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广释: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千字文广释: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桓公,齐君,名小白。《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匡,正也。正天下之乱也。合,会诸候也。《论语》云:「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这里的桓公指的是齐桓公,本名小白。按照《谥法》的解释:「开辟疆土、臣服远人的叫做桓。」

匡,就是匡正。合就是会合。《论语·宪问》中,孔子称赞管仲协助齐桓公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

春秋争霸,始于齐桓公,可以说是管仲的创造发明。东周已降,周天子声威渐衰,以致于郑庄公敢于直接和周天子叫板。但管仲敏锐地觉察出,虽然周天子式微,但还有号召力。所以建议齐桓公「尊王攘夷」,翻译一下就是小说家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孔子未必看不出管仲的本意,但在春秋时的,管仲保住了周天子最后的尊严,也符合《论语·尧曰》中「兴灭国,继绝世」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无比伟大的,所以忍不住夸赞「如其仁!如其仁!」

美国称霸世界,看谁不顺眼就灭了他,然后扶植一个新政权,实际上就是在仿制管仲模式。可惜他们只学了一半,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最后依然徒劳无功。

千字文广释: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济,救也。弱,兵力少也。扶,持也。倾,危也。诸侯之弱者救之,危者持之也。】

济,就是救济。弱,就是弱小,《千字文释义》认为,这里的弱小特指兵力少。扶,就是扶持。倾,就是倾覆、危机重重。

这是说,春秋时代的霸主,要救济兵力弱小的诸侯,扶持危机重重的诸侯。这实际上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兴灭国,继绝世」。

但实际上,真正有实力、且有意愿「兴灭继绝」的霸主又有谁?他们要么自顾不暇(如宋襄公),要么恣意扩张(如吴王夫差),谁真的愿意维护世界和平?正如《史记》所云:「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所以,理想尽管丰满,真相永远骨感。

呜呼!

千字文广释: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