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電商平台「吹牛」,忽悠投資人、欺騙消費者

二手車電商平臺“吹牛”,忽悠投資人、欺騙消費者

多渠道高頻次的廣告投放、明星代言的光環效應、朗朗上口的廣告語,都使某些二手車電商平臺人盡皆知。然而,記者梳理發現,這些電商平臺卻時常曝出銷售故障車、數據造假、宣傳語與實際操作不符等新聞,使得二手車電商新模式亂象頻出。(8月26日《法制日報》)

第三方報告顯示,2017年前兩個月國內二手車市場交易量為171.15萬輛,2018年同期達到198.24萬輛的增長量,同比增長15.8%,預期2018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將持續放大。這既說明二手車交易供需兩旺,同時也提醒我們理性看待這些交易數據,原因是數據真實性值得懷疑。

顯然,部分交易數據來自二手車電商平臺,不排除某些平臺為了包裝自己、吸引客戶誇大實際交易量。目前,二手車交易數據並沒有官方機構統計,而是來自於行業協會或者第三方,所以,交易數據真實性很難進行驗證。不過二手車電商其他方面的“水分”,該採取措施擠一擠。

譬如,某平臺宣稱“249項專業檢測”很像一顆“定心丸”,對消費者極具誘惑力。然而有消費者購車後,經鑑定發現是一輛水泡車和事故車,可見“249項專業檢測”是句謊言。某平臺廣告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但法院卻認定該平臺就是中介公司,而且二手車商也在該平臺賣車,不是中間商是什麼?

另外,某平臺宣稱其“遙遙領先”“全國領先”“每天超過百萬人瀏覽”,被另一平臺告上法庭,以及二手車電商平臺惡意刷單、數據造假等問題,充分暴露出相關企業為了抬升自己、忽悠投資人、欺騙消費者,通過各種新媒介公開“吹牛”,已經到了無所顧忌的地步。

二手車電商平臺“吹牛”,忽悠投資人、欺騙消費者

對此,消費者首先要理性看待二手車電商平臺的光鮮“外衣”,即無論是賣車還是買車,都須全面考量,不能被平臺數據、廣告所忽悠。由於二手車是一種特殊商品,稍有不慎會帶來多種隱患,所以還是謹慎從網上購買二手車,除非有權威的鑑定機構進行質量擔保。

如果消費者已經掉入陷阱,應通過多種方式維權:可以就具體問題向有關職能部門進行投訴;還可以通過法院起訴二手車電商平臺。此外,還可以向新聞媒體反映,通過輿論施壓達到維權目的。目前,已經有成功的維權案例,但不是每個受害者都勇於維權、善於維權。

即便某些二手車電商平臺已經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有的因廣告表述不清被工商部門罰款,有的被法院判決返還服務費,但一些亂象仍舊存在,僅靠個體維權、個案處理難以徹底糾正平臺侵權。筆者以為,有關部門應該進行專項治理,而且,消協也可以提起公益訴訟。

二手車電商行業亂象不但損害了消費者權益,而且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雖然早就有《二手車流通管理辦法》、《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等規章,也有《關於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但對二手車電商約束力有限。有必要完善制度並依據相關法律進行綜合治理。

由於二手車電商平臺的數據造假、虛假宣傳等問題侵害了眾多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各級消協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對侵權者提起公益訴訟,這也是倒逼行業規範的手段之一。總之,媒體扒掉二手車電商光鮮“外衣”之後,有關方面應及時出手。

二手車電商平臺“吹牛”,忽悠投資人、欺騙消費者

◎ 為正義“說話”,為公平“代言”,若喜歡本頭條號評論文章,請您訂閱並批評指正,謝謝 ◎

我的微信公號:《浴室傳奇》(weiyuchuanqi)——關注浴室文化與洗澡健康的微信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