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史上著名的大奸臣、大宦官,权倾朝野而又心术不正。
这样的人其实很多见,但放于秦朝短暂非常的背景下,其不良影响却格外大。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死于赵高之手:始皇三十七年,行至沙丘平台,病重,写下遗诏令公子扶苏咸阳继位,同时由大将军蒙恬接管军权。时,赵高任中车府令,既有弄权之心,也有弄权之实,与丞相李斯截胡遗诏,传位胡亥,并且篡改内容为“赐死扶苏”。
这扶苏公子,知书达礼,忠心尽孝,看到圣旨,二话不说,当即自杀。
这件事对国家的危害有多大?
公元前213年,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先代典籍,非法家思想,非国编之史尽被消灭。这场以丞相李斯提议,秦始皇首肯的全国性行动目的在于禁止民间“以古非今”,进而推行法家制度。而扶苏,就是第一个反对者,他的主张是“天下刚刚平定,还没有得到远方百姓的认可,但是却大力推行法令,恐怕不好。”
所以,扶苏之死,秦代失去了“将战时法度转变为安定时法度的第一次机会”
人都说,秦亡于严刑厉法。虽不全面,但也重要。
秦将蒙恬,死于赵高之手:蒙恬向来与扶苏交好,接到圣旨深感蹊跷,于是申请重新调查,赵高借胡亥之手先杀蒙毅,又逼死蒙恬。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军队便有“虎狼之师”的称谓,极严其强悍。秦朝建立,收六国之兵,更有北击匈奴之力,蒙恬手中足足拥有大军30万人。
蒙恬死后,军队尽归于李斯,但实则,秦国失去了最强大的军事领导力。
丞相李斯,也死于赵高之手:胡亥登基以后大兴土木,为了修建阿房宫举全国之力,弄得民不聊生,李斯上前劝谏减少老百姓的赋税,被气急败坏的皇帝关进狱中。赵高借此机会诬陷李斯谋反,后者被夷三族。
以上三人,没有一个简单人物:倍受爱戴的皇子、手握重兵的将军、资历雄厚的丞相,但却通通栽在赵高手里,可见他心机之深。
但有一人,他杀了赵高,只用六天时间,这人便是秦王子婴。
子婴又被称秦三世,在位仅仅46天,但为何叫“秦王”不叫“秦皇”?还是赵高的手笔:当时全国发生了起义,均为六国遗脉,胡亥死后赵高独揽大权,同时暗中与楚国接触,同意杀死子婴。赵高对皇帝说“现在已经失去对天下的控制,不如回归诸侯国的称号,改皇为王”。他这样做的目的有二:1.日后杀死子婴,不至于背上那么大的罪名。2.也是在讨好起义军。
这子婴比起胡亥,也是个有心智的人,哪里容得下奸臣当道处处压制皇权?于是心生一计:
赵高原定请秦王五天以后外出祭祀祖先,或在路中,或在宗庙设下天罗地网,大行刺杀,事成以后在关中称王,与起义军分界而治(这当然是起义军的计谋,企图利用赵高,自相残杀。赵高未必没有想到,但这也是他弑君的一个契机)。
子婴将计就计,利用了对方想让自己落网的迫切心理。
他先是找了几个可信的人:儿子、近卫,让他们提前进入房间做好准备:杀人。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
第六天。
祭祀的日子已到,子婴却称病不起。
赵高派人来催促,子婴仍旧没有动身的打算。
来回多次,赵高终于按耐不住了,于是亲自前往,请秦王,也是一种压迫。
而就在他踏入房门的那一刻,埋伏好的人瞬间起身刺杀,一击成功。
后,赵高被诛灭三族。
后记:
1.虽然子婴成功杀掉赵高,但是并没有挽回国家的局势,没有过多久,秦国灭亡,他自己也被杀死。有时候觉得很可惜,固然有的古籍说子婴“懦弱”,但是单看他所作所为,放在太平盛世,也是一个能够维系统治的帝王吧。
2.前文提到“秦的严刑厉法”,与一般想法有些偏差,这种严厉并不是指很“残酷”,而是国家缘法而治,法律至上。性质上不是坏的,可能到了胡亥这里有点跑偏。但是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百姓却是接受不了,毕竟依靠道德治理了那么久。同时,改战时法律为安定时法律并不是没有法度,在古代任何社会都有法律,只是原则、规范、与道德的关系等等方面综合起来各有各的差别。
閱讀更多 餘語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