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行书,写出一段励志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史

一幅行书,写出一段励志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史

黎元洪 行书“凝池洒雪”

参考价: 1.5万-3万元

成交价:8.28万元

年代: 1919年写本

形式: 纸本

尺寸: 23.9×15.4 cm

钤印:黎元洪印、宋卿

题识:中华民国八年八月,黎元洪。

提要:此件为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为久大精盐公司出产的“海王星”牌精盐题词。1914年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公司在天津塘沽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数千年食用粗盐的历史。1919年8月,黎元洪使用久大造精盐及牙粉后,十分满意,随即展纸挥毫。

中国嘉德2018年春拍

还记得中学学化学吗?

学的是什么呢?

酸、碱、盐……

那些试管还历历在目。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酸、碱、盐……

这后面是有历史原因的。

2018年,中国嘉德春拍拍出一件黎元洪行书“凝池洒雪”,这四个字就是写给盐的——“海王星”牌精盐,而且是以时任大总统身份写的。

一位大总统,给盐题字,这成何体统——还真不能这么说,当时的盐和今天你吃的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守着大海,还有内地盐水湖泊,再加上井盐、盐碱地采的盐,中国用盐历史悠久,且获取并不困难。中国很早就把税收和盐捆绑在一起,所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朝代兴亡史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控制的官盐兴亡史。

但是,直到民国,中国人绝大多数人还一直吃的是粗盐——“土盐”。

这是因为,大自然虽有丰富的盐资源,但无论哪种自然方式获得的盐,其中都含有大量各种杂质——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解决不了去除这些杂质的问题。资料显示,在清末民国那个时期,土盐中的含盐量不到50%,其中含土等杂质过多,所以,有人曾将中国蔑视地称为“食土民族”。

当时高纯度的精盐只有欧美和日本能够生产,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饲料。由于精盐价格昂贵,国内只有极少数达官贵人食用。中国民国时民众之疾苦,由此可见一斑。

1911年底,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毕业后担任专科助教的范旭东回到中国。

一幅行书,写出一段励志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史

范旭东(1883—1945)

范旭东是谁?

历史对他有一个评价:中国近代化工工业之父。

他的不平凡的中国化工工业生涯,就此开始了。其时,他得到了赴欧洲诸国考察的机会。他以考察盐务为主,兼及制碱工业。但是,范旭东在英、法、比等国考察制碱工厂时,多次碰壁,不准进入现场,仅在英国卜内门碱厂参观了锅炉房。这给了范旭东莫大的刺激。

1914年冬天,31岁的湖南青年范旭东独自一人到了天津塘沽,这里的海滩盐坨遍地,如冰雪一般。此刻,他已经决心首先发展精盐生产。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范旭东还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一幅行书,写出一段励志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史

"海王星"久大精盐

1914年12月7日,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问世,品质纯净、色泽洁白,含氯化钠90%以上,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改良食用盐,掀开了中国制盐技术史上新的一页。

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无论是传统既得利益的中国旧盐商,还是作为竞争对手的洋商,范旭东都是眼中钉、肉中刺。不过,范旭东背后则有中央政府的支持。

1915年8月,天津一家报纸传出“久大精盐毒死人”的消息,老百姓谈之色变。英国驻津舰队则奉命封锁了天津港,禁止久大精盐外运。国内外盐商群起攻之。

这时,这种据说有“毒”的盐被端到了袁世凯的餐桌上。袁世凯仔细品尝,连声说“好”。《大总统袁世凯亲自品尝并称赞久大精盐》的新闻随即刊登在各大报纸上。那些散布久大精盐有毒的谣言不攻自破。

借助于大总统袁世凯的力量,久大精盐销售地拓展到长江流域湘、鄂、皖、赣的五个口岸。这也是中国盐政史上的破天荒之事。

到1925年,久大精盐已经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精盐企业,年产量由1800吨增加到3万吨。到1931年,久大精盐厂在沿海有盐田40万亩,年产精盐24万吨。按全国4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吃一斤多久大精盐。

就在范旭东筹办久大精盐厂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产欧洲的洋碱无法运到中国,洋碱在华主要供应商英商卜内门公司的存货立即涨价,引起中国民食业和工业的恐慌,因为“纯碱是工业之母”,生产肥皂、纸张、玻璃、印染、食品和药品等都离不开洋碱。

在历尽波折后,1926年6月29日,范旭东按下永利制碱公司电机按钮,洁白、干燥、无杂质的“红三角”牌纯碱下线,日产量30吨以上生产线顺利运转。

世界最大的制碱商英国卜内门公司决心用降价挤垮永利。范旭东立即以“便宜三角”回击,并果断进军日本市场,和三井财阀合作,卜内门在日本的市场被永利红三角冲破。卜内门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和永利签订配销协定。永利大获全胜。

1926年8月,费城万国博览会上,红三角纯碱荣获金质奖。博览会给红三角的评价是:“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1930年,红三角纯碱再获比利时工业博览会金奖。1933年,范旭东写道:“现在每年进口的洋碱由一百万担减至四十八万多担了。”此时,永利已经能够生产纯碱、洁碱、烧碱,广泛用于民用食品和医药、造纸、印染、玻璃、肥皂、人造纤维等工业,中国第一座纯碱厂屹立于世界化学工业之林。

此外,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侯德榜用英文写成的《纯碱制造》在美国正式出版,首次系统将制碱技术公布,打破了封锁七十多年的制碱秘密。美国一位著名化学家称赞道:“《纯碱制造》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而此时范旭东思考的是:中国化学工业还缺少“酸”这一翼。只有加上这一翼,才能为中国奠定盐、碱、酸三位一体的基础化学工业。

1929年,范旭东致函国民政府,要求创办酸碱厂。当时,在中国推销硫酸铵最多的也是卜内门公司。卜内门仅肥田粉硫酸铵一项,就在中国赚取两千万银元。

1937年2月5日,永利硫酸铵厂生产出第一批硫酸铵,从此揭开了中国化肥工业崭新的一页。永利硫酸铵厂利用高压合成原理进行生产,工艺复杂,设备精良,投资庞大,号称“亚洲第一大硫酸铵厂”,主要生产硫酸、硝酸、硫酸铵、液体阿摩尼亚等化工基本产品。对此,范旭东说:“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只翅膀又生长出来,从此海阔天空,听凭中国化工翱翔,不再受基本原料恐慌的限制了。”

在筹备永利碱厂的1920年,范旭东就明确提出,中国化学工业没有学术研究基础是不行的。192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正式在天津塘沽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民营化工研究机构,它耗资十万余银元,是一座能供一百位化学工程师研究的新型化工研究室。

黄海社成为永利和久大两个公司的科学智囊,还在发酵与菌学、化学肥料、有色金属冶炼和制盐化学与医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1937年初,永利硫酸铵厂建成,永利、久大、黄海工业团体的“永久黄”事业达到一个最高峰。

不过,此后七七事变爆发,“永久黄”被迁往大后方。随着抗战胜利在望,范旭东又一次雄心勃勃,制定出十大工厂复兴计划。然而,造化弄人,因在抗战中过度操劳,范旭东于1945年10月4日抗战胜利之际与世长辞。

在追悼会上,蒋介石送来了挽幛:“力行至用。”毛泽东也送来了挽幛:“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也分别送挽联痛悼。

一幅行书,写出一段励志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史

范旭东追悼会挽幛

回首这段历史,先贤力图振兴中华民族的往事仍恍如昨日,其果决、睿智、坚韧动人心魄,而中学课本中那些酸、碱、盐的章节,也就此变得仿佛有了温度一般。

一幅行书,写出一段励志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史

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