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的祕密51:你以爲愛孩子,有可能是害孩子,這6點常被忽視

父母知了

幼升小專欄第51篇,今天聊的話題可能相對比較溫和一些,關於如何愛孩子,卻又不害孩子?聽起來有點拗口,難道還有愛而又害的情況麼?確實是這樣,有這樣的例子。

假期裡做了幾場小範圍的對話會,有的也屬於親朋好友間的私人聚會,喝喝茶,聊聊天。在對話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幾乎所有父母都說自己是愛孩子,而與此同時,大部分不能得到孩子的回饋,甚至有的是逆反的厲害,簡直是冤家對頭一樣的,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可能是我們的脾氣比較急,忍不住就要動手,看到孩子做慢了,做錯了,就惡從膽邊生,手就要舉起來揍他了,揍完之後,又覺得他可憐,就會哄他,說我們是愛他的,又滿足他的許多要求,然後好像這是個週期性的問題,孩子似乎也覺察到了,隨著他馬上要去一年級,上小學了,我不知道後面還怎麼弄?”這位媽媽的焦慮也是寫在臉上的,因為到了小學,孩子會面臨許多未知的東西,會有壓力,如果父母還延續原來那種方式,彼此都會非常痛苦,再往後到了青春期,不逆反才怪呢。

我想每一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這個理念或者說是出發點應該都沒有問題。

問題出在哪裡呢?

愛孩子的方式有可能是錯誤的,錯誤的方式甚至會傷害孩子。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愛孩子的注意事項有什麼。

幼升小的秘密51:你以為愛孩子,有可能是害孩子,這6點常被忽視

1、不要讓孩子若有所失

孩子的心本身是天然純真的,應該以歡快和希望去灌溉,他容不下太多失落感,他希望信任這個世界,獲得更多的愛和溫馨的記憶,如果任他終日沉浸在“若有所失”的生活裡,將會痛苦萬分,難以適應而失卻童稚的天真和自然地善良。

有的父母因為自身性格的緣故,夫妻不睦,酗酒,打牌,回來在家裡經常吵架,弄得像戰場,家庭氛圍非常不好,這就是讓孩子感到最大失落的地方,家,不是他的心之港灣,而是他迫切逃離的混亂之地,可想而知他的成長記憶是多麼糟糕。

所以,父母成人之間的事情要避開孩子,保護好孩子對於和美家庭的期待。有一對朋友雖然離婚了,但他們說好和孩子在一起時,依然保持基本的快樂和融洽關係,結果他們的孩子成長得很好,直到18歲以後才向他宣佈父母離異的消息,那時候他已經可以承受,而且孩子對父母都表示了感謝。

幼升小的秘密51:你以為愛孩子,有可能是害孩子,這6點常被忽視

2、不要讓孩子老氣橫秋

孩子擁有童真的心,率真自然是令人歡愉的,那些“小大人”不會討人喜歡。

過於精明的孩子常常出現老氣橫秋的態度,日久會影響他健全的人格發展,不得不嚴加糾正。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幼稚,以愛孩子的名義,很早就灌輸一些偏見,把自己職業上的陰暗面過早的暴露給孩子。使孩子看到世界的多樣甚至暗淡,內心就會形成一個堅固的保護殼,也就是表面上的成熟老到,做事過早的圓滑,失去原則,能討人喜歡卻失去本我的真誠。

除了讓孩子顯得不合時宜的老氣橫秋之外,父母偏見和狹隘還會嚴重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像前幾天有一個爸爸留言說旅行沒有意義,就是亂花錢,後來其他的爸爸媽媽留言指出“這是偏見”,或許是這位家長自身的原因參與了一些無聊的跟團遊導致內心的偏見,然後把這種觀點施加在孩子的成長上,有的孩子可能到了初中都沒有出過遠門,甚至上高中也還是對世界懵懂無知,以為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

父母必須打破固執偏見,接納並反思,孩子才會走的更遠。

幼升小的秘密51:你以為愛孩子,有可能是害孩子,這6點常被忽視

3、不要讓孩子孤僻成性

太孤僻的孩子不僅不合群,而且會形成“自閉症”,使自已孤立於團體之外,造成偏激和反社會的心理衝動。

當然,醫學意義上的自閉症是一個極其科學嚴謹的醫學概念,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合群就可以簡單冠名,這是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檢測才可以得出的結論。這裡借用這個名字是想表達一類孩子的孤獨傾向性,他們的父母以安全的理由,以愛的名義,結果幾乎切斷了孩子的社交,使他們從小和電子讀物或者網絡為伴,從而失去了和自然、社會的互聯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未來社會最稀缺的品質,我們現在應該鼓舞孩子們去走向自然界,打開自己的心扉,多交友,多交流。

瀚兒7歲時一個人乘公車去城裡往返(那一次的秘密我在原來的文字裡敘述過),16歲高二時揹包參加國際交流活動,18歲組織一次“千里江山千里行”的蜀地人文考察活動,從訂票、組織、考察、製作後期,往返近20天,輾轉多個城市和古城,無論是7歲,16歲,18歲,每一次行走,都會因為心靈打開而結識許多新的朋友。

幼升小的秘密51:你以為愛孩子,有可能是害孩子,這6點常被忽視

4、不要讓孩子太愛自己

從小讓孩子養成自私心理,長大後容易不合群,所以必須讓孩子曉得這個世界是屬於大家的,他只是這個世界中的一份子。他愛自己,更要愛人,基本上,至少要對兄弟姐妹,充分發揮手足之情。

這一點現在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會慢慢得到優化,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多,孩子會慢慢的覺察到家庭焦點的轉移,也就會自覺地在家庭裡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再是過去獨一代那種唯我獨尊的架勢,開始學會適應多家庭成員的共同生活,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轉變。

當然,這裡有一個悖論,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有對自我的正確認知,首先要愛自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個體的存在具有神聖性,在一些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為了一些小事,例如媽媽關了電視或者拿了他的手機,孩子就縱身從高樓躍下,這樣的孩子本身對自己毫無認知,根源也在父母那裡,看看那些痛哭流涕的父母實際上也是在哭他們自己家庭教育的失敗,如果再生一個,不改變觀念的話,也還是戰戰兢兢。

有一年夏天,我和瀚兒讀《平凡的世界》,互相讀一段,素讀,不解釋,純粹的讀,結果讀到孫少平在幫村支書家打石窯,背石頭的那一段,禁不住淚流滿面,什麼原因,生命的共鳴:再難再累咬牙堅持,再痛再苦也要點燈讀書。所以他每次返校,再大再重的行李箱都得自己拉著去車站,扛著上樓,我們已不在管他。

幼升小的秘密51:你以為愛孩子,有可能是害孩子,這6點常被忽視

5、不要讓孩子永不知足

享受太多的人,往往不懂得享受所應該付出的代價,使他在定型的生活滿足感中,追求永無止境的物慾享受。

做父母要給子女一種有限度的享受,使他知足,知止,知其所應為。之前我介紹過一位做企業的朋友,他的兩個孩子每晚都要在廚房幫忙洗碗半小時,然後才去完成作業等自己的事務,別人很難理解這種做法,那位朋友說:“我就是要看看孩子在工作中的狀態,只有他不抱怨,一絲不苟的完成,那麼將來他就是一個出色的人,有自制力的人,將來任何事都可以做好。”而且這樣的個孩子更容易理解勞動,理解自己的獲得感,他會對付出與獲得有一個直觀的比照,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什麼時候不可以。

相反,有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家庭,反而以為是愛孩子,傾其所有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高消費。

有過一些新聞,一個孩子因為媽媽不能給她買剛出來的新品蘋果手機,當街毆打媽媽,汙言穢語,令人感到痛心。而這樣的行為,難道那位媽媽不應該反思麼?如果你從小帶著孩子看到自己的職業場景,不管做什麼工作,日積月累都會有勞累辛苦,孩子從小感悟了,就會正其心。如果隱瞞自己的辛苦勞作,反而從小滿足孩子的高消費要求,吊足了胃口,一旦不能滿足,就會歇斯底里,這禍根豈不也有她媽媽一份。

幼升小的秘密51:你以為愛孩子,有可能是害孩子,這6點常被忽視

6、不要讓孩子依賴成性

父母給孩子的溺愛愈多,他對父母依賴性也愈強。

愛本來發自天性,但父母不能讓他自覺是溫室裡的一朵小花,每一秒鐘都需要愛的滋潤。沒有父母跟在身邊就彷彿失去行為的指針,有時候這不算溺愛,因為有的父母也知道剋制不去溺愛,因為溺愛是失去原則的,但他們的做法依然屬於愛得不得法,也愛得缺乏深度。

曾經報道過的一些悲劇性事件裡面,也許場景有許多不一樣的,但問題的本質是一樣的,孩子依賴父母,失去了獨立思考和獨立應對事件的能力,那些大學生還會迷路走丟,被騙,除了騙子和暴徒的兇殘之外,還有他們對於危機判斷和應對的無力,結局只能是悲劇。

前幾天看到一個短片,日本的幼兒園從小鍛鍊孩子的體格,空翻、側翻、跳馬、游泳等等,一點點的小孩活力四射,到了野外更是生龍活虎,介紹說這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幼兒園,而不是什麼特殊的體育專業幼兒園,到了冬天還會讓孩子光著上身擦冰,奔跑取暖,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比較遙遠的,但人家眼前就在做,這樣的孩子會依賴麼?一般是不會的。瀚兒小學畢業,要去另一個地方上初中,暑假送他去一個封閉式軍訓營,一個星期不見面,結果他適應下來,沒有中途打電話(打電話就表示失敗了),後來的六年直到現在,都是在外獨立生活,所以他也不依賴我們,這一點也可以確定。

幼升小的孩子,馬上要上一年級,給父母的建議是:愛孩子,應該包含理智與寬容,還要講究方法與度,以上六點僅僅是個參考,要為孩子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限。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臺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合適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