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作为文官,他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喜欢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情况比较了解。

千古奇冤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电视剧《袁崇焕》邵兵饰袁崇焕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广宁被后金军攻陷,朝廷商议应该派谁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自荐道:“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天启三年,大学士孙承宗率领大将满桂与袁崇焕一起镇守宁远城。袁崇焕以防守的功劳,先后被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 天启五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定下计策,派遣将领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

同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兵部尚书高第接替其职。高第认为关外一定会守不住,命令军队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袁崇焕向高第极力争辩:“兵法上说,有进无退,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使关门失去了保障。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将守卫,就不需要太多的顾虑。”

但高第执意要撤离,并要撤掉宁远的军队,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离。

千古奇冤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电视剧《袁崇焕》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不久抵达宁远。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袁崇焕此时任辽东巡抚兼兵部右侍郎,得知情况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

努尔哈赤劝袁崇焕投降遭到拒绝,于是率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指挥用从葡萄牙人所购的红夷大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于是下令退军。宁远保卫战胜利后,朝廷欢喜,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

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因在宁远遭到炮火所伤而病死。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

千古奇冤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到达京城后袁崇焕驻军城外,与后金军鏖战,互有胜负。后来派遣将领率五百人用火炮轰击后金军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

后金军退兵后,朝中大臣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后金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再加上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于是崇祯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袁崇焕前后被查了一年多,一直坚决否认通敌叛国之罪,东厂也一直问不出什么,没办法就上报皇帝定夺。崇祯最后给了一个“凌迟处死莫须有”。

千古奇冤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古代的刑罚,凌迟有六六三十六刀及三百六十刀两种,多以简单取36刀结果性命。而要刮360刀,则需要用渔网网住人,用刀一片片的将从渔网鼓出来的人肉割去,直至360刀人断气为止。而朱元璋仍感觉不够,觉得至少要刮3600刀才够解恨,但当时的刽子手,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刮不到那个数,人就已经死了。

后来擂场比武,终于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离3600刀只差57刀,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

而袁崇焕就被整整刮了3543刀,人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看未必。当时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极其痛恨袁崇焕这样通敌卖国的人,于是数万人争抢着刽子手刮下的袁崇焕身上的肉食之。而最后袁崇焕只剩下一颗头颅,崇祯皇帝命人将其头颅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千古奇冤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

千古奇冤的袁崇焕死后,崇祯十七年三月(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本来崇祯是有机会、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自掘坟墓,冤杀袁崇焕,失去了挽救自己挽救明朝最后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