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大学寄予太高的期望

别对大学寄予太高的期望

【周克平专栏】

别对大学寄予太高的期望

原创作者|周克平(国家开放大学南昌学院副教授,校长传媒专栏作者)

七月流火,秋天悄然向人们走来,许多学子欣喜地朝发录取通知书的大学走去。

大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梦想启航的地方,一不小心,也会成为一些人梦想幻灭的地方。

现在,随便走进一所大学,老牌的,新晋的,211的,985的,双一流的,这些大学,校园内的大楼林立,大树掩映,却很难见到大师的身影。少数几所大学,有几个堪称大师的,不是故了,就是老了,后来的还在路上。

那些称得上大师的人,无不是坚定的爱国者,中华文化的捍卫者,都在各自的领域,为促使中国超越现状而走向世界前列,尽心尽力。他们是有学问的思想家,有思想的学问家。

一所大学,若没有几个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大师当台柱子,是称不得真正的大学的,顶多算是用围墙圈了一片方便大家一起学习的园子罢了。

莫把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专业,当成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一流的大师,再好听的口号,都是一句空话。口号朗朗上口,跟广告的句子差不多,不少广告的口号,最后都在人们的心中划上了句号。大师是大学的旗帜,产生一流的大师,才是大学的当务之急。

厚厚一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上面的大学多如牛毛,真正牛气的大学没有几所。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要走进那如牛毛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每年发一批纸质的录取通知书,招一批人进来,又发一批纸质的毕业证书,送一批人出去,从而形成"大学纸贵”的繁荣局面。

中国人多,大学也多,在大学里混饭吃的老师和混文凭的学生一样多。

有些老师,常年夹着一本卷了边的授课讲议,走上讲台对着讲义,一念到底,离开了讲义便无话可说了。即使脱了稿,也听得出他们不过是将课前的备课,转换成课堂上的背课。大学老师站在课堂上,必须打开学子的思路,展开有益的思辩,传播经典的思想。思路、思辩与思想才是大学课堂上的万丈光芒。听那些不讲书只念书的老师讲课,昏昏欲睡,不如将他们的讲议,让普通话一甲的播音员录好了,放给学生们听,更加过瘾。

有些学生,进了大学,便完成了使命,整个人放松了一大节,床以外的地方都成了到不了的远方,课也不愿上,书也不愿读,考试靠突击,不求高分,但求不要挂科。就连毕业论文与答辩,都通过曲径解决。这样的学生,不是花钱来大学长一身知识的,是来长一身肥肉的。

想当初,家长们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目标便锁定了未来的大学,并将之前的学习当成进大学的铺垫。有的孩子将脚下的铺垫,走成了一块块红地毯,不负众望,在一片喝彩声中,先走进,后走出大学的殿堂,终有所成。有的却将脚下的铺垫,走成了一块块绿草皮,不孚众望,悠闲地在大学校园內参观了一回,顺便拿了一张大学的文凭,再走入茫茫人海,成为有文凭没文化的人。

大学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渴望,承载着一家几代人的厚望。大学是人们上学的最后一站,也是跑长途前的一个自助加油站,加多加少,加对加错,全在加油人。大学可以是加油站,也可能变成,为你喊几声"加油加油”的站台。

别对大学寄予太高的期望,这里没有多少人来督促你,也没有什么人来鼓励你,是讲究还是将就,学深学浅,全都由你自己决定。你学或者不学,大学照样会办下去。学习是一件单打独斗的事情,別人代替不了你,别人只会无情地淘汰你。

在大学里能遇见大师,是福气,没有大师也不要生气,那就加一把劲,努力将自己造就成未来的大师吧。能这样做的人越多,国家昌盛得越快。

大家好,大家才好。

有梦且努力的人,命运都不会太差。

不懈怠,是一个人一生最美的姿态。

别对大学寄予太高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