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解析

未来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解析

互联网金融是近两年中国金融行业最具活力的领域。随着竞争格局和制胜要素的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典竞争战略可能逐步乏力,过去企业赖以生存的众多优势和战略规划方法已远远不够。如何才能在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新兴市场中找准方向?

一、互联网金融新动力

庞大的,没能在传统金融行业中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造成了中国的金融压抑,这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也构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源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新格局

(一)两种思维的碰撞

传统金融业者通常会将金融服务看成一条价值链,竞争的关键在于把控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传统金融机构仍普遍持有机构本位的思路,产品是相对中后台的职能,主要依照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设计。以贷款产品为便,传统金融机构在做产品时考虑的往往是抵质押物、期限和价格等因素,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再考虑通过哪些渠道销售给哪些客户,也就是说产品生产过程本身离客户还比较遥远,客户需求传导到产品研发环节也存在一定障碍。

新兴的互联网从业者往往沿袭互联网或电商的思维来看待互联网金融,主要要素包括:用户、云、端。其中,“用户”是这个系统的核心,“云”包括云计算以及构建在云之上的数据数务、征信平台等基础设施,“端”则代表了大量的应用场景以及与场景紧密相连的产品。在这个系统中,一种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产生首先源自用户的需求,当某种需求在某个场景中被发现后,再反向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并最终将产品嵌入到场景中,将金融化于无形,体现出从大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到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两种思维有两个最大的不同:一是机构本位与客户本位的不同;二是线性路径与多维网状路径的不同。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用户+云+端”的思维可能显得过于抽象和简化,给人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而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价值链的思维可能显得过于陈个和繁琐。但从长远来看,两种思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将是互联网竞争与融合的必要前提。

(二)互联网金融四大制高点

无论是哪种思维,其目的都是把握互联网金融竞合关系的制高点,并据此进行布局。事实上,这两种思维尽管看似不同,但其关注的核心制高点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一共有四个制高点,基础设施、平台、渠道、场景。其中,基础设施是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的领域;平台是互联网行业平台模式在金融领域的延续和创新;渠道则是互联网时代对金融机构传统核心资产的重新审视,也是互联网企业线上线下整合的重要阵地;场景是金融“生活化”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体现。

1、基础设施:蕴藏颠覆性创新的无限可能

此处的基础设施主要指支付体系、征信体系和基础资产撮合平台。

支付体系:互联网的不二法门,且竞争刚刚开始。支付是人们对金融最相实的需求,也是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一种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诞生和发展首先起源于支付。例如,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诞生最早就是为了满足荷兰强大的航海贸易在支付结算方面的需求;19世纪后半期中国山西票号的诞生也与山西盐商的支付结算需求紧密相关。

如今,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同样以支付为金融的切入点。支付业务本身并不是盈利的来源,但它是汇聚流量和积累数据的重要手段,其流量和数据是开展其他金融业务的底层基础。在移动金融背景下,支付被赋予极大的活力。首先是介质创新。中国国内在移动支付介质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基于芯牌的近场支坟、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光子支付等。银联、通信运营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等纷纷发力介质创新,并力争控制核心标准。

其次,虚拟货币(如比特币)和网络支付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各国中央银行的中心化地位以及传统的支付汇兑体系构成了挑战。货币的角色和形态未来会如何发展?互联网支付汇兑体系会如何演变?这一切尚有待观察。

信用体系:中心化还是多元化?支付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特定的加工和整理就能够成为信用基础。未来,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数据的种 类、数量及时效性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对个人的信用互联的评价体系也将更为多元、立体和即时。

基础资产撮合平台:直接融资大发展。基础资产撮合平台是指股权、债权、产权、林权、地权、碳排放权等基础资产的交易和撮合平台。此类平台的发展主要源自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改革。目前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是6:4,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手段较为单一,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是3:7,金融危机前一度达到过2:8。

未来中国必将改变社会融资结构倒挂的局面,去中介化是趋势所在,而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的发展将加速去中介化的实现。例如,平安陆金所Lfex就是为不同机构提供债券、应收账款、信用卡资产等基础资产投融资撮合的平台,上线半年交易额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2、平台: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延续

平台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特定君体,为其提供行为规则、互动机制互动场所(常常是虚拟场所),并从中获取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

拉卡拉公司创始人孙陶然在《平台战略》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个成功的平台往往需要做好几件事:一是选择平台战略的企业需要有能力积累世大规模的用户;二是需要提供给用户有着世大粘性的服务;三是需要有合共赢、先人后己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平台商们正在纷纷践行以上准则。

平台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被广泛应用,因此当互联网进入金融业务时,也自然地延续了这一战略。但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平台仍是相对陌生和抽象的概念,如何改变思路及试行平台化运营,也可能是传统金融的又一突破点。

3、渠道:多渠道整合是关键

渠道的核心议题是多渠道整合,即客户能够自由选择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怎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背后是机构的不同渠道在产品和服务、流程、技术上的无缝对接。这一点对于拥有较多实体渠道资产的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尤为重要,需要通过两方面的转型来实现。

渠道定位从“以我为主”向“以客户为主”转型:从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至今几乎所有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互联网渠道。

但传统的网银或手机渠道更多的只是将网点的流程电子化、网络化,仍是从金融机构流程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而非从客户需求和便利的角度进行改造。因为,金融机构多渠道整合的难道并非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思维的转变。

实体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转型:虽然实体渠道对金融机构来说是重资产、高成本,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客户对实体渠道的心理依赖,尤其是针对复杂产品和服务的面对面交流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实体网点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互联网企业大多依托于电子渠道,较少具备实体渠道资产,但仅仅依靠单一的线上渠 道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客群和场景。因此,多渠道整合同样是互联网企业得思考的方向。

4、场景:找准客户生活的场景

“金融的生活化”这个概念是指金融不是独立存在于人们的生我没有中,而是嵌入在众多的生活场景中,让人感受不到金融的存在,可它实际上又无处不在。因此,互联网金融版图的扩张实际上依靠两个维度的护展:一是扩大目标客群;二是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

在未来场景的争夺战中,关键是要找准客户生活的主场景,并以此作为核心应用的切入点。这种主场景既有可能是线上的,也有可能是线下的,它不一定占据客户最多的时间,但往往链接的是客户最基本的需求。

(三)对不同市场参与者的启示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新兴的,快速变化的市场,我们很难去预测2020年的终局,但把握基中的主要趋势和核心问题,同样可以帮助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找准方向。未来,传统金融机一方面仍有可能享有产品专业、风险管控等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将加大在渠道、场景端的创新力度。互联网世头的传统优势在于平台,过去几年对场景的争夺已初见成效,未来最有可能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各种新兴金融业态目前还处在快速成长的演变期,沿未探索出适应国情的有效盈利模式,同时面临较高的监管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通信运营商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如大举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则意味着跳出传统优势行业,进入到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陌生行业中,其面临的思维转变和体制机制挑战不可小觑

图五

三、互联网金融新战略

面对日渐加速的行业变迁和这些全新的竞争对手,传统金融机构难免会感到困惑和吃力,因为他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规模优势、价格优势、渠道优势和经典的战略规划方法似乎已经不足够。尤其在变化更快、更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个人金融领域,金融机构需要采用更灵活,更动态、更前瞻的方法来建立适应型战略,从而更好地参与竞争。

适应型战略能够通过五个优势的建立得以实现,其中,试错优势是核心优势、触角优势与组织优势是辅佐性优势,系统优势和社会优势是延展性优势。

四、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经济价值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互联网第一次真正触及金融商业模式、产品、运营的创新,有助于深刻、全面地提升整个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水平。并且,这些创新对促进普惠金融实现、助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等也将带来不可限量的价值。

例如,未来随着我国征信体系的完善,P2P、电商网络贷款等新的业态将迎来极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其数据分析的模式和工具也可以为传统金融机构所借鉴,帮助传统金融机构真正实现小微业务的下沉。如在P2P、电商网贷等新兴融资渠道的驱动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覆盖率有望提升到2020年的30%~40%,这意味着超过3000万家目前未被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有望在未来几年获得满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