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對待傷兵態度,第一件事不是醫治,影視作品反映的很明顯

二戰時期日軍是如何處理傷兵的呢?其實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戰局優勢的時候,對待傷兵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士氣,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軍隊均是儘量地搶救傷兵的,除非重傷員自己已感到無救,那麼這些傷員會的棄救治或轉移的機會,讓戰友留下儘量多的彈藥抵抗到最後一口氣。戰死的日軍連死人都是要搶回的,火化後把骨灰裝在瓦罐中有同鄉揹著帶回後再送回國,其目的主要是安撫士兵,讓生者感到戰傷戰死部隊會決不丟棄,如此士兵才能為之拼命。

二戰日軍對待傷兵態度,第一件事不是醫治,影視作品反映的很明顯

可是在二戰中後期,日軍處於戰略劣勢之後,這個瘋狂的國家對待傷兵的態度就來了一個大轉彎,有部日本電影好像是叫《野火》,講的就是鬼子在新幾內亞戰敗,只要是傷員死去立即就會被吃掉,甚至有的還沒斷氣的也被殺死吃掉。

二戰日軍對待傷兵態度,第一件事不是醫治,影視作品反映的很明顯

當時日本人那種支持戰爭的態度,有一個日本女人,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參軍選擇自殺,而且得到大量的報道和鼓勵學習,當時其國內的情緒高漲到變態的地步,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日本人在戰爭中的信念!看美國人二戰時期拍的《認識你的敵人——日本》。日本兵是大嘴巴加大棍子打出來的,老兵虐待新兵,蹂躪其自尊是一種日本軍隊內部的傳統消遣。這樣的兵不會對任何人仁慈。

二戰日軍對待傷兵態度,第一件事不是醫治,影視作品反映的很明顯

受傷的士兵不能走路。前邊部隊為了安全轉移或者及時完成任務。會把拖後腿的傷員殺掉。又或者在衝鋒殺敵的時候,如果有誰害怕不衝,就會被後面的軍官殺掉。這叫殺一儆百。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寧可戰死,不能嚇死。這幾句就是這麼來的。

二戰日軍對待傷兵態度,第一件事不是醫治,影視作品反映的很明顯

日軍在遇到一起行動的隊友負傷且確認喪失行動能力時,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慰或者醫治,而是會毫不猶豫的給他來一刀以了結其性命,之所以選擇用刀而不是用槍,理由居然不浪費子彈。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措,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在戰場上負傷的戰友將會成為日本軍隊最大的負擔。這其中包括託運傷員運輸成本、救治傷員的醫藥成本、照看傷員的人力成本等諸多方面的付出(這也是我們在看有關二戰的戰爭影片中,極少看到日本軍隊有軍醫和醫療兵的原因)

二戰日軍對待傷兵態度,第一件事不是醫治,影視作品反映的很明顯

有的日本軍人會選擇自殺後,日本人對自殺與中國人對待自殺的看法迥然不同。日本人認為人的一生是短暫的過程,只有自殺的那一須臾是能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昇華,所以對待自殺並沒有恐懼。當然這種思想是日本皇族對待平民的一種洗腦,因為皇族需要平民為他們謀取利益。日軍處決受傷戰友,與德國法西斯的行為如出一轍,還有日本戰敗後不僅屠殺佔領地人民,而且連本國人民都不放過,用什麼“玉碎”的漂亮詞殘殺同胞,更加張顯出法西斯主義分子的兇殘本性。

二戰日軍對待傷兵態度,第一件事不是醫治,影視作品反映的很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期日本兵員不足,都是從韓國,朝鮮,菲律賓其中還有咱們自己國家等周邊國家得僱傭兵,這樣的傷兵估計更容易成為棄卒吧。日本人的想法和做法,從古到今,無論以前戰爭時代,現在的商業年代,他們透露的只有一個字:絕。無論想什麼,幹什麼他們會去到盡,和我們留一線的思想有很大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