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这个古村了不得,民国时出过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长

每一个古村,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这些文化积淀的存在形式,无非就是庙宇、道路、房屋等各种建筑载体,以及祭祀礼仪、民俗、农事活动等生活百态,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有一批出自古村的名人,他们的行踪、言行、故事等,流传下来,都成为了一座古村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千年古县——长子县,这座因为尧帝长子丹朱而得名的古县,古村落不少,在前面几期的文章中,胡哥带领大家领略了长子县最南端的南张店村的古朴美,今天,胡哥带领大家了解下南张店村里的名人故事。

长子县这个古村了不得,民国时出过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长

李氏大院。

我们从最古老的治家格言——耕读传家说起。耕读传家曾是中国人理想的农村家庭生活方式。虽然张店村是个因商贸而发达的村子,半农半商是当地人生活的常态,但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依然主导着他们的生活,崇文敬儒的传统造就了这个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人才。

我们从这些传统村落里民居建筑的大门匾额题字上,依然可以看出一户人家注重家庭修养和儒家教育理念的精神追求,和其他传统村落一样,无论是九连环李氏大院、1号2号院,还是李氏祠堂院、南酒坊院,都在自家的各个门匾上题刻有四书五经上摘出的名言警句,这些蕴含着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深刻寓意的辞文,对内可约束家人知书达礼、修身养性,对外可传递家风家教、彰显精神。

在走访的这些民居大院中,我们还发现了和别处不一样的另一种风景,那就是,除了大门、二门的匾额上有各种题刻外,在好多房间的窗户上部竟然也有窗匾,题刻的大都是三字格言,同样意境悠远,寓意深刻。

长子县这个古村了不得,民国时出过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长

窗额题字:和为贵

比如“振家声”、“居之安”、“惠迪吉”、“平为福”、“和为贵”、“梅吐玉”、“柳垂金”等等,既有对人生的诉求,更有一丝禅意,农耕社会的特色教育,儒家文化的浸润,渗透于题刻的字词之间,在门楣窗户的高处生发,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治家图景。

长期在这样的名言警句下生活,自然要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熏陶,村里也出过不少名人。比如清光绪年间的贡生李树忠,曾于1913年任平顺县县长,后任长子县教育会长多年。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全县有15人赴日本留学,张店村就有两人。一位是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的李宜勤、一位是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的李述文。前者曾经在毕业归国后,于1933年任山西高等法院第五分院(宁武)院长,抗战时任“长子县士绅救国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店村人受益于政府驻地的学校建设,读书人越来越多,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就有30多人毕业于大中专院校。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有百余人考入全国的大中专院校,平均每年都有四五人升学深造,是有名的升学大村。

长子县这个古村了不得,民国时出过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长

李氏大院正房。

除了升学深造,张店村人还积极投身革命战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先后有50多人参军,其中有10人英勇牺牲,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参军入伍的人数,总共有200人为革命战争、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文武人才辈出是张店村的特色,也是全县的一个少见现象。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在一座座新房子渐次林立的村庄里,这几片老建筑东一片、西一片艰难地存身,更像是失而复得的艺术收藏品,弥足珍贵。那每一处可见的斑驳痕迹、可触摸的残垣断壁,都留着历史风霜的印记,藏着先人智慧的结晶,这里有张店村人的乡情,有张店村人对家园的眷恋。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