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百日发生两起惨案,区块链打车能否避免悲剧发生?

8月24日13时,浙江乐清20岁女孩赵某在乘坐滴滴顺风车的时候,不幸被司机强奸并杀害。更早一些的5月6日凌晨,21岁的空姐李某珠,在郑州乘坐顺风车时不幸被司机刘振华杀害。两次悲剧全部发生在滴滴顺风车,这次惨案距离上次刚过百日,事件的发生彻底激怒了民众,滴滴出行平台又一次陷入了口诛笔伐之中。

本次发生的惨案滴滴“无锅可甩,”难辞其咎。就在案发前一天,滴滴用户林女士就已经对涉事司机钟某进行了投诉。在8月23日林女士从乐清虹桥到翁垟的行程中,钟某曾试图将其带至偏僻处欲图谋不轨,后被林女士逃脱后投诉至滴滴平台。但对于林女士的投诉,滴滴一直没有做出回应,嫌疑司机仍然可以在平台正常接单。案发当日,受害人赵某向朋友发了一条“救命”的消息,朋友在下午三点四十左右的时间联系了滴滴公司,但是滴滴平台以客户隐私为由,即使在警方介入下也拒绝提供嫌疑人车辆信息,最终错过了最佳营救时间,女孩最终被杀害。

滴滴百日发生两起惨案,区块链打车能否避免悲剧发生?

8月26日下午,交通运输部针对上述事件,对滴滴公司进行约谈,责令其立即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8月27日,滴滴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一些知名大V在网络上发起了卸载滴滴APP的呼吁,得到了大量网友的响应。但事情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吗,卸载一个APP就能解决问题?

滴滴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商业创新公司,对原有大众出行市场格局造成了颠覆式的冲击,它的的确确解决了很多人“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所以它才能在短短不到6年时间成长为估值5000亿的“庞然巨兽。”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回到过去没有互联网叫车的时代?把枪只全部销毁也无法阻止坏人用刀杀人,杀人的不是枪,杀人的永远是人。

滴滴百日发生两起惨案,区块链打车能否避免悲剧发生?

网上有不少评论说滴滴的“傲慢、麻木、唯利是图”是垄断引起的,如果让某团甚至更多的公司进入网络叫车领域就可以极大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引入竞争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滴滴更加重视客户体验,但从根子上并不能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滴滴是一家传统的“中心化”的互联网公司,掌握着司机、客户两端海量的私人信息和数据。对于“中心化”的企业而言,它们天然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安全、管理等名义“选择性”的使用信息让公司获益。例如本次滴滴事件,顺风车司机可以看到乘客的个人信息,而乘客却看不到司机的,如果赵小姐看到了前一天林女士对司机的投诉信息,也许这场悲剧就能够避免了。

让“中心化”的公司“去中心化,”这显然是个死胡同,没人愿意自我手术。但“区块链技术”则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创新,这项技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即不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后台数据库,而是让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把对“人”的信任,变成对机器的信任。

如果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网约车平台体系,首先司机的身份、车辆、有无前科等信息会被录在链上,这些信息一旦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更改的成本极高,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高。

另外由于开放式节点的设计,每一次叫车单的相关方包括平台、司机、乘客等各参与主体都可以随时获得和查阅完整的溯源数据,平台也无法选择性的隐藏或隐瞒关键信息。司机或乘客有任何问题,都会被随时发现并处理,而不是到事后再来“亡羊补牢。”

滴滴百日发生两起惨案,区块链打车能否避免悲剧发生?

简单的“禁用”或“抵制”网约车,更像是因噎废食,社会发展的潮流应该是前进的,滴滴惨案的发生提醒政府和民众要对类似滴滴这样关乎“国民基本需求”的互联网大公司提出更安全的服务要求。而像上文所表述的,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叫车行业的应用则有可能会最大限度的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区势传媒是一家“研究型媒体”,专注于区块链经济和数字货币理论研究,旨在让一部分人先看懂“区势”,更多区块链信息请关注区势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