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砚田五十余年 蔡金兴父子接力 传承百年苏作砚雕

提起父亲,蔡春生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副画面:深夜一盏昏黄的灯旁,父亲蔡金兴弓着腰,手握刻刀铲子在砚上雕琢,屋内回响着低沉的琢石之声,空气中粉尘弥漫……

躬耕砚田五十余年 蔡金兴父子接力 传承百年苏作砚雕

△蔡金兴 | 澄泥石砚刻大师

作为澄泥石砚刻大师,蔡金兴躬耕砚田五十余年,也把这样的身影深深的刻在了家人的心中。

01

关于砚台,国人心中的文房四宝之一,但知之者甚少。名气最大的当属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河砚。

蔡春生的父亲蔡金兴雕琢的砚台,而是更为小众的澄泥石砚。

澄泥石砚是出产于苏州吴中区藏书镇东部灵岩山下蠖村的一种砚料,因其砚质与山西绛县等地所产的陶制澄泥砚相仿,又称太湖澄泥石砚。

澄泥石砚基本有青、黄、红、灰四种,借用人工澄泥砚的颜色,人们把前三种分别命名为蟹壳青、鳝鱼黄、虾头红。

△宋 三足砚(收藏)

或许是墨锈遮盖的缘故,在存世的宋、明澄泥石砚中,常见呈褐黄色。

△ 明 瓶形砚(收藏)

历代流传之澄泥石砚色彩丰富。

△明 长方形耳杯池砚 (收藏)

△清早期 圆形凤池砚 (收藏)

02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世代生活在灵岩山山脚下的蔡春生的祖辈们,一边干农活,一边刻砚。在他的印象中,不仅是父亲痴迷着砚刻,母亲、祖父以及村里的邻居,都做着这项手艺。

△劈石坯

“父亲12岁就拿起铁凿,学习刻砚了,当时是学做专供出口的学生用小砚台,后来父亲进入了砚台厂,因为技术好,还帮助苏州的文物商店修复一部分古砚台。”

△ 铲砚面

蔡金兴的手艺,就这样历练出来了。

△挖砚池

蔡金兴还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在砚台上雕花纹,这些作品实际就是苏作砚雕作品。

△蔡金兴作品《笸箩式砚》

苏州的砚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宋代初步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制作风格,至明代,苏州已经成为全国的手工艺制作中心,砚刻也发展到了顶峰,至清代还出现了吴门顾家三代琢砚的世家。

△ 西清砚谱收录苏州雘村砚

蔡金兴的作品继承了百年以来古意。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评价这样评价蔡金兴的作品:

“蔡金兴的砚刻作品,由仿古入写意,突出线条和造型变化,重视形体美和意蕴美,传承了苏州砚雕的技术语言和思想内涵。他的澄泥石刻作品,雕刻细腻生动,富有生活阅历,充满了个人情感和文房雅趣。”

△蔡金兴作品《笸箩式砚》

这些朴实的情感和意趣,从他的诸多作品中均可见,比如:明式太史观、《江南编织》文房系列,竹笋砚、竹节砚、古琴砚……

03

五十年来,蔡金兴坚持每天五点起床练功,做一个小时才开始吃早饭,晚饭后,他也会点一盏灯,继续想、刻,刻、想,常常做到10点后。

△蔡金兴作品

一年365天,除出差和有事外,蔡金兴几乎天天这样。

“我摸着刻刀、端着砚坯就开心,一天不碰就会“手痒”,就会心里空落落。而且看看有那么多的砚石没有完工,心里总搁着事情,想早点做好。”

△蔡金兴作品

经年不断的坚持,让蔡金兴的手艺日渐精进,成了砚雕界的大师。

△蔡金兴作品

但长年的劳累,也给蔡金兴留下了一些“职业病”。手上大大小小的刀疤,手指根部粗壮的老茧以及日积月累患上的矽肺。

躬耕砚田五十余年 蔡金兴父子接力 传承百年苏作砚雕

△蔡金兴作品

蔡春生心疼父亲,也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感受着澄泥石砚和苏式砚雕的美。

躬耕砚田五十余年 蔡金兴父子接力 传承百年苏作砚雕

△蔡春生作品 石雕《春蚕》

躬耕砚田五十余年 蔡金兴父子接力 传承百年苏作砚雕

△蔡春生作品 石雕《泥白菜》

△蔡春生作品《荷塘秋色砚》

△蔡春生作品《高山流水砚》

他依然很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忙制砚的盛况。

△蔡金兴作品

但时代不再,从事记者工作的蔡春生,把这份热爱,写成了一篇篇对于苏州澄泥石砚的考证文章,继承着父亲砚刻的手艺。

△蔡金兴作品

他们以一个家族的努力,守护着苏州澄泥石砚,守护着苏作砚雕。

△蔡金兴作品《古琴砚》

躬耕砚田五十余年 蔡金兴父子接力 传承百年苏作砚雕

躬耕砚田五十余年 蔡金兴父子接力 传承百年苏作砚雕

△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苏艺天工——蔡金兴砚雕暨澄泥石刻展在苏州博物馆亮相,展览引起较大轰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