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博通还是等着博通收购高通,对英特尔都是一个死局

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计划又将增加一个戏剧性的角色。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英特尔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收购博通的可能性,以阻止后者收购高通。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妨先回顾一下博通与高通之间的并购与反并购进程。

2017 年 11 月,博通宣布有意收购高通公司。两家公司的核心业务都围绕芯片解决方案,相较于高通在智能手机芯片、5G 网络的影响力,博通的业务更聚焦在企业级市场,提供有线网络和无限网络的产品。早先,博通曾涉足手机基带市场,不过已经在 2014 年放弃这个领域。

收购博通还是等着博通收购高通,对英特尔都是一个死局

尽管博通过往有过多次成功并购记录,但此次并购高通的设想,从一开始就非常不顺利。

首先,博通开出的 1300 亿美元收购报价,被高通股东认为是低估了价格,至少需要 1600 亿美元。

其次,博通与高通的收购邀约引发了美国监管机构的关注,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目前这个「博通」是 2016 年一家名为 AVago 的新加坡公司收购「博通」之后才更名的公司。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起原新加坡公司并购美国公司的并购事件。也正因为此,美国政府上周紧急要求高通公司推迟 3 月 6 日的股东大会,原本这场大会会决定是否接受博通的收购邀约。

收购博通还是等着博通收购高通,对英特尔都是一个死局

第三,外界对于此次并购后的新博通或新高通持谨慎态度,且不说业务整合的难度,仅就市场规模与行业影响力,是否具有更野蛮的定价权?两家公司在 2017 年的营收总和大概有 400 亿美元,与苹果的 2000 亿、亚马逊的 1300 亿美元还有一定差距。

但这对 2017 年财年营收 628 亿美元的英特尔来说,两家公司的合并,将给自己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尤其是在高通几乎接受博通报价的时间节点,其紧迫性也更加突出。

收购博通还是等着博通收购高通,对英特尔都是一个死局

事实上,英特尔的危机自第一代 iPhone 发布就已经长期存在。2005 年的时候,英特尔拒绝了乔布斯提出的制造 iPhone 专属 CPU 的建议,由此错失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随后的十几年里,这个星球上出现了 18 亿台 iOS 设备,这是一个远超 PC 行业的数字,但这些设备与英特尔无关,三星、台积电成为最大赢家。而在远超 iOS 设备数量的 Android 市场里,英特尔同样没有任何位置。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英特尔消失的十年。

站在当时的时间点上看,英特尔握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苹果当时连制造手机的经验也没有,作为一家成功又成熟的公司,英特尔不会相信所谓 iPhone(智能手机)改变世界的鬼话,他们更愿意将资源放在正在赢利的领域,个人电脑。他们也更相信合作多年的微软,在过往的十几年时间内,英特尔与微软的联盟(Wintel)可谓无坚不摧,成就了个人电脑的黄金时代。

收购博通还是等着博通收购高通,对英特尔都是一个死局

即便是面对 ARM 架构的手机芯片崛起,英特尔对于 Wintel 的态度依然非常坚固。

2012 年 1月宣布和摩托罗拉移动合作启动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芯片时,英特尔的高层还在坚持所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只是一个边缘产品。即便在当时 Window 8 可以同时运行在 X86 架构和 ARM 架构的体系中,包括英特尔高层以及周边的解决方案供应商都不认为所谓 Wintel 时代正在结束。

这样的逻辑之下,即便可以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功耗相似的芯片,倘若一个可以运行 Windows、卖的贵,另一个运行其他系统、卖的便宜,你觉得一家成功又成熟的大公司会选择哪一个?

接下来的几年,英特尔开始了一系列拯救计划。他们选择进入一个个新的产品领域,从服务器到内存计算,再到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汽车…..过去几年哪一个领域最火,一定少不了英特尔的身影,不过遗憾的是,所有这些领域都无法让英特尔像过往 Wintel 的那样享有行业影响力。

正因为此,英特尔还在不断切入新的行业,从存储、可编程芯片(FPGA)到无人驾驶的一系列收购,让整个产品线变得异常混乱。

但有一点,支撑英特尔最核心的业务还是 X86 架构的芯片,这项业务为英特尔贡献了 80% 以上的收入,还有将近 100% 的利润。倘若再把博通收购,博通更混乱的无线产品、存储交换机、光纤网络等等,又该如何整合?

收购博通还是等着博通收购高通,对英特尔都是一个死局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英特尔还在担心高通与苹果的专利纠纷。英特尔过去几年拼命从高通嘴里抢到了不少 iPhone 产品的无限调制解调器的订单。

原本,英特尔的高管或许还在希望高通与苹果的纠纷会减少高通的订单,但考虑到博通与苹果的特殊关系,一旦高通被博通收购,苹果与高通之间的纠纷或许也会瞬间解决,这可能意味着英特尔要被苹果扫地出门。

所有这一切,都让英特尔面临一个极其困难的境地,要么拼了老命以近乎「自杀」式的方式收购博通,从而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要么默默祈祷,等待博通收购高通的行动最终失败。(本文作者赵赛坡,I/O 会员计划出品人,更多独家内容请访问 iois.me 或搜索「I/O 会员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