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谭嗣同与妻诀别时说道

历史很奇妙,它由每个个体的岁月所组成,但又重重地影响着个体的岁月。

任何时候,如果个体想岁月静好,这并不难,要么夹紧尾巴做人,要么摇动尾巴做狗。

“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谭嗣同与妻诀别时说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

此时,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变法、中国人第一次上下求索、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戊戌变法落下了帷幕。前后仅持续了103天。

此时,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被杀头。

慈禧老妖很生气,为了以儆效尤,她故意命令刀子磨成钝的。结果,“六君子”被刽子手砍了几十刀才死去,手都麻了。

令人惊讶的是,刑场下的百姓各个冷眼旁观,甚至口张獠牙,誓要生吃这些人的血肉。在当时的人看来,再加上慈禧老妖的渲染,大家觉得这六人就是社会的不稳定分子,是他们让社会动荡不堪,他们是社会的蛀虫。

有人说,这些杀千刀的,活该,岁月那么静好,就你们事多,祸国殃民,尽想些改良变法的歪主意。

有人骂,这些读书人的良心坏透了,朝廷那么好,这些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才搞变法,是叛乱者,是逆贼。

有人想,如果我不痛恨他们,不骂他们,那么我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在这其中,有个人一直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哭泣,他就是谭嗣同的结发妻子,李闰。

就义前 ,谭嗣同与李闰诀别。谭嗣同说:“告诉后来的人们,我是为了什么而死”。李闰说:“可是我们还没有孩子”。

此时,早已看破生死的谭嗣同突然哽咽了,说出了最绝望的一句话:“这样的国家,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

“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谭嗣同与妻诀别时说道

个体要说岁月静好,谭嗣同可以说自幼就配得上这句话。

他是官N代,父谭继洵任职过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湖。

谭嗣同自小博览众书,有着剑胆琴心。他不炫富,不说我爸是谁谁谁,也不在朋友圈里天天晒奢靡的生活照,反而是关心百姓疾苦,爱打抱不平,施舍仗义,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大刀王五结为兄弟。

少时,有一次,他看到名官二代调戏妇女。他单枪匹马上去把人家打了一顿。这事后来告到了他父亲那里,其父教育他,不要那么要出风头,容易吃亏。

成年后,其父安排谭嗣同入仕,并交待其做人要谨慎,必须夹着尾巴做人,这样才能为官平稳。谭嗣同不愿,于是离家出走,睁眼看世界。这期间,他游历各地,思想上更加进步,同时对百姓疾苦更有深刻理解,决心立志变革。

公车上书时,谭继洵急忙找儿子谈心,他说,你这是瞎闹,干嘛出这个风头,老老实实呆着,一生才能富贵。谭嗣同不允。

谭继洵没想到,他的儿子骨子里是个英雄。英雄怎么会夹着尾巴只谋求个人的岁月静好呢?

“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谭嗣同与妻诀别时说道

1898年9月21日,慈祥老妖动刀子了。

有人前来营救谭嗣同,但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妻子李闰是名门闺秀,她是清朝户部主食李篁仙的女儿。李篁仙是当时的长沙大才子。

谭嗣同死后,李闰写下纪念诗:“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此后,她热心公益,救济穷苦,捐资助学。康有为赞其为“巾帼完人”。

可以说,谭嗣同和李闰这对夫妻在个体上的岁月,如果按照正常的步伐走,遵循其父亲的安排,夹着尾巴入仕做官,他们会比很多人都要静好。

可是,有些鸟儿的羽毛太漂亮了,任何牢笼,即使是黄金做的,都桎梏和麻痹不了它们。它们用尽生命来飞翔,只是为了告诉你,睁眼看看,岁月哪有静好。

“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谭嗣同与妻诀别时说道

任何时代,君子大多长戚戚,而小人则坦荡荡。

小人的岁月很容易静好,因为只要尾巴摇的欢快。

武则天登基之初,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为了显示“皇权天授”,自己是上天安排来当皇帝的,于是她玩起了把戏。有意无意下,很多文人为其摇旗呐喊,鼓吹天命。

为了迎其所好,一时间,神州大地上很多地方都反映出现了所谓的祥瑞。比如赤心石,五腿牛,武帝碑等等。

公元690年,一个名叫朱前疑的落魄文人想到自己发迹的时刻来了。她向武则天上书:“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小人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您活了800岁,寿比彭祖!”。

武则天看后,非常高兴,封了朱前疑一个官职。

过了段时间,朱前疑再给武则天上书,说自己又做了个梦。这回是梦到了您老人家返老返童,白发变成黑发,脱落的牙齿又重新长了出来。

武则天一看,心里又是很高兴,给他升了官。

朱前疑觉得自己的岁月真静好,美极了。为了更静好,他又给武则天上书,说自己又做了个梦,这回梦见嵩山开口说话,喊着圣皇万岁。

武则天看后心里依然是大喜,再一次封赏朱前疑。

“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谭嗣同与妻诀别时说道

历史很多时候会雷同。

自秦以来,古时候,我们明面上只允许一个人翘“尾巴”,他不用夹着。如果“尾巴”翘得不够高,会有大把的臣子想尽办法为其接上一节。另一方面,臣子们的“尾巴”必须夹紧,谁要是没夹紧、夹好,准出事。

现实告诉我们,不夹着尾巴做人,命运大都不太好。

有的是为公义,不愿意睁眼说瞎话,不愿意对社会冷漠,比如“六君子”。有的是为私,好名节,不愿苟且偷生,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同流合污。比如陶渊明、王羲之,苏东坡。

但往往这些人会青史留名,因为历史总会被厘清,良知总不会蒙蔽。

如今,夹着尾巴做人,摇着尾巴胜人的生存“规则”依然大有市场。尤其是摇尾巴的永远都有饭吃,而且吃的好。要知道,人性上,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大抵上没多少区别。吃都是一样的饭,拉也是也一样的。

比如,小到一个公司,老板和老大可以翘尾巴,但下面的人则不行。同时,里面还有专门一拨人一天到晚摇着尾巴,顺便睁大眼睛,盯着谁的尾巴没夹好,没夹紧。如此下,有的人屁都不敢放一个,更加不要说提意见,说建议,讲真话。

“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谭嗣同与妻诀别时说道

有人说,夹紧尾巴,摇动尾巴,这种情形如同鲁迅的人血馒头一样。

这是因为,活着,我们越发只关心自身过的好不好,钱多不多,位置够不够高。

而其他的,只要不牵扯到自己,连观看的兴致都没有。

(郑重说明:此文绝无任何影射,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请多指正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