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东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上海为例

华东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为主,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海洋资源、地下资源、物产资源、旅游资源,是全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拥有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综合运输网,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此外,华东地区拥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壮丽的自然奇观、名山大川、著名人文景观、名园名景等。华东地区休闲农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依托充沛的水资源涌现出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如滨海的渔家乐;利用江岛特色资源建设的如南京江心洲的农趣馆及葡萄采摘园;以茶、竹为主要体验品的丘陵地区休闲农业如杭州梅家坞的茶区农家乐;以高科技为依托的长江三角地区休闲农业如上海孙桥现代化农业科技园等(潘贤丽,2009)。上海市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又被称为中国经济首都,在华东休闲农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及重要地位。

从发展资源来看,一是地理资源条件。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色农牧产品是桃子、葡萄、草莓、枣、猕猴桃、野鸡、野鸭、肉鸽、河蟹、甲鱼。二是人文区位条件。上海是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国际都会、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三是文化旅游条件。上海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旅游景点近1500余处。四是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国际国内贸易、金融中心,上海市拥有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五是宏观政策条件。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从浦东和“长三角”的开发开放、快速发展中受益良多,发展平台较高,潜力巨大,地域载体功能调整,城建布局与景观布局,黄浦江两岸将朝金融贸易、国际会展、旅游、文化、生态居住等服务型功能方向发展。

从发展阶段来看,上海属于国内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从1986年以上海第一个观光农园中日园艺场运营为标志,其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80年—1990年)萌芽和兴起阶段、第二阶段(1991年—2000年)初步发展和成长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较快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

从地区分布来看,休闲农业项目主要分布在城郊及外环线两侧交通较为便利、农业基础雄厚地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浦东、南汇、奉贤、松江、嘉定、崇明等经济发达地区。在依托资源方面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依托农业景观为对象;一类是将农业景观与已有景观相融合补充,借此吸引客源,增加休闲农业项目的吸引力(王向春,2005)。

从发展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型。主要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体验采摘垂钓等农事活动为主。较为典型的如崇明县前卫村、嘉定区毛桥村;升级版的休闲农庄如闵行区陶家湾休闲山庄等。二是观光农园型。主要是利用特色种植、养殖业资源,开展农园观光。如上海浦东新区鲜花港、奉贤区都市菜园等。三是综合性农业主题园区型。利用原有市区两级农业园区,开发观光、农业科普推广展示等体验活动,如浦东新区孙桥农业园区。四是人工生态型公园。利用水源涵养林、人工片林、环线绿地等林地资源开发的生态休闲场所,如崇明县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五是农业旅游节庆型。以节兴农已成为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推动方式,已实现“季季有活动、月月有节庆、天天有游客”的农村与城市互动,较为成功的如奉贤区的上海菜花节和新米品尝节。

从发展成效来看,从1986年的中日园艺观光农业园到1994年崇明前卫村的第一个上海农家乐项目,再到2011年,上海已建成农业旅游景点200多个,其中年接待规模万人以上的农业旅游景点90个,年接待游客达到1640万人次。2012年,上海全市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10家,分别是五星级两家、四星级两家、三星级六家。上海市休闲农业的优势及特色主要表现为类型多样,规模较大的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方面,主要以闵行、孙桥等十三大园区为代表。上海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个体经营、政府主导经营、企业集团经营三种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