就好:最大化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最重要的还是,不管学习与否,专业与否,看得开心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