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培訓機構大洗牌期十字路口的徘徊

中小培訓機構大洗牌期十字路口的徘徊

《民促法送審稿》還沒來得及消化,《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又再次降臨。政策已然成為民辦教育最大的變量,“創業者就是在賭國運和國策”,這句話放到教育創業者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在此之前四部委已經對培訓機構進行了整頓。2月26日,《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傳達到各個校外補習機構,接著就是輪番大排查,大洗牌。教育巨頭好未來聽到風聲後,迅速自我革命,把其培優課程調整到晚8點半前必須結束。

中小培訓機構大洗牌期十字路口的徘徊

據公開數據介紹,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範圍內排查的12.8萬家校外培訓機構中,僅有20.8%合格,主要問題出現在證照不全(34.7%無證無照、30.1%有營業執照無辦學許可證)。而此次《意見》的出臺,無疑又是一記重棍,這比之前的《通知》要更加“細緻”。

8月22號正式公佈《意見》,實際上在8月6號就已經成文,《意見》相比於2月份四部委對培訓機構進行整頓的措施有幾個特點:

第一,這次是國務院辦公廳層面發出來的,級別更高,更能反映出國家對校外培訓機構整頓的意志。

第二,意見裡面很多細化的東西是之前的文件裡所沒有提及到的。

1)生均校舍面積不得低於三平米,這對於很多小機構來說是有難度的。

2)預付費週期不能超過三個月,一般而言培訓機構的付費週期肯定是在三個月以上的,至少是一個學期,甚至可能半年或者一年,個別機構可以達到兩年、三年的。這對於很多培訓機構的現金流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當然我身邊有一些朋友的培訓機構做得非常規範,他們一直以來就是以三個月為週期去預收費,這種機構可能就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3)關於任課教師,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生物這幾科的任課教師一定得有教師資格證。這對於絕大部分培訓機構應該是有壓力的,即便一些大型的培訓機構也存在不少的比例的教師沒有教師資格證。

中小培訓機構大洗牌期十字路口的徘徊

第三,意見非常多地在強調培訓內容。培訓內容、班級規模、招生對象、上課進度、上課時間等這些方面。這是第一次提出來,而且這些內容要向縣級的教育部門備案,並且向社會公佈。這就嚴格限制了培訓機構超綱培訓、提前培訓的現象。

第四,意見與之前的民促法實施條例送審稿部分條款存在衝突。

第五,意見對地方相應的責任人和地方政府的職責進行了明確規定。

總結來看,這個政策對小機構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很多中小型機構可能就會死掉或者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大機構短期有可能也會有一些成本壓力,但從中長期來說有機會去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中小培訓機構影響較大

事實上,此次《意見》是對今年初四部委整頓政策的進一步細化與延伸。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通知》要求嚴令禁止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嚴令禁止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嚴令禁止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等行為。

隨後,各方也出臺了相應措施,比如廣州市教育局就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公佈治理時間表、舉報電話及郵箱等,還鼓勵社會、學生及家長參與監管評價,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4月,新東方、學而思、學大教育等全國160家校外培訓機構共同簽署《校外培訓機構自律公約》,承諾依法、誠信、規範辦學,避免“超綱教學”“強化應試”,絕不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等。

5月,教育部等部門派出7個督查組,赴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等地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專項督查。

5月下旬,教育部發布消息稱,全國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128418所,整改培訓機構12251所。不少校外培訓機構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無證辦學或超範圍經營、消防及衛生等安全隱患突出、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虛假及過度誇大宣傳誤導家長、培訓內容嚴重超綱等。

“此次《通知》對供求方有了明確設置標準,並細化了規範培訓行為。”薛海平表示。

比如《意見》要求強制備案及披露課外培訓機構學科知識培訓的內容、班次、招生對象、進度與上課時間; 學科知識培訓內容不得超過國家課程標準、 培訓班次需與招生對象所處年級匹配、進度不得超過所在縣區中小學同期進度等;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晚上 8 點半,不得留作業。

《意見》明確設置標準,在場所條件方面, 同一培訓時段內生均面積不低於 3 平方米。

市場人士認為,這些規範化要求對於中小型培訓機構的長短期影響較大,中小型不規範的培訓機構迫於成本壓力或將出具,頭部企業短期合規成本可能受到影響。

中小培訓機構大洗牌期十字路口的徘徊

頭部機構很開心

《意見》要求建立學雜費專用賬戶、嚴控賬戶最低餘額和大額資金流動,嚴禁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三個月的費用;加強對培訓機構資金及收費標準的監管。

“就在今年上半年,每個月都可以在網上看到教育培訓機構捲款跑路的消息,家長是啞巴吃黃連。《通知》對於家長是一種保護,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應該不會因此降低。”一位被“裹挾”著跟風給孩子辦了4個培訓班的家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該家長表示,“跟風”是沒辦法,現在社會競爭壓力特別大,別的孩子都培訓,自己孩子不培訓是很難的,“我們現在兩個孩子每個月8000元的投入都算是少的了。”

有第三方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佔家庭子女總支出的78.3%,佔家庭總支出的36.5%,佔家庭總收入的32.7%。81.4%的家庭對於課外培訓或輔導的選擇在於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類輔導。

這樣的消費需求也培育了龐大的教育培訓市場。

根據中國教育學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達700萬至850萬人,行業發展勢頭良好。業界預計,2018年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市場體量非常龐大,除去正規的學校教育後,市場化運作的培訓市場規模約為9000 億元,行業保持著30%以上的高增長。

雖然行業整體發展速度非常快,但 ‘大市場,小作坊’現象仍較為突出。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全國職業技術培訓機構9.34萬所,其他民辦培訓機構1.95萬所。2017年的機構數量合計在10.33萬所左右。

但教育培訓機構已有近十萬家,但資金規模超過10億元的屈指可數。

中小培訓機構大洗牌期十字路口的徘徊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一些頭部培訓機構還是很歡迎這樣的政策出臺,當市場需求沒有太大變化的背景下,規範要求能夠將中小培訓機構削弱,勢必使得需求向頭部機構集中。

有市場預計,未來3-5年市場上將會出現1~2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以教育培訓作為主營業務的的超級教育培訓企業, 5~8家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中型教育培訓企業,以及3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過20億元的上市公司。

點擊瞭解更多,獲取教培業專業書籍!助力機構全新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