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宏教授:双侧踝部血压的差异有临床意义吗?

郭子宏教授:双侧踝部血压的差异有临床意义吗?

编者按:四肢血压的明显差异大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第十六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8月12日举办的“血压测量、血压形态和血压波动在心脑血管病中的评价”论坛上,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郭子宏教授发表题为“双侧踝部血压的差异有临床意义吗?”的精彩演讲,就踝间血压差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了概述。

郭子宏教授:双侧踝部血压的差异有临床意义吗?

血压是重要的生命体征,在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或持续的血压升高将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四肢血压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双侧上肢血压存在着5~10 mm Hg的差异,上下肢血压差异达20~40 mm Hg。若双侧上肢血压差异超过10 mm Hg则属异常,主要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先天性动脉畸形。若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血压可能是主动脉缩窄,或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

因此,血压的差异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研究深入以及四肢血压测量的推广,双侧踝部血压差异增大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疾病的相关性才被发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为了回答“双侧踝部血压差异有无临床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踝间血压差异的概述

踝间血压差来源于四肢血压的测量结果,即双下肢踝部收缩压的差值(interankl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BPD),简称踝间差。由于踝间差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目前暂无诊断标准,现有研究基本上参考臂间血压差异的诊断标准,将踝间差≥10 mm Hg诊断为踝间差增大。

有研究发现,社区人群中踝间差≥10 mm Hg的检出率为18.5%,而在卒中患者中踝间差≥7 mm Hg的检出率为59.6%。由此可见,踝间血压差并非少见。近年的研究显示,踝间差增大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于心脑血管病、慢性肾脏病以及透析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意义。

研究发现,老龄化、高血压、肥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是导致踝间差增大的危险因素,踝间差与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糖、收缩压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目前认为,踝间血压差增大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下肢动脉血管重塑所致。

有关踝间差的测量方法,大多数研究采用四肢血压检测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同步自动测量。非同步测量方法与上肢血压测量相似,要求测量前受检者需在安静环境下充分休息5 min以上。检查时受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测量部位。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上肢及下肢血压时应分别选用大小合适的袖带,测量上肢血压时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 cm,气囊宽度需覆盖上臂周长的40%,长度至少达到上臂周长的80%。测量下肢血压时使用的袖带应比上肢袖带宽2 cm,推荐使用50 cm×14 cm左右的长方形袖带进行测量,测量下肢的袖带要求气囊宽度需覆盖小腿周长的40%,长度至少达到小腿周长的80%,松紧适宜地将袖带贴缚在被测者双脚踝上部的小腿,袖带下缘距内踝上2~3 cm。袖带及气囊尺寸过小将高估血压值。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同时测量患者的四肢血压,连续测量3次,每次测量间隔2 min。推荐解读方法:取3次测量的踝间差的平均值为踝间差检测结果。

踝间血压差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1

踝间差与左心室肥厚

以往研究证明,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升高。因此,如何在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左心室肥厚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基于1059例住院患者(60.8±13.7岁,男性占56.9%)的研究,在排除心房颤动、主动脉瓣疾病及二尖瓣疾病的疾病后,发现踝间差≥15 mm Hg的患者占13.7%。其结果提示与踝间差<15 mm Hg的患者相比,踝间差≥15 mm Hg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更高,左心房内径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ABI<0.9的检出率更高。该研究认为踝间差≥15 mm Hg与左心室肥厚独立相关。

2

踝间差与外周动脉疾病

ABI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显示,ABI<0.9与臂间血压差≥15 mm Hg独立相关,近期的研究证明ABI<0.9与踝间血压差≥15 mm Hg独立相关,在多因素调整后ABI<0.9与踝间血压差≥15 mm Hg仍然是外周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baPWV(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被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广泛应用。已有研究显示,踝间差增大是导致臂踝动脉脉搏波波速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踝间差与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死亡率

Chen等的研究共纳入144例慢性肾脏病3~5期的患者(除外接受透析治疗、心房颤动患者),采用两台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同时测量患者双下肢血压,根据踝间差≤6 mm Hg和>6 mm Hg将患者分为两组,平均随访3.1年。随访中发现住院期间踝间差≤6 mm Hg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每年降低(0.65±0.36)ml/(min·1.73 m2),而住院期间踝间差>6 mm Hg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每年降低(2.26±0.35)ml/(min·1.73 m2)(P=0.002)。该研究者进一步对透析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共纳入210例透析患者(除外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长达(4.4±1.5)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踝间差≥15 mm Hg的透析患者与踝间差<15 mm Hg者相比,其总体死亡率高2.91倍(P=0.01),心血管病死亡率高3.15倍(

P=0.04)。上述研究显示,踝间差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功能减退以及疾病的进展有关,且踝间差≥15 mm Hg是总死亡率及心血管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4

踝间差与脑卒中

Guo等的研究发现踝间差增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该研究入选了1485例年龄≥35岁的参与者(男性占49.8%),平均年龄(54.8±11.5)岁。通过四肢血压测量、体格检查、血液采集以及问卷调查(吸烟饮酒史、疾病史、家族史等)发现,踝间差≥7 mm Hg可以为卒中风险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通过ROC分析发现,踝间差≥7 mm Hg对于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优于ABI<0.9。因此,在评价卒中风险时测量四肢血压十分必要,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脑卒中风险。

5

踝间差与心血管事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踝间差增大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荟萃分析发现,踝间差≥15 mm Hg的人群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更高。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显示踝间差≥10 mm Hg会增加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以及总死亡率。这项研究共纳入了3133例社区居民,平均年龄(69.0±7.4)岁,并进行平均4年的随访。研究发现,踝间差≥10 mm Hg会使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比从1.52增加至2.47,心血管病死亡率风险比从1.45增加至2.12。

结论

双侧踝部血压差异增大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等多种疾病相关,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ABI,踝间差异常的检出率高,更加适合大范围用于体检及入院常规检查以发现相关疾病风险。但是,踝间差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踝间血压差的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在不同试验中均存在差异;双下肢的血压同步测量与非同步测量对于结果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踝间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及规范。

专 家 简 介

郭子宏教授:双侧踝部血压的差异有临床意义吗?

郭子宏,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病房主任。云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老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以及临床药物研究30年,擅长于老年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临床诊治。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