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研究會談大運河文物保護

大運河文化研究會談大運河文物保護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首,通州區遺存下諸多漕運文物。為傳承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研究會”6月22日在通州會議中心宣佈成立,將吸引更多有實力的專家、學者參與運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成立大會之後,法晚記者旁聽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課題組”的專家討論。專家指出,通州半數以上不可移動文物與大運河相關,應加強文物本體的保護,尤其是歷史上的沉船點。

1

通州半數以上不可移動文物 與大運河相關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所長李自強介紹說,通州區一半以上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大運河相關,並提出文物保護“不能等”。

大運河文化研究會談大運河文物保護

圖說:東門橋遺址作為張家灣古城為數不多的倖存遺蹟,歷史上屢遭破壞,在媒體曝光後,當地政府為遺址安裝了護欄和標識。攝 崔毅飛

記者注意到,2006年出版的《通州文物志》中介紹,因為有了大運河,通州才留下諸多與漕運緊密相關的皇家園林、衙署、倉儲、會館、閘橋、碼頭、古運河故道等各類建築遺址與文物。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

《通州文物志》記載,1956年至1997年,通州區共進行4次文物普查。截止2006年,錄入文物檔案的有342處,其中古遺址13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43處、古石刻200處(件)、近現代文物28處、其它文物45處(件)。

2004年以來,通州區文委開始向社會徵集文物,文管所收藏有陶、瓷、銅、金、銀、玉、鐵、木質等器物,及石刻、書畫、古籍、繡品、契約等文物2000餘件(套),戰國至民國年間多類銅幣30餘萬枚。這些文物多與漕運文化相關。

2

大運河不乏沉船點 應注重防止盜掘文物

在分組討論中,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任亞珊指出,他們在對大運河河北段進行踏查時發現,盜掘運河遺蹟的情況比較嚴重,尤其是對沉船點的盜挖。除了運糧、運鹽,漕船還運磚、運瓷器。建議通州區對歷史上的沉船點加以保護,防止盜挖。

記者瞭解到,自上世紀50年代至2004年,在通州舊城東門外的古運河故道中,曾發現元、明、清時期沉船11艘。客、貨船皆有,空、重船並存,並存在盜挖沉船現象。

《通州文物志》記載,上世紀60年代,郝家府大隊一電工在河岸裝水泵、並組織社員打壩截水,遂發現一艘古船,便於夜間約來十幾位壯漢挖沉船,挖到一人深處,船已露半,而此時四周流沙坍湧,只能作罷。

1973年秋,市政府實施治理通縣境內大運河河道工程,民工清淤再次發現此沉船。一民工夜間摸到沉船處進行盜挖,盜出成套青花碟盤與羹匙,後將送到舊貨門市部賣掉,方知此艘沉船為江西景德鎮運瓷船。

1998年,北京市文研所考古隊員冒險下河勘探,不僅探到運瓷船位置,而且在附近又探到兩艘沉船。

作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課題組”牽頭人,曾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的趙福生先生介紹說,沉船遺蹟主要存在兩種情況:

一是隱匿在現有河道中,解放初期,遇河道水位下降,沉船有時還能顯露出來,曾有老百姓下水打撈。但要打撈沒在河道深處的沉船,須築造圍堰,且後來北運河水質逐漸變差,發掘代價較高。

二是沉船埋藏於乾涸的古河道故道,遇到有建設工程時,說不定能挖出古代沉船。但如果施工單位隱瞞不報,哄搶文物的情況也有可能發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因此需要加強保護,防止盜挖。

大運河文化研究會談大運河文物保護

3

做好文物本體保護 復建不是最好辦法

分組討論中,任亞珊強調要“保護好文物本體”。而通州區的大運河文物保護,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推進的工作。

《通州文物志》記載,1974年後,“農業學大寨”運動平整土地高潮迭起,當時的梨園公社組織萬人平地“大會戰”,所平即是漕運故道。1990至2002年間,城鄉舊房改造,各種企業紛起,不少漕運故道被填塞,所餘甚少。

土橋及鎮水獸,系大運河北京段文物,早在1959年,即被列為(通縣)縣級文保單位,現為區級文保單位。《北京古橋》作者梁欣立介紹,2000年修建京哈高速路時,施工車輛把多餘的土方卸在乾涸的河道內,填平了河床。大約在2004年,土橋村變成樓房社區,古橋基本被掩埋,只露出橋欄板頂端及鎮水獸。

趙福生認為,土橋周圍如今都是樓房,發掘清理可能會影響樓房安全。古橋若想重見天日,還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規劃保護。

張家灣古城遺址曾是大運河最北端重鎮,始建於明代。1937年後,侵華日軍拆城牆、修炮樓;1945年,國民黨軍隊據此拆除各個城樓;1958年後,生產隊拆城磚賣錢。文革期間,城心夯土全部被挖用,古城僅存遺址。幸運的是,古城東側的兩座明代石橋保存下來,即虹橋和東門橋。

《通州文物志》記載,1958年以後,生產隊、民戶拆用石料,導致虹橋殘損。1998年,市政管理委員會承擔整治玉帶河任務,擅自拆毀東門橋橋東端雁翅與部分金剛牆,是建設性破壞文物的實例。

如今,兩座古橋雖為通州區普查登記文物,但保存狀況還不甚理想。2015年,有媒體報道,張家灣城將復建。對此趙福生認為,再怎麼復建都是假的,意義不大。如果想搞出個地標可以用其它辦法,例如保護好現存文物,沒有的話可以在遺址上立個標識,復建不是最好的辦法。

4

歷史上的大運河

大運河位於中國中東部,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級行政區,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中國大運河的開鑿始於公元前5世紀,7世紀完成第一次全線貫通,13世紀完成第二次大溝通,歷經兩千餘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直到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與水利功能。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漕運”)安全,由國家投資開鑿和管理的工程體系。它實現了南北資源和物產的大跨度調配,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大運河成功登錄《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文化研究會談大運河文物保護

現存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常稱北運河,全在通州境內,漕糧於通州轉運至京城,物資在通州交易到南北。因此,通州至今遺存下諸多運河文物。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